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堪称完美的学校课程展,怎样用艺术表达来升维? | 头条

刘泱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这是一段学校课程展的视频。取自于去年5月18-19日,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国际艺术家村的“山河稚子”在地风物课程艺术展现场活动。
7000多孩子参与其中;300多个学校教职工倾力而为;100多个日夜反复准备;4000多件作品现场呈现;20000多人次到场参观;......
这样一场堪称完美的课程展,他们的创意是如何产生的?设计如何落地的?学校的活动为何开展的如此丰富多彩?

复盘“山河稚子”的高光时刻
宁夏银川回民二小教育集团的“山河稚子”课程艺术展,历时2天,分为装置艺术,音乐,诵读,先锋戏剧等艺术形式。我们不妨采用几个图片复原一下当时场景。
1.户外装置艺术区
结合展场地貌和风物,尽可能地再现各校在课程艺术和创意活动中的作品,下图为其中的一处。
《虫虫出洞》材料:超轻粘土,一次性纸杯,订书机,订书针数量:蜂巢造型20组,粘土作品约1000个主题和意象:黄河课程节气艺术再创作,意图表现惊蛰节气生命萌动的美妙场景作者:集团校7000学子
2.大地的孩子——音现场
这个展区主要是在户外,把各校区的音乐社团活动,迁移到现场,但并不刻意设计过多表演形式,追求一种原生态的方式呈现孩子的最单纯的对音乐的理解和参与状态。
如下图,一个合唱组的表演
表演者:观湖校区彩虹合唱团 曲目:《绿叶菜里有什么》、《学生自救指南》
3.《山这边,河那边》——室内课程艺术作品展
这个展区位于国际艺术家村主展馆,整个展区分设五大主题:《不周山传奇》,《在河之洲》,《海市蜃楼》,《我的心爱着世界》,《童话@现实》,分别对应两大体系课程成果:《贺兰山寻》、《黄河纪行》。
贺兰山课程的《不周山传奇》系列

主题:对人类神话、图腾的致敬,对儿童和天真的致敬


作品形式:拇指长卷、黏土符号、岩画纸立体等作品,组成一个完整的贺兰山课程作品单元


艺术创作源泉:从天空、大地、人等三维,选取了表现神话中的异兽、岩画中的图腾、大地上奔腾的生命等有代表性的物象,营造出人类文明时空的立体意象


名称:《毕方鸟》材料:KT板边角料主题和意象:贺兰山传说是《山海经》中的不周山,它有神话的浪漫色彩和想象力的瑰丽作者:北塔校区2-4年级学生
名称:《岩画立体》材料:热敏打印纸、红色印泥、黑色记号笔主题:以火灼烧纸张留下沧桑的痕迹,以纸张折叠分层次连接组合出高低错落的柱状立方体,以黑色记号笔描摹岩画创造出的拙朴形象,以牛皮纸或剪或折或粘将轻薄的纸张塑造成棱角分明的高山之石 …孩子们用这些貌似简单的方法,表达着心目中故乡的样子,这份通过艺术与内心建立的联系,源自故乡的高山大河一草一木,即是文明的基因,更是爱的记忆作者:集团校5校区一年级学生

