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轻生事件频出,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是时候升级了丨头条

刘泱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每天的作业要写到凌晨

而即使这样成绩也只是中下

爸爸妈妈几乎天天都在吵架

压力大得他每天都睡不着觉

虽然学校里有一些朋友

但交情也比较淡薄

偶尔谈谈心,也并不怎么能舒缓他内心的烦闷


他明明拼尽了全力地努力

可还是比别人差多了

他想到毫无希望的未来

想到爸爸妈妈失望的眼神


这时候老师把他叫去办公室

不过是感叹了一句

“这样子不行的啊,要努力了”

然后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

从六楼的教学楼上一跃而下

人们对他的印象只是:

“被老师说了一句,就想不开自杀的不听话的小孩”


这样虚拟的一个情景,经常就发生在每一个悲伤的故事里。


一个学生的自杀,最受打击的是家庭;因连带影响,学校上下亦深深自责。


如何对待自杀现象

是一种需要革新的科学态度


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认为:当个体同家庭、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我们的文化对于谈自杀问题,一向讳莫如深。可是因为现代社会中媒体的无孔不入,任何一次自杀事件,都很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发酵反应,而常态是大众会习惯于迁怒某种特殊的人和事。


真正的科学态度应是:自杀不可杜绝,但充足的预防准备和及时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自杀的风险和行为。



有业内人士说,“中国93%有自杀行为的人没有看过心理医生,自杀未遂者中,被进行心理评估的还不到1%。”


尤其是未成年的学生,寄于个人主动咨询心理安全问题,其实是一个自欺欺人的鸵鸟式思维。


所以,建立一个社会、学校、同伴、家庭等互为链接和支撑的预警系统尤为必要。


预警机制,本义上是指预先发布警告的制度,通过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实现信息的超前反馈,为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奠定基础。


笔者调查中发现,如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越发重视学校的心理安全防范工作,不断找寻更好的解决方案。例如学校配备心理教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


目前,江、浙、沪、粤等地学校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从设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对心理教师、班主任、校医、保安等相关任务具体分工,再到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筛查潜在需要关注的学生等,最终形成预防、预警、干预的方法和程序。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心理安全预警和干预体系中,存在执行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细节。



在应对学生自杀问题上

国内学校的压力超出想象


一旦有了学生自杀事件,学校大多会面临一场“风暴”,在追问事件的背后的原因,常见的就是:学业压力,考试成绩落后,教师语言暴力,同伴欺凌等,这些情境基本属于学校内的情绪池子所堰塞的洪水。


如果,自杀是从校园内发生的,很可能面对家长和社会的情绪冲击,仅仅从法律层面上讲,似乎并没有让学校承担更多压力,但是,来自社会道德评价的风暴会让学校蒙上一层自我怀疑的阴影,甚至会让学校管理陷入一种消极情绪的反弹。



而在美国的预防学生自杀的专业网站上,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即使已判定青年自杀行为的风险较低,学校仍可能要求父母签署一份文件表格,以表明已提供了相关信息。


该网站上特意有一些关键提示,我也翻译了部分内容。


1.父母必须继续认真对待威胁。即使孩子冷静了下来,或告知父母“他们不是真的要自杀”,也要继续认真对待。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的行为是为了讨价还价(但同时,避免加剧自杀威胁;例如,允许那些因为被禁止开车而威胁自杀的学生开车)。


2.学校的边界:如果父母不愿意继续承担孩子的移交责任,可以允许学校心理医生联系相关机构,提供移交信息,并持续关注。



笔者咨询过某些学校,问到学校是否也实行过“已判定青年自杀行为,学校要求父母签署一份文件表格”。学校的反馈说,在现今的阶段,学校根本不愿提及这样的方案,因为大多家长会认为学校在推脱责任和寻找借口。所以,真实情况是学校在学生心理危机风险面前,慢慢形成了“无限责任”。


而一个人的自杀之念,来源是复杂的,多元的,这里包含心理、家庭、生理很多可见与不可见的因素。而我们只见冰山一角,海洋深处的巨大冰块,何时开始,如何积累,似乎知之甚少。



预警与干预

需要“多相关人”织网


国际专业机构调查表明,自杀是全球15-29岁青年的第二大主要死因,占其全部死亡人数的8%。谁也难以预料我们身边到底有多少潜在的自杀倾向者。


在谈到自杀时,我们不能只看到自杀行为而忽视了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所谓自杀意念是指“有了明确的伤害自己的意愿,但没有形成自杀的计划,没有行动准备,更没有实际的伤害自己的行动”,它是被自杀行为这露出海面的一角冰山所掩盖着的巨大基座。世界卫生组织将自杀意念认定为评价自杀风险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所以,基于很多科学观察的原理,基于心理问题筛查量表、动态跟踪风险学生、生物反馈仪测试等手段,都力图以提前预警和干预的方式,减少自杀风险。


从预防及干预的角度,我们可以设定为这样一些高度相关者,笔者称其为“多相关人”,即指与学生的生活相关人及社会组织,以重要性排序大概为:学校、家长、同伴、社区及公益组织、医院等。



学校:负有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学校在预防青年自杀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和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那里有受过照顾和训练有素的成年人可以帮助他们。学校需要训练有素的精神卫生人员和明确的程序,以识别和干预有自杀行为危险的学生。


学校必须制定明确的政策和程序,并训练有素的学校雇用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和危机应对小组。尽管许多自杀的儿童和青少年不会自主报告,但大多数都显示出一些警告信号。永远不要忽视这些迹象。


