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教授:学习的“队形”乱了,开学后教学如何破局? | 头条

张学新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随着抗疫形势的逐渐明朗化,各地中小学将很快迎来开学。然而,长达两个月的线上教学,开学后有可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其中一个就是两极分化。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从头开始教,学会的学生无事可做,也完不成进度;继续教,没学会的听不懂,上课发呆。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对分课堂的教学探索和经验出发,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做法。



转变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今天的现代教育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一个教师带一个班的学生,本质是工业生产模式在教育上的复制品。但工业讲究标准化,产品只需要被加工,学生不是产品,个体需要把教师传递的知识,依据学生情况和能力进行加工。


所以,教实际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共性的讲授,一个是个体的辅导,前者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核心,后者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核心。后来,我们有了分层教学,把学生分类进行教学,在共性教授中更具辅导性。但无论如何,一名教师的时间有限,班级越大,共性讲授与个体辅导的冲突也愈大。


要打破这个症结,可以借鉴传统道家文化。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为而不争”,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有所作为,但不能抗逆规律,勉强行事。


具体而言,如果教师只提供共性讲授。那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由谁来满足?答案只能是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


另一方面,教育是要培养能力,即通过激发学生的潜力,让能力在学生身上成长起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那么,教师就该转向帮助学生量力而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才能实现个性化的精准教学。




从关键环节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大家都熟悉,但落地到具体的实施,目前教育界对其仍有许多误读。真正的自主学习需要满足三个标准,爱学习、会反思和能自控。以自助餐做类比,这三个标准就是:想吃饭;知道吃什么、怎么吃、能评价吃得好不好;能控制自己不乱吃。


那么,怎样让学生更爱学习?


人有求知欲或好奇心,当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展示自我价值,促成自我实现,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就能引发热爱和快乐。


因此,如果课堂上有充分互动交流或自我展示空间,就能为学生带来快乐,极大的激发其学习的动机。


怎样让学生会反思?


通常,教师会带着学生做一部分学习活动,剩下的给学生做。比如,教师会讲解课文,然后让学生课后熟记课文。这种情况不利于培养反思能力,因为学习活动不全是学生自主的。学生学的好,可能是教师讲解的结果。理想情况下,学习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这样最终的评价就能反映学生本人的学习行为。


因此,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目标,让学生开展一个学习活动,并适当记录,结束后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并形成评价。


比如,教师讲授完毕,布置习题,学生完成作业之后,要做反思,做深入的思考,要发现学习过程中和完成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提出问题、聚焦疑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策略,标示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


对此,我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反思方法,叫“亮考帮”——


“亮闪闪”,什么地方我最有收获;“考考你”,什么地方我学会了,我可以过来考考你。这里的“学会”我不但能解决这个问题,还能拿出来考别人;“帮帮我”就是我还不太明白,你能不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这种不受他人影响的纯粹判断,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学生的判断是否正确不重要,但没有这个判断,也就没有后面与其它学生和教师判断比较的过程,学生也无从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而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会逐渐领悟如何自我评价,反思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如何让学生更能自控?


控制论是研究控制的科学。按照控制论,控制的核心是设定目标,实施行动,检测并判断行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偏差,进而调整行动,使得行为结果趋向目标。培养自控力,需要引导学生先为自己设定目标。


比如,今晚要完成数学作业,要完成几道题目,到时间时,让学生自己判断是否达到目标,自己给自己一个反馈信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作业进行小组讨论。完成作业的学生,能与同伴教学,会得到同伴的赞许,没有完成的学生,不能有效参与讨论,在与同伴的比较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同伴压力。同伴认可会对学生自控行为的成功提供正向激励,同伴压力会对学生自控行为的失败提供一个纠偏信号。


培养自控力的前提,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承担成功或失败对应的结果。


像反思能力的培养一样,也要容忍学生犯错误,控制不住自己。自控是在成功的自控一次次增加,失败的自控一次次减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控的核心是责任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理解自控是极其宝贵的品质,培养难度很大,但一旦培养出来,价值也很大。



综合起来,自主的核心是自我把控,要让学生自己发动、执行、评价和调整学习行为,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能与他人对比,修正、提升自己。只有当学生无法处理的时候,教师才介入帮助。


学生自主,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全权掌控。没有实践自我掌控的机会,就不能学会如何自我掌控。



学校教师还需重新设计教学支持


学生离开我们能够自己学习,是每个教师的期望。事实上,培养自主性还需要构建新模式,循序渐进。对分课堂作为一种实现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其教学流程拆解为四个核心元素,也叫四元教学,供广大教师参考:


1. 教师精讲: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讲授,但讲授是精讲,与传统讲述非常不同,其主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铺垫,开启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过度。


2. 独立学习:教师精讲后,需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中去理解、体会、感悟和思考。