4.我从未对你诉说——艺现场
这是本次课程展中的艺术表演环节,以学校的学生先锋戏剧社团等组成表演团体,以《我从未对你诉说》这样一个主脉络,分为序和八幕剧情,并与现场参观者进行融合演出。
意图向观众表达:“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他们真的能感受到你所给予的爱吗?如果你愿意走进这扇门,他们是否愿意和你认真的谈一谈。”
《独木桥》作品类型:行为艺术主题和意象:当下的应试教育环境,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河上只有一个窄窄的独木桥,孩子们来不及回头,只能小心谨慎的埋头前进,一旦失利,将淹没在滚滚洪流之中,一切回到原点,周而复始表演团体:观湖校区5年级
一次学校的活动,为什么要如此丰富和极富创意?这场名为“山河稚子在地风物课程艺术展”究竟该怎么定义?不妨就以学校自己的展会宣言作为注解,最恰当不过。
贺兰山岿然,黄河奔腾,滋养了宁夏的自然风物,也孕育了我们和我们的孩子。
我们都是山河之间的孩子,我们也都是宁夏的孩子。可是我们渐渐地忘了自己从哪里来,特别是在城市文明中生长的我们。
我们的孩子课堂内外不断切换场域和角色,隔着玻璃看蓝天白云晴空万里,错过了蓝天白云和大地之间新鲜空气的味道。隔着玻璃听雨滴敲打玻璃的啪嗒声,错过了雨点滋润大地带来的新鲜泥土的味道……屏幕、玻璃、各种各样的门,隔绝了我们和大地。
自然还是原来的自然,大地还是原来的大地,可孩子们的眼睛正在被铺天盖地的字符和屏幕带坏,孩子们的眼睛需要认真地认识一下我们的大地。学校需要这样的课程引领,特别是艺术的引领。
以儿童为主体,籍由孩子的语言和方式反观世界;以有形课堂为触点,激活无边界的儿童创造;以多元艺术手段呈现儿童视角俯察和表现万物的状态,音乐、美术、科学、人文等多学科多维度切入;以多场域切换的展示万物启蒙儿童课程实践成果;围绕“识一物、知万物”的课程主题,表达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冶活泼敏锐之灵性,高尚纯洁之人格”。

回民二小的活动方法论
山河稚子课程艺术展,是回民二小集团的一次集大成的学校活动。我们会习惯认为,举全校之力,或许都可以完成;或者因为貌似高端而无法企及。回民二小的《枸杞》、《贺兰山寻》、《黄河纪行》等系列课程,已经行进3年,当学校想做一次课程展的时候,大家习惯的平常的操作模式大多是课堂展示+学生作品展+论坛演讲。
作为回民二小集团,每每策划一场学校活动,都力求创新与美,所以他们把学校活动进行新的升维。
学校大型活动如何升维
很多学校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在一个关键的节点,集合全校之力,举办一次彰显学校文化和学术成就的公开活动,期待既能激发学校的内动力,也会让学生在此期间得到锻炼和成长。
而这样的活动,因为学校的场景基本相同会流于俗套和无趣,甚至成为学生作为背景,学校资源浪费的窘况。
升维学校的活动,不仅仅是看起来引人注目,更主要的是让孩子获得快乐体验,也就是说必须让孩子参与进来。
回民二小的方法是:首先确定以孩子为核心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明确育人价值和活动意义,思想统一后再开始建立分工清晰,高效协作的团队。如果概括来讲,就是:
一个核心的创意团队鼓励更多教师的众筹创意不限定具体框架,放开手脚在产品测试期不断纠错和升级用项目式工作方法推进
例如山河稚子活动就是以校长与美术组为主要创意小组,然后与各分校校长形成这样一个活动初创组,大家24小时在线,随时有想法就扔到群里,随时头脑风暴,最后已经形成默契。
学校在具体项目落实上,就提交在行政会,各分校校长就认领一项任务,再进一步完善方案。例如山河稚子活动,北塔校区的丁慧霞校长,因她还主管美术学科组,那么就负责艺术展区;观湖校区的利娟副校长同时分管音乐学科组,就会负责戏剧展和合唱部分等。
这与回民二小集团的管理架构也有关系,因为五个校区的执行校长不是只负责自己的校区,而是每个人兼任某一个学科的组长。所以,每次活动落实下去,只要是涉及到全集团共同参与的,就不是以某个校区来分担,而是以学科为主体,彻底打通了全部教师资源,而且也很快形成全系统动员。

