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教室、家庭作业和指定教材,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头条

Ulla Mimura 新校长传媒 2020-09-01



维也纳共学村(Co-learning Vienna)并非一所纯粹意义的学校,它还是一个比学校范围更大的村庄,被外界称为“青色组织”。


作为它的导师和发言人,我先向大家介绍维也纳共学村的一些实践,并把它们与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教育中的青色组织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在我们的评估策略中实施这些青色原则。




共学村:儿童和成年人

一起工作、相互学习


“青色”是一个特定颜色的术语,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在《重塑组织:进化型组织的创建之道》,作者弗雷德里克·莱卢(Frederic Laloux)分析了我们过去是如何建立我们的学校、公司、政府等组织的,并发现了组织不同的进化阶段。他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类组织正在沿着红色、琥珀色、橙色、绿色和青色的模式在进化。


他把最高的进化阶段定义为青色,它意味着一种新的组织方式,有三个明显的特征——自我管理、身心完整和进化性的目标。



维也纳共学村这个“青色项目”是如何出现的呢?


正如我们的一位联合创始人 Roland Dunzendorfer 所说的那样:“为什么工作和学校是分离的呢?我过去习惯于每天送孩子们去学校,然后自己再去另外一个地方工作。然而我认为,孩子的成长应该像是在一个村庄里那样,我们应该一起出门劳作,从对方身上互相学习。


从2015年开始,我们的意图是创造一个环境,让所有年龄和所有职业的人都可以在一个地方一起工作和学习,重点不是内容,而是学习和工作的氛围


我们创建了一个社区空间,有一个区域,公司和成年人都在那里工作,还有一个区域是共同学习区域。这些区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存于同一个空间,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不同的领域不是由用户群体来划分的,而是由它们的功能来划分的。


如果一个学生想要一个真正安静的地方,他可以去共同学习区,也可以去共同工作区,因为那里有一个非常专注和宁静的工作氛围。他可以只拿着他的书,坐在成年人中间,在小公司里工作和学习。一位平面设计师可能会认为在寒冷的天气里工作区缺乏鼓舞人心的氛围,他可以换个位置,坐在学生中间的共同学习区,继续他的工作。


在这个多样化的环境中,很多变化都可以发生,每个人都可以开发他们的潜力。在共同学习区,没有教室,没有年龄的区分,没有家庭作业,没有指定的教材,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学习的内容。



当你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人放在一个空间后,该如何促进互动,如何组织学习?


下一步就是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学习和工作氛围。在维也纳共学村中,成年人不仅仅是老师,他们通常还有自己喜欢的兼职工作,他们被鼓励去做自己喜欢的职业。


当成年人在共同学习,老师和其他人不仅对教学有共同的热情,而且对学习也有共同的热情,大家都喜欢学习,那么再下一步,如果想让孩子们学习数学,我们作为成年人会聚集在房间里,在学生们中间愉快地讨论数学问题,并且真正地乐在其中,我们用这个方法创造一个令人信服的真实的学习环境,吸引喜欢数学的学生也参与进来。


共学村不只是一个属于孩子的地方,这里有50余名孩子,而成年人有数百名,比孩子多得多。成年人是孩子的照顾者、学习导师和专家。非洲的一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我们正在重建一个健康的村庄结构。



如何在教育中实现“青色原则”


维也纳共学村三个独特的特点与青色组织的范式是一致的,那么,具体如何实现呢?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既然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学习,那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就变得特别重要。也是我们经常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需要组织相应的教育环境,一个组织要进化到青色范式非常有挑战性,大多数学校仍然处于琥珀色范式、建立在自上而下层级结构的阶段,学生无法决定学习过程和学校组织,他们会觉得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所以,在开始用新的方法学习之前,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流程来帮助我们摆脱过去的学习范式。


其次,是身心完整,就是让学生“成为你自己”。莱卢说,“当我们成为自己的时候,我们内心充满欢乐和感激。”在维也纳共学村,我们致力于创造这样一个安全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发挥他们的潜力。毕竟,只有在每个参与者都能代入情感、真正对该主题感兴趣时,这个学习过程才有效。


第三,进化的目标,即在看待其他成员的时候,不要遵循预先的计划和课程,而是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去感受和回应。一开始,有待学习的内容并无明确限定。随着每一步的深入,小组内部的进度取得一致,每位参与者都遵循着自己的兴趣,确定新的目标。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策略

是什么样的?


“任何计划、任何方法本身都不能保证成功养育孩子……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改变方法,但重要的是不要偏离教育意义。”这是我们评价背后的态度和思考。在维也纳共学村,我们用积极肯定的表述来评价学生,相信人都是好的,在合适的环境中会乐于学习和贡献。每当我们作为老师陷入到消极的状态中,比如觉得孩子都很懒,他们就是不想学习,我们就会提醒自己换种态度,要多看积极的一面。


作为老师,我们的眼睛已经习惯于发现学生的失败和能力缺失,失去了对已经存在的东西的关注,就像下面这只果篮,很多人只看到里面缺少梨子。我们不这样做,我们认为缺少的梨子不是重点,整个果篮才是重点。



维也纳共学村使用的主要方法叫 “跟随好奇心”。


它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用最自然的方式去学习。“追随好奇心” 还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分析工具,去评估一个人目前的学习或者积极参与一个活动的意愿。


