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已来,教师这个职业将何去何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顶思 Author Jade

本文申请转自国际学校发展资源聚合平台“顶思”(ID:idingsi)



AI时代,教育将发生改变,涌现不同的探索学习、教学方式以及办学方式。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是否会出现颠覆性的改变?老师这个职业是否还会存在?师范类院校是否还会存在?



麦肯锡连续两年发布了关于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报告。其中2017年的报告中谈到,由于AI所带来的自动化,在2030年大概4~8亿人当中会有3.75亿的人需要职业转换,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学习新的技能才能适应工作。


2018年,麦肯锡发布了新的报告,重点谈到AI时代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并预测,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会替代,如生产线工人的重复劳动和低技能岗位,以及如收银员的基本认知技能岗位工作人员。


在这些工种消失的同时也会创建新工作,这些工种将需要其他一些关键技能:


  • 较高的认知技能

  • 定量和统计技能

  • 复杂的资讯处理技能

  • 社会和情感技能

  • 技术技能

  • 批判性思维


这些技能将由医生、会计师、研究分析师和作家/编辑等工种所具备,另外 IT 技能、数据分析、工程和研究将会是未来最赚钱工作的条件。


目前我国大概有18.76%的中小学校开展了人工智能相关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社团活动、人工智能实验室、编程等方式开展。


但目前在我国大家对人工智能教育的认识还有一点点偏颇,会更加注重编程和机器人教育。


人工智能课程


但在全球的研究过程中,世界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方面实际上不仅仅是编程和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更重要的是调整教育结构,比如加强数学教育,加强数字化框架的培养,这些其实也是人工智能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原有的知识传输方式和建立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书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数字化资源会成为课程的主要呈现形式;共享共建会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例如最早的耶鲁大学公开课,到现在流行的各类资源平台、开放的图书馆资源等。


那么在AI、5G等科技的影响下,未来的教育会发生哪些改变呢?不久前记者在“第二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聆听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实验室主任王素老师的演讲,并在会后对王素女士进行了专访。以下文字为演讲稿与采访的整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实验室主任王素


1


未来教育会是颠覆性的改变吗?


21世纪的5G、AI等新兴技术无疑被视为改变世界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而现今全世界所流行的教学方式则均是基于工业时代的产物。


在工业时代,教育体系是以知识为核心,而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则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面向2030学习框架中,有人提出,教育最终目标是要让社会和个体都能幸福生活。教育的目标变了,那原来的学习内容,教育观念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然而这种改变绝不是颠覆性的,而是循序渐进,以终为始的过程。工业时代的培养目标是把人培养成生产线中的一个零部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核心的改变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欠缺的。


AI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深度计算和神经网络计算等等。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


教学反馈系统让学习更能“因人而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课堂师生互动很少,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知识掌握情况。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问题将会得以解决。


建立在图像识别技术基础上的教学反馈系统通过视频监控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然后用大数据对每个孩子在课堂互动的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老师能够更精准地知道每个学生各自的学习困难点在哪里,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VR技术让学习更加“设身处地”


人们常说: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在由于交通问题、成本问题,我们无法天天都到真实的环境当中去学。


VR让学习更加设身处地


同样基于图像识别技术、音乐识别技术、深度计算和神经网络计算的VR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并且,尤其随着5G的广泛运用,网速将会变得越来越快。在未来,就像阿凡达一样,我们可能全部都到一个虚拟环境中,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还有一些原来我们无法近距离接触的东西,比如天空、海底世界还有一些微观世界,这些通过VR都能让我们近距离“看”见。甚至对于医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钻进人体内部去了解里面的各个细胞。


这样的基于“真实”场景的学习会比背几十遍的术语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远程连线让学习更加“术业有专攻”


AI背景下的学习将不仅限于课堂内部。当学生学到某一专业领域的时候,任课老师可能未必对这一专业有深入的了解。


远程连线


而远程连线可以把老师的范围扩展到任何一个被网络覆盖的地方,尤其是在5G的影响下,远程连线的速度将会更快。


比如一个班级正在进行关于“桥梁”的项目式学习,学生可以远程连线一个专业的桥梁工程师,甚至可以连接这个桥的设计者,让他们从专业角度对桥梁的构造,所运用到的物理化学和数学理论进行介绍。


这个时候,这些专业的人员充当了“老师”这个角色。


虚拟导师让学习更加“唾手可得”


不知道大家在读书期间是否有过这样的情景:下课后一堆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短短的课后十分钟,老师就被学生的问题绑架了,就这样可能还有很多学生因为时间问题没来及问关于自己的问题。


未来,这种情况将不再存在。在AI技术的帮助下,会有虚拟导师可以回答学生的各项问题。这样既不会占有老师的私人时间,也能够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虚拟导师还能运用在课堂上充当助教的功能。每一个人学习都是个性化的,都有自己的学习路径。虚拟导师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方式。


虚拟导师


此外,虚拟导师还可以陪伴,可以充当学生的学习伙伴,生活伙伴。学生与虚拟导师可以通过人机对话来寻求帮助。


2


老师还会存在吗?


