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常学期”即将开始,学校如何线上线下智慧融合,混搭突围? | 头条

邹贤莲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全球疫情肆虐的大情势下,无论是居家线上学习的前半学期,还是回校线下学习的后半学期,防控疫情都是常态,这注定是极不寻常的一学期。复课在即,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问题1:为确保防疫到位、安全有序,各层级都花大力气编撰指南和方案,但这动辄几十甚至上百页的“纸上谈兵”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复课之后必定存在太多无法预料、难以把控的突发状况。怎么办?
问题2:全校那么多的师生员工,每天难免会有感冒、咳嗽等身体不适,大家的紧张担忧可想而知,如何消除草木皆兵式的压力,走出因噎废食的误区?
问题3:防疫常态下不宜聚集,想来错峰用餐、错峰上下学、保证餐桌间距都是办法,有一定效果。但是原有学校中靠铃声统一指挥全校的模式还有效吗?
问题4:长达两个多月超过半学期的居家线上教学,目前学习效果呈现两极分化,在短期还无法突破班级授课制下,培优辅差怎么做?
问题5:我们在线上摸爬滚打,经历成长阵痛,大家都逐渐适应、习惯线上教学,并尝到些许甜头,开学复课后,当一切都没有发生,还回得去吗?
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回不去。
回想两个多月前,随着“停课不停学”的号角声响,万千学校开启线上教学新试验。仓促忙乱中,不少学校把线下的一切生搬硬套到线上,陷入被一片声讨的尴尬窘境。如今,从线上回到线下如若再僵化搬移,声讨将会一浪高过一浪,势必陷入你不情我不愿的另一种尴尬,大家前期的劳神费力也将变成白白折腾。
这系列问题怎么破解?如何突围?
其实,从线下到线上再回到线下,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原地打转,不能画地为牢,而是层层递进式的螺旋上升、不断演进升级。开学复课后,在现有基础上加速学校全方位的变革和创新,建设多空间融合的智慧学校才是破解之道。突破线上线下时空边界、课内课外内容边界、校内校外围墙边界的“智慧”混搭,才能突围非常学期,促进学校长足“智慧”生长。
开学复课,我们的起点在哪里?从哪里开始?


居家学习前半期线上学习已形成的基础
  • 物尽其用,小米加步枪也智慧


谈到智慧校园,大家往往会想到高大上的先进设备、高精尖的电子仪器、遍布校园的AI智能卡等;谈到智慧课堂,大家普遍会想到经费投入、审批周期、系统搭建……然而,战“疫”期的居家学习,没有这些洋枪洋炮,只有基本的网络和手机,怎样实现线上的智慧学习呢?
智慧统整,少即是多。倒逼情势下,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的线上资源平台席卷而来,师生极易陷入频繁穿梭于各类APP和网站的忙乱窘境。我们一边了解家庭电子设备情况,一边研判并选定钉钉运行平台,始终坚持物尽其用的原则,以“顺利运行为核、方便操作为先、兼容整合为主”为目标,打造一键式操作系统,创建并研发“行远智·课堂”。
同时,化繁为简,纵深挖掘钉钉平台功能,把疫情数据统计、后勤物资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师生知识管理等统整到线上,开发架构云端班级、云端会议室、云端教研空间、云端教育教学管理等,努力实现真正的线上协同办公,云端学校初具雏形并全面践行。
褪去高端的光环,所有师生只有网络、只有终端,便实现了随时随地随需的线上学习,核心在于挖掘功能与智慧运用。真正的变革是从生活开始的,非常时期,只有“小米加步枪”式的简单装备,上场打胜仗的关键是人的智慧,是物尽其用的智慧。
  • 人尽其才,黄鳝泥鳅可以一样长


在这场“不停学”居家战疫中,全体老师或主动或被动被裹挟进这场线上教学试验场。无论是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还是已经将教材内容烂熟于心的中老年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线上教学,都得跟上时代步伐接受挑战,提升信息技术的水平素养。
我校是一所新建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只有28岁,选用直播授课,挑战不会太大。但这注定是一群人共进、不断突破舒适圈的过程,尤其对于几位年长的伙伴而言,要能够独立上直播课、在家线上协同办公、参与云端研讨交流,就得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看来,非常时期,黄鳝泥鳅需要一样长。
于是,玩转钉钉成为我们的小目标。每天下午五点,智慧研创部都会发布“小任务”,从保育员到老师,每一个人都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锁线上办公新技能,无论是三五分钟都能完成的技术达人,还是摸索半小时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技术小白,都在当天完成小任务并在群内签到打卡。针对部分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教师,学校建立“技术支撑小组”实现一对一的帮助。
其实,家长也被裹挟进这场技术风暴,无论年龄学历,愿意与否,都在智能终端上捣鼓摸索,视频会议、拍照发圈、查看学习任务、在线签字编辑……学校也制定《在线协同办公约定》《网络直播课课堂约定》《云班级共建约定》等多项公约,引导帮助家长。目前,陆续复工的家长都习惯进入“云学校”随时关注孩子学习状况,下班辅导时也可以打开直播回放和查看作业情况及老师反馈。
疫情倒逼中新生的云端学校,让学生、教师甚至家长100%参与进来,人尽其才,每个人的智慧得以充分激发。
  • 解放思想,打开智慧“百宝箱”