我们的评价体系,有4个关键词,分别是:巢穴、引领、支持、放手。


首先,理解巢穴的意义非常重要。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不能想怎样就怎样,必须时时处处遵守各种规则和要求。有些孩子实在坚持不了,便会在课堂上睡觉,不上课,假装生病或者干脆放弃,哪怕成绩和声誉不好也在所不惜。


维也纳共学村认为,孩子不需要像机器一样随时可以处在工作状态,他需要一个像巢穴一样的安全空间,在这里,即便什么也不想做或者在教室里发呆,也没关系,也不会被打扰,更不会被批评。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中,学生可以找到他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主动回到学习状态,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


一旦孩子做好准备离开巢穴,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引领。在这个阶段,老师会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指引和持续的跟踪。


第三个阶段是支持。在这个阶段,学生都在进行自己的项目,只需要一些指导或者直接的帮助。


最后一个阶段,学生会独立行动,他们是可靠和负责任的,他们需要帮助时,会主动寻求帮助。


但不难发现,放手让一个孩子在到达第四阶段之前就开始自我学习,很容易让人感到挫败。


因此,我们还基于“跟随好奇心”设计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去评估一个人目前的学习或者积极参与一个活动的意愿。这个评估量表的一端是 “依赖性强、不活跃” ,另一端是 “积极主动” 。


学习导师就可以利用量表来分析一个孩子在特定环境、特定的一天,或是关于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学习时,所处状态,并分析出学生需要的态度或环境。这个量表对于在工作环境中分析一个成年人的需求和行为也一样适用。


此外,在共学村的学习中,我们有两个很重要的工具,eduScrum和Schaubildarbeit。它们是超级棒的工具,学生可以用它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流程,以快乐的方式进行团队合作,并且进行自我评估。它们给孩子们带来很多及时的反馈,反映出他们学习的效果。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让我们通过Schaubildarbeit的应用来看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吧。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话题,进行小组式学习。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岁数可以从9岁到99岁。每天早晨,每个小组都会有个几分钟的小会,明确一下各自的任务。每2周,他们会跟踪回顾,看看是否实现了目标,如果没有,再确定一下妨碍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自我激励,而不是老师去激励。老师可以什么都不做,不必去打分。如果学生无法找到原因,走出困境,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想办法,让学生在接下来的2个星期可能做得更好。


“气候变化”是其中一个小组的学习主题。最开始的时候,这个小组不使用任何电脑、图书,也没有任何老师,他们就相互发问:“什么是气候变化?这方面你知道多少?”此时,可能是一个10岁的孩子教6岁的孩子,也可能是一个6岁的孩子教10岁的孩子。


在分享了大家所有这方面的知识后,他们会选定大家感兴趣的方向,再去搜索网络和阅读相关书籍。比如,一个孩子发现自己喜欢的牛油果产自墨西哥,虽然味道鲜美,但在运到奥地利的过程中会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墨西哥有很多黑社会组织,会操纵水果的生产。因此,是不是继续消费牛油果,就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有的孩子也发现,牛肉的生产也是以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那么,该不该杀掉牛,这是个两难的决策。


之后,他们会带着问题去咨询学校里的老师、家长和社区里的专家,对感兴趣的问题产生新的认识。这个时候,成人们的角色并非老师,而是孩子在学习上的“同事”。


最后,当这个小组对他们的发现感到满意时,会把自己这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的发现做一个展示,展示对象是整个学校,以及一个包括化学家、艺术家、政府官员等在内的专家组。专家组会给孩子们反馈,评估他们发现的东西是否正确。很酷的是,整个学校都在听,哪怕是五岁的孩子,也会听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关于二氧化碳分子的很有趣的故事。当这个孩子到了想要理解的年龄时,他已经听过很多人讲过这个话题,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维也纳共学村,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总结起来,其流程步骤大致为:


○ 以小组为单位,去学习一个所有组员都感兴趣的话题。


○ 首先,他们将分享这个主题对于他们每个人而言的意义、为什么他们想了解它,以及他们对这个话题已知的内容,从而与彼此保持同步。


○ 然后学习小组一起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


○ 小组内部定期分享新发现,保持进度一致,直到全体组员对所学内容满意为止。

各方面内容皆置于情境之中、并被合理地组织编排,以便每个人都能着眼全局。


○ 然后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图形呈现。组内成员应当共同决定该以何种途径来分享他们的发现,以及如何呈现内容(图画、漫画、抽象概念、公式等)。


○ 最后一步便是成果展示。它可以是对海报内容的简单描述,也可以是结合角色、服装和视觉效果的完整戏剧表演。参与者将邀请年纪更小的儿童、其他学习小组、该项目其他方面的工作人员、有时候还会包括一些家长/合作伙伴来观看。这样,任何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在本场展示的基础上继续延展,进行深入探讨。


○ 最后,小组对全过程进行反思,提出一些建议来让下一次做得更好。


这样的过程让一场学习过程可以持续几小时乃至几个月,其核心原则适用于围绕几乎各种话题展开的小组研究。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感兴趣 课前预习、上课提问、批作业都是错的!复旦教授“对分课堂”震荡教育界
卢志文:复杂的“关系局”,是校长的“机会窗”
班级不变、教室不换,教师轮流“走课”, 让这所小学教师质量飞速提升


作者 | Ulla Mimura,维也纳共学村导师、发言人来源 | 本文根据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进行整理整理 | 屈腾龙责编 | 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