常态化活动,要有序简单高效


从学校整体层面,再到各个年级组,班级,各种活动既是教学内容的实践延展,也是学校德育、文化营造的现实落地,更是学校整体组织协调有序,高效运转的团队检验。
回民二小集团做活动,不是为了锦上添花,而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
例如,教研活动属于教师学术研讨,根据学科教学的自然分类或学校实践课程的项目主题,由副校级干部分管领导,下沉到年级组、学科组或项目组,按集团统一规划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每项教研活动隔周一次,错时开展,成为习惯,紧而不乱。
学生活动,多以中国法定节日文化和传统节气文化形态出现,由学校德育部组织发起,各分校少先大队分项承担任务,追求活动的创意与学生的参与度,是审美创造和素养教育的一部分。
学校的接待活动也是常态,回民二小集团主要以行政办公室与后勤团队负责接待,追求极简风格,不做任何特意准备,真实自然呈现学校常态,并保证不影响正常教学。
学校活动,也是验证后勤工作得力与否的试金石
“什么是后勤?背后勤快,就叫后勤!”这是长挂在学校后勤副校长陈华军嘴边的一句话。
各校区的后勤主任,都是一个风格,差不多都要会电工,木工,各种修理本领,号称“五大金刚”。
原来陈华军是一名音乐老师,现在却是一个粗糙的工人汉子模样。就是他满是老茧的手,有一次,心情大好,就在音乐教室的钢琴上随手弹了一曲,惊得干活的工人下巴差点掉下来。
回民二小集团学校的活动特别多,每次都有花样翻新的任务下达。
后勤回复就是简单,一个字“干!”
回民二小集团,每年接待各种会议、参观团等活动近300余场。每一次,现场的布置、材料准备、会中服务、会后清理等,都是集团5个校区的后勤主任的带领下60多位校工,及时顺利地完成各项任务。
5月17日,银川出现了蓝色风球预警,展馆那边开始狂风大作。一大早,30多位校工就已经在现场,与学校的各位现场领导和员工,把一些比较重点的装置艺术品全部用山上的作品,篷布盖住封好;小的物件,全部再次搬回场馆内。
所有人都守到晚上11点半,等风歇了,才赶回学校。
第二天一早又重新到展场进行布置安放,这样才保证了5月18日的完美呈现。
整个布展期间,各种安装和调整,天天发生,这大多数是后勤教师职工去完成的,陈华军副校长却笑谈“用银川俗话讲,宁可牛累死,不让车停下。”

回民二小的学校活动哲学
“学校设计的活动,其本质就是玩耍。让孩子玩得开心,设计活动的人体验到创新的快乐”。正如这所学校的校长黄莉所言。
第一,关键立场:儿童角度
如果说,成年人以教育者身份出现,那你得随时伏下身子,以儿童的角度思考和设计你的活动。这就是关键的立场,没有了这一点,活动必然距离孩子越来越远。
这里面反映了一个教育哲学:追求那种纪律性和一致性。所以,我们很多学校活动标准化和宏大化。但是,换位到孩子的角度,你的活动设计就会是另外一番世界,而且更为丰富多彩。
例如,在我们学校的大门口,摆了很多空心砖,那个里面是干嘛的?这就是我们每个班级学生的作品展示区,可以随时策划和进行。去年春天,我们就做了一场“惊蛰虫出动”的活动。
每个孩子分一份彩泥,然后回家捏好自己的虫子,带到学校,放到空心砖里。
每个孩子就特别喜欢,各种虫子形象都出现了,有的孩子做得很精彩,虫子的翅膀还可以发光。
《虫虫出动》:几千个方砖里都放着孩子的作品,这是某一个孩子的一个小作品。