在诸多技术的作用下,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老师”这个职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2017年,BBC 就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得出了结论:在人事、客服、政府职员、会计、银行职员都高于89%的被淘汰率下,教师这个职业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仅为0.4%。


对此,王素老师表示人工智能时代,“老师仍然会存在,但老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


未来老师不再是“权威型的”角色,“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不再存在,并且老师有关教授知识的职能将被虚拟导师和专业导师助力。那么在AI时代下的老师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习路径的规划者


最大的教育公平就是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AI时代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因此,作为老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征帮助学生去规划学习路径。


例如有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听觉型,有的是视觉型,有的则动手能力更强。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兴趣,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将是老师需要具备的首要技能。


大数据的分析专家


人工智能能够进行大数据的收集,但如何把冷冰冰的数字转化成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报告?老师需要能够读懂大数据,知道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从而制定最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路径。


早在2011年美国就发布了有关教师数据素养改进教学的报告,2012年,美国19个州已经把教师是否具有数据素养列入了教师资格认证情境。


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老师需要有数据意识,能对现象背后所关联的因素进行分析,产生数据理解以及数据解释。


这样就能知道某个孩子数学成绩不好背后,关联的知识点到底是什么,是公式,还是概念,进而可以给他开展更个性化的辅导。


学生的心灵支柱


人工智能或许在知识储备上比人类智能更胜一筹,但有一项功能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情感需求。而情感需求恰恰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


情感陪伴


大数据的分析结果能够显示某个孩子近期的学习状态退步,但背后的原因是学习不努力还是家庭发生巨变?这些是大数据无法做到的,需要老师去对学生的背景加以了解,从而找到学习退步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


因此,老师的另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理解学生,与学生产生共情。当学生沮丧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当学生懒散的时候可以约束学生。


在未来,人工智能能够“授业”,但“传道”和“解惑”仍然需要老师承担。


3


师范类院校还会存在吗?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公布了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取名单, 9名拟录取者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6人是海内外顶尖大学的博士,另外3人也都是清华、北大的硕士。


无独有偶,深圳中学还在官方公众号文章中喊话:博导校长、哈佛老师、清北班主任——“我们”在深中等你。


据了解,深圳中学近几年已从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海内外名校引进了百余位优秀毕业生。


越来越多综合性院校的博士生到中学当老师,未来还会有虚拟导师,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充当导师。那么作为教师孵化器的师范类院校又将何去何从呢?


学习内容:如何与AI合作等新兴教学技能


王素老师认为,老师仍旧是有专业性的,但这些专业不仅再是学科上的专业。师范类院校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对已经系统学习过各专业、已经掌握学习学科专业技能的学生进行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


师范类院校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的学习,以及如何与人工智能合作。


最后,这些老师还需要学习学习科学的最新进展。


学习方式:与中小学的学习方式接轨


同时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方式也应当与中小学的教育方式接轨:也就是中小学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上课,这些即将成为老师的大学生就用什么教学方法上课。


STEM教学法、PBL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不再是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大学授课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既充当老师又充当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中不断改进现有的学习方式,积累教学经验。


与时俱进的技能培训


对于一些已经毕业成为老师的学生,则可以回学校进行再学习,学习对最新教学技术的运用、教学方法的掌握以及如何人机互动。这些技能培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实时更新的。


4


未来教育的一些畅想


教育类博士比学科类博士更吃香


近期,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和深圳中学招聘了诸多国内外综合类名校的学科博士为中学老师一事,闹得沸沸扬扬。


王素老师认为,在未来的教育中老师的学科知识技能将被AI或者各行业的专业人士所替代。教师仍然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也就说,未来像清华北大甚至国外知名大学这一综合类院校的各科博士应征当老师的情况将逐渐减少,对老师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对教育的理解,教学方法的掌握,学习数据的分析和学生未来的规划以及学生心理的梳理上。


因此,在未来,教育“博士”会比学科博士更受学校青睐。


“寒门难出贵子”或将打破


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曾提到“寒门难出贵子”,由此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王素老师指出,以往,偏远地区缺乏优秀的老师,AI的产生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比如名师的直播课程,还有自适应学习系统,都可以弥补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


个性化的订制学习是民办教育的出路


此前出台的公民同招政策让民办学校惶惶不可终日。


针对这个问题,王素老师指出,在未来,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最终拼的核心竞争力不应该是好的生源,而是无论什么水平的学生,学校都能用最好的教育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办学方式将百花齐放


未来教育将会是什么样子?


“工业化时代要求的是标准化,而人工智能时代则是一个个性化的非标准时代。所以这个时候的教育也更加多元化。”王素老师说。


从教学方式来看,有STEM、PBL、游戏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办学方式也百花齐放,除了近几年疯狂增加的各具特色的民办学校,公办学校也出现了“一校一品”现象,在国外还有家庭学校(Home School),虚拟学校和船上的学校等等办学方式。


所以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多种多样,富有个性的。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感兴趣 郑英:奖励学生的14种艺术
张祖庆:为什么边高喊减负边统测排名?!

俞正强:孩子的时间是个常量


作者 | Jade来源 | 顶思(ID:idingsi)责编 | 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