家长:不仅仅是知情权,更重要是积极面对潜在风险


学校需要把对孩子的心理测评结果以及风险推测,及时完整地提供给学生的父母,已得到更多的安全支持。


同时,要确定父母也是孩子自杀风险评估的关键成员,因为他们经常掌握对风险进行适当评估的关键信息,包括心理健康史,家庭动态,最近的创伤事件和以前的自杀行为。


在学校通知父母其子女有自杀风险并提供转介信息后,父母有责任为子女寻求心理健康援助。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S市的学生自杀行为的高发时间及地点的数据统计,有一个值得家长特别关注的细节:学生自杀时间一般集中在当夜的23:00至次日凌晨的3:00。所以,自杀地点也就更多集中在居家环境中。


因此,家庭在关注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必须与学校、医院等积极互动,并快速做好家庭自省,从细节处理方面做一些主动的介入。


同伴:拯救朋友,自杀者其实更需要援手


存在于同龄人之间的亚文化及私密空间,是目前家长和学校最难以了解的黑洞。这里面既有文化禁忌,也有尊重孩子自我成长的美好想法。很多自杀行为的后期调查显示,伙伴或朋友对孩子隐秘的内心世界了解大多超过家长和教师等成年人。


如何让同伴关注潜在的自杀倾向学生,其实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但是通过学校教师的一些观察发现,如果同伴给予自杀倾向者以正面的积极影响,会降低自杀机率;同时,学校及家长应该开通更多的渠道,让同伴及时反馈发现的倾向信息,如果再建立起一些自杀行为干预的学生社团效果会更积极。


社区及社会组织:更多合力才能减少风险


未成年保护法的推行,让社区开始承担学生的一些人身安全保障责任,但是心理安全目前还涉及不多。


我们看到的大多仅仅是学校有“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制度”,社区服务应该介入多少,这还是需要政府及社会提供更多的关注。


在美国实施的自杀干预体系中特意有这样的描述,“上课时间以外也可能发生自杀思维和行为。因此,应提前确定对24小时社区服务的推荐选项。最好从主要照顾者那里获得释放,以促进学校和社区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并且强烈建议学校与机构联系以共享关键信息。学区有义务向非专有机构推荐或提供按比例收费的机构。”


社会组织在与学校的对接中,目前比较多,一些大学的教研结构,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在自杀倾向评估高风险的个体服务中,作用尤其明显。



医院:与学校共享联结非常必要


学校发现有潜在自杀风险的学生,专职心理教师建立特别干预工作档案,做好详细判断、分析、辅导干预过程记录材料;必要时请有心理治疗干预特长的专家进行指导或转介到医院。


这样的流程目前基本顺畅,但是,转介到医院后,对该学生的后期诊疗,医院并未与校形成共享和联动。例如,很多时候学校只能拿到医院的诊断书,但具体情况怎么样?需要哪些具体的干预措施?这些完整的信息,学校与医院并未形成信息共享。


学校的心理教师建议:如果通过家长作为中间沟通的桥梁,如实向学校说明医院的诊断与医院对学校的干预建议,另外学校把相应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再定期去医院问诊,是否已脱离危机成为低风险学生,医院再次诊断,通过家长——学校——医院这个过程形成互补和递进流程,让安全防护做到完整。


在一些社会学家眼中,自杀是一种严肃的哲学问题。但是,我们无论怎样看待生命历程,都需要给他人以阳光照耀,尤其是处于“少年维特的烦恼”阶段的少年儿童,身体的与思想的冲突困境,自杀想法或许转瞬而来,也需要即逝而去。


人与人共建的社会,更需要编织一个充满温暖的,呵护的网,保护那些脆弱的年轻心灵和初绽的生命之花。


最近关于一位学生因写作文被批评而自杀的事件,无论口诛笔伐,还是痛定思痛,都不为过。但是,笔者也特别建议学校、家长、社会都能以不断弥补漏洞的初衷,为更好地预警和干预学生自杀现象,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落地。



附录1:

自杀风险增加的10个典型特征


(1)家庭因素如精神疾病


(2)被虐待和孤立


(3)亲人逝去和自杀经历


(4)被欺凌


(5)与自杀有关的上网行为


(6)学业压力,特别是与考试有关的


(7)与社会脱节


(8)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影响的身体健康状况


(9)酒精和毒品


(10)心理不健康,有自残和自杀的想法



附录2:

自杀警告标志及应对措施


大多数自杀青年表现出可观察到的行为,表明了他们的自杀思想。这些包括:


1.自杀记录和计划(包括在线发布)


2.先前的自杀行为。


3.做最后的安排(例如,安排葬礼,写遗嘱,赠送珍贵的财产)。


4.专注于死亡(浏览相关网页或交谈)。


5.行为,外貌,思想和/或感觉的变化。



该怎么办?


感到自杀的年轻人不太可能直接寻求帮助;但是,父母,学校工作人员和同龄人可以识别警告标志并立即采取行动以确保青少年安全。当青少年有迹象表明他们可能正在考虑自杀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保持镇定。


2.直接询问青少年是否正在考虑自杀(例如,“您是否正在考虑自杀?”)。


3.专注于您对他们的幸福的关注,并避免被指责。


4.向他们保证有帮助,他们不会永远这样。


5.提供持续的监督和帮助。


6.及时向相关方提供信息,例如学校、社区、医院、朋友等。





本文参考了网上公开信息,并采访了重庆市两江新区星辰中学李英华,深圳市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罗曼玉,深圳市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陶莉等专业人士,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 | 刘泱

责编 | 张丹丹



2594889720@qq.com

• 每年毕业季,校长都在跟即将远行的孩子们聊些什么?丨一周精读

• 北京西城一小学生确诊!这场疫情,正倒逼未来教育方向发生变革…… | 头条

• 知乎高赞:孩子需要经历些什么,才会明白学业的重要性?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