第二,创意第一:激发更大的脑洞
活动比拼的是创意,巧心思。尤其是一些常规活动。
例如,一般教师联欢会肯定是要吃水果的,那是否让吃水果也有趣一点?于是,我们就给教师布置一个小任务,提供各种各样的水果放在桌上,一个组有一份,但是要求你要用这些水果变个花样,就是做个拼盘什么的。
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挖空心思,各显神通。最后,一次特别的水果盛宴就会让现场气氛升华起来。
例如,三八节的活动,习惯的做法就是就搞个讲座,搞个诗朗诵之类的。而我们就搞“创意工坊”。8个工坊,有做口红的,有做香皂的,有做插花的,做烘培的等等。
这样的活动就是想让老师们能享受到那种生活里的小确幸,创造的乐趣。让老师们能放下自我,然后能吸纳一些身边的美好,发现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生活。
第三,设计思维:每个环节都需精心打磨
学校活动也需要高维设计,孩子在精致的构思产生的作品中,会浸染到我们平常很少关注的素养。
教育是一场爱与美的流转,生生不息,随时随地。用设计彰显爱与美,和儿童生命共鸣,是回二教育美学最直观的呈现。设计如何彰显回二对教育的这种理解?答案在艺术活动里。艺术无国界,无疑是最直接、最有趣的活动方式。
校园内的装置艺术作品:《彩虹》
2018年3月27日,回民二小观湖校区的孩子们,在课间放学,上学时间分别不约而同地涌向校园南边的开心果园,因为校园果园入口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儿:恐龙嘴里吐彩虹!
这条引起轰动的彩虹从哪里来呢?
当春天和新学期一起来临,也带来了万物听觉、视觉、行动的苏醒。设计者们构思了《彩虹》主题的玩具装置作品,呼应万物复苏的时令。基于以上原则,在原有校园恐龙雕塑基础上,推陈出新,带领孩子们用玩具拼摆彩虹造型。旧玩具变彩虹,自己的变成大家的,无用的变成有用的,旧的变成新的……玩具从一个普通的物件,变成了一个情感符号,是设计赋予它们全新的价值,帮助儿童建立 “我与物”的关系。
活动怎样实施呢?
我们通过少先队向全校发起玩具征集令,安排孩子们在不同的时间把自己的玩具亲手摆放在指定的位置,在美术教师和后勤阿姨的引领指导下,按照色彩渐变的规律,摆成一条彩虹的形状。橙黄白蓝绿粉紫,色彩斑斓的玩具被从尘封的角落里找出来,走出家门,融入校园,变成彩虹里的一个光斑。从旧玩具到新作品,从独立的个体到共享的集体,玩具之变比喻了生命之变。
第四,营造心流: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每个人在活动中不是看客,应该是演员,最好是游戏中体验到快乐。也就是在活动中得到心理的美好体验,达成一种心流状态(flow)。
例如,我们设计“帽子节”活动,本来是因为在冬天冷的时候,大家都会戴各种帽子。如果在迎接冬天来临前,做一场帽子秀活动,也是很好玩的。
孩子们把帽子带到学校里,我们就用一节班会课,让全校学生都戴着帽子到操场上,学校的喇叭上放着音乐,每一个孩子就绕着我们的操场,就带着自己的帽子,跟着音乐去走秀。
每个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有的孩子就手舞足蹈,带着自己制作的帽子,跟着音乐在操场上用各种方式在走出他们认为自己最开心、最happy的那个样子。
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觉得活动不一定是给别人看的,但一定是要让孩子们能亲自感受得到那种愉悦!
无论是学校的任何活动,各校区都会尽力鼓励孩子都参与其中,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都欢畅淋漓,而不是做旁观者;在活动中,不是被活动淹没,而是其中找到了自己那种成就感和存在感。
第五,向美而美:追求美,教育则美
我们的很多活动带着一种沉重的使命感,可能离孩子比较远。如果我们自以为搞了一个很规范的、很宏大的活动,但实际上在孩子的那一边,感知得到却是“我规规矩矩的坐了一个半小时,听了一个大人又一个大人的讲话。”
所以,我们学校做活动,一个求真,孩子的天真;一个是至美,追求一种美学表达。
用很多精美的艺术作品来呈现,而且都是来自孩子的创作,带着孩子的思考和表达,当把这全部孩子的作品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你能感知得到的与众不同的那种温度和力量,就能打动人心。
再次回到我们的“山河稚子课程艺术展”来讲,一般概念上,“课程”和“艺术展”,这跨度似乎有点大,其实不然,用艺术的方式呈现“课程”是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自然表达。这是一种觉醒,也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