学习任务有梯度性,适应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学生独立学习后,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如作业等进行反思、评价,总结收获,发现疑难。


3. 同伴讨论:学生与同伴展开小组讨论,分享收获,提出困惑,互相帮助,彼此辅导。每个小组一般3到4人,分组按1 :2: 1的原则,好学生可以同两个中等生对话,两个中等生可以互相对话,两个中等生都可以与后进生对话,好学生可以不直接同后进生对话。


在与他人对话的过程中,后进生可以聆听并学习。当对话的双方差距不太大的时候,更有可能对双方都有益。稍高的一方不觉得自己在尽义务,稍低的一方也不会感到受羞辱。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并得到回应,在深度交流中满足彼此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不参与小组讨论,只是巡回聆听,了解学情。


4. 教师答疑:经历了同伴讨论的互相答疑、指正、凝练共性问题后,学生基于他人的反馈,判断自己的自我评价是否正确,同时也帮助别的学生判断他们的自我评价是否正确。最后才提给老师。


小组讨论会凝练出学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这样,老师回答的就不是个性问题,而是共性问题了,最后由教师面向全班统一解答。答疑后,教师可以对重要内容进行评价,对整体学习进行总结。


梳理一下,四元教学很有意思的是师生分工:


  • 讲授阶段,是面对全班的,答疑阶段也是面对全部的,都是共性教学,教师只做共性教学。


  • 独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作业是自己的作业,反思是你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也是学生个人的事。


  • 同伴讨论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群体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也是在解决高度个性化的问题。


  • 个性有交集,发现大家都有这个问题的时候,个性问题就上升为共性问题。共性问题进入第4个阶段,由教师统一解答。


当师生进行了这样的分工后,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就被破解了。


需要注意的是,四元教学的流程顺序不能更改,非常严格。


有关对分课堂的更多资料和教法在网络上公开,此处不再赘述。当有了这样规范的教学标准之后,就可以做我们过去从来没有做好的事情,那就是评价教学到底好与不好。



过去我们所做的评教指标大多没有捕捉教学效果的主体部分,究其根本,是因为指标主要反映教师“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的行为。换言之,我们没有构建一个针对“学”的评价体系。


这一次开展线上教学,让我们回归到一个朴素的常识:教学评价的关键不是评价教师的行为,而是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教的核心是评学。


在此,给大家分享一组评价工具包。


 ① 对某一特定教师、特定课程的教学活动产生的学习效果,由学校和学生共同评价。


学校评价人包括督导等学校指定的人员,可为一人,也可以为多人。学生评价包括修读该教师课程的所有学生。表一、二分别为由学校单个评价人或个体学生填写的评价表,采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原始数据。


表一  TeaFea评教学校个人分项评价表


表二  TeaFea评教学生个人分项评价表


 ② 收集完这些基础评价表之后,把每个评价人的分项评价转换为总体评价。


转换规则有标准版和过渡版两个版本。标准版用于评价比较理想的教师群体,是应该努力的方向。当前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多不足,可以先用要求较低的过渡版。如表三、四所示。


表三  TeaFea分项评价与总体评价转换规则表(标准版)


表四 TeaFea分项评价与总体评价转换规则表(过渡版)


 ③ 学校有多人对同一教师的课程有评价,可基于表五进行总合。


表五  TeaFea评教学校评价总合表


评价人较多的情况下,表五有对优秀教师过严、对薄弱教师过宽的倾向,可参照表六进行调整。如果学生通常是很多人对同一个教师的课程给出评价,也可基于表六进行总合。其中所设定的两个比例2/3和1/2,仅供参考,可酌情调整。


表六  TeaFea评教学生评价总合表


 ④ 到此为止,产生了两个总合评价,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基于表七再次进行总合,得到对该教师课程的最终评价。


表七  TeaFea评教最终评价表


如此一来,最终评价中,学校和学生评价的权重是平等的。


诚然,一些理念先进、教学素养高、勇于变革的校长和教师,有条件、有能力很快把对分做起来,但多数中小学教师开学后事物繁忙,短时间内难以应用对分课堂。但是,对所有的学校和老师,本文都能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是“量力而学”这四个字。教学是“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半是教出来的,一半是学出来。无论我们教得多好、多认真,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两个月的线上学习也印证了这件事。


两个月的线上学习对教学进度造成了影响,但进度是中国教育最大的认识误区,赶进度完成任务是教育界最大的形式主义。学习需要过程和时间,教育重在能力培养,老师、家长切忌太焦虑。


作者 | 张学新,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

责编 | 芋圆

2594889720@qq.com

• 做到这三点,带孩子走出网课疲惫期

• 学校“云上秩序”,来自中层管理的各司其职

• 劳动教育怎么做?世界各国的劳动课程一起来看!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