在过去的学校,有一个普遍的现象:计算机老师是全校的“团宠”,谁的电脑故障了,课件搞不定了,网络卡顿了,都赶紧找计算机老师。于是我们频频发现,一遇小故障老师束手无策、坐等帮助,而计算机老师一到,两分钟妥妥搞定。
然而这场疫情,大家居家办公,遇到问题无法依赖技术人员,只能自己捣鼓琢磨,最多连线求援,也得自己操作解决。我所在学校的教师们通过抱团成长,在线上直播中摸爬滚打,课前广泛筛选优质课程内容资源,用直播清单梳理直播流程,课中运用小技巧增强互动吸引,课后导出直播数据确认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入作业平台评改反馈,无师自通,热情被点燃,智慧被激发,人人都能独当一面担任“主播老师”,个个都成为了可以处理突发事件的“技术人员”。
线上教学、云端学校不受时空限制,真正解放了师生,带来了新突破和新成长,也引发了新思维和新创意。师生的智慧百宝箱一旦被打开,团队活络开放、互启互助,大家习惯运用互联网思维、问题导向思维、清单思维、设计思维来解决问题,更适应并享受这所便捷高效、不受时空限制、能够群策群力、充满无限遐思的智慧学校。平台基础加上技术基础,物的智慧加上人的智慧,助推师生的思维迭代升级,也为开学复课后的智慧学校建设打下了坚实根基。


回校学习后半期“智慧”混搭,要远飞也要回归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先生说:“从一定意义来说,未来教育不在未来,而在当下,在今天正在发生的每一个超越现代教育特征的教育变革之上。”复课之后,我们将让云端学校落地生根,有根基、有脉络、有枝丫地生长成一个多空间融合的智慧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有涵盖多元主体参与、共享空间构建、资源技术融合的远方愿景,更有以人为本、生活即教育的本质回归。
  • 远飞,创建多空间融合的智慧学校


1. 线上线下的智慧混搭,突破时空边界,让技术更智慧。让新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融合应用,深挖平台功能,深研“年级授课,精讲少讲——分班辅导,线下实践——空间共创,智慧共享”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优化时间安排,减少铃声统一指挥的次数,实现更为灵活有序的校园样态;探寻不受时空限制的特色家长会,采取集体当面线下会议和分层小组线上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实现学生智“学”、教师智“研”、家长智“引”,并肩智行。
2. 校内校外的智慧混搭,突破围墙边界,让空间更智慧。继续深化开合班组的大课研讨,盘活食堂、剧场、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空间,一个场地多种利用。发布智慧学校“雁阵”计划,携手更多学校参与其中,线上共进,资源共享。将云端学校延伸至社区街道,吸引更多公益人士和专业人士加入教育,丰盈学校课程。继续每晚7:30-8:00的线上交流时光,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智慧循环。
3. 课内课外的智慧混搭,突破内容边界,让教学更智慧。校本培训、教学研讨、班会集会等,打破学科壁垒,更多尝试主题综合课程、单元整合教学,改变“你教我学”的模式,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导引学生运用设备技术去发现去探索。每周五的线下班会引领学生过周末,学生周末适时线上分享,老师灵活反馈指导。烹饪课程让食堂员工成为课程实施者,周末给孩子线上授课,学生在家线下实操,家长也参与指导共进。
  • 回归,坚守万物养正的教育本质


以往,我们总以为学生坐在面前才叫上课,家长来到学校才叫沟通,教师坐在一起才叫开会,出差学习才叫培训……现在,我们明白:顺应情势、以人为本的线上线下融合才是学校发展的最佳路径。
以往,我们总以为智慧课堂、未来学校要规划、要周期、要专业,显得力不从心,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场疫情倒逼我们领悟:实事求是,摆脱“中看不中用,好听不好使”的壳子才是真智慧。
无论是观念转型还是技术革新,无论是“线上+线下”的融合还是“云端+实体”的共建,都是关乎未来的远方。无论是空间的智慧还是技术的智慧,无论是管理的智慧还是教学的智慧,其内核人的智慧,是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师教学精准化、家校联系智能化、社区资源最优化的本质回归。
再思“智慧”,百科释义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智慧”是一种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开学复课面临的系列问题,各个区域各个学校没有统一的答案,需要人的灵活应对和智慧处理,需要人的解放思想和实干创新。

作者 | 邹贤莲,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长

责编 | 芋圆

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

 一所学校的后勤系统,可以搭出怎样的教育高度?

• 开学将近,教师即将面临九大“超难考题”

复旦教授:学习的“队形”乱了,开学后教学如何破局?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