学校有儿童就得有他们的思想,就得有他们的情感,这是回民二小集团秉持的儿童本位教育思想。本次课程展,与其说展示课程成果,不如说是展示集团校七千多名儿童的创作、儿童的表达、儿童的感知,儿童的意愿、儿童成长与现实发生的碰撞。
这次课程展我们还有更深层次的用意,我们想借当代艺术的多元表达方式,声势浩大的呈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们让孩子与天地万物相约,以绘画、摄影、装置、雕塑、动态表演、声音艺术、当代舞蹈、先锋戏剧、科学观察等多种表达方式,以室内空间、室外草坪、台阶、墙体等多場域切换的呈现方式,让儿童可触、可感、可观、可视听、可参与、可体验,以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感,展示儿童存在之生气。没有哪种形式像艺术这样贴近教育,我们呼唤更多的学校用这种天高海阔的姿态,用开放包容的胸襟来打破同质和平庸,来捍卫儿童自由的权利与坚守,来展示我们对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第六赋能:给予团队鼓励和支撑
学校的活动,很多时候是要表达校长的价值观,但是不一定完全由校长来决定。
我现在,到各个校区参加一些活动,尽量不去做一个主要的参与者,而是坐在旁边去做一个观察者。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会尽量的跟活动主持人做交流,做分享。
我们都说以学生为主体,要让教师往后退,形成这样的文化,我就要先退老师们身后,而不是包办一切。
如何保证活动品质和任务的进度?
学校现在的标准化流程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每一位任务承担者,拿到任务单,就会有清晰的路径指引和资源调配权。
所以学校现在很多的活动,尽量让老师们自由组合,以项目组的形式组建团队,然后给一个的任务,这就需要共同要协作,一起来去完成一个目标。
当然,每次组建团队不一定是最优解,我也要结他们留下足够的空间。假如用行政手段紧逼着跟着你走,内心会有很抵触的,还不如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这种氛围,我们就笑称说“拉着蜗牛去散步”。
对于那些一个团队里面进步慢的那些老师,你都没有容忍之心,你怎么能要求老师们再去等孩子的成长脚步?所以从管理角度上来讲,我们把这种自由的、宽松的、民主的氛围营造给老师。当自己愿意往前走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种力量才是内生的力量,创造的力量。
第七,积极影响:整个学校弥漫一种创新氛围
一场一场学校活动,吸引了学生,带动了教师。回民二小集团的自信心,不是所谓的考试成绩,更多的是丰富而美的的校园生活。
这种积极的影响,让学校弥漫起一种创新的氛围。
学校的每一个日常活动,每一次策划,教师们的做法都在为每个孩子从中体验到那种乐趣而创新。
今年的开学,虽然延迟了,但是学校提前又做了很的创新,以特别的方式迎接孩子们。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学校未来5年规划,我们分别从:学校评价、课程建设、学校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德育管理、学校文化等几个方面出发,做个9个“云”规划,即云评价、云课程、云搭建、云管理、云学习、云科研、云修身、云养性、云表达。
为了能让学校规划在师生中达成共识,我们在师生每天都会经过的空地处,做了一组展示装置:用铁丝网拼接成云朵的形状,并悬挂在空中,在云朵的正下方,将9幅思维导图分别喷绘出来,裁剪成对应云朵的轮廓,贴在地面上。寓意学校的未来将“云”中而来,却要落在地面。
我们设计为,每天孩子们上学和放学,经过这“九朵云”时,抬头是未来感极强的铁质艺术品,脚下是关于课程的关键表达,这样的情境,一定会给每一个人独特的感受。
回民二小集团观湖校区入口处的装置艺术《云》
宁夏回民二小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所普通县区公办学校,当我们近距离了解这所学校时,渐渐地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学校活动,对于孩子才是无痕的培育,润物无声。
学校活动,是学校价值观、文化、教育哲学的现实映像。观察一所学校的活动,既可以看到学校的学生立场,也可以看到学校里人的工作的态度,甚至还可以看到学校对于未来的理解和探究。
我所见所闻,是这所学校对所有活动的设计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艺术洁癖,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对创造力的态度。
因为,创造力的第一法则就是:玩耍,像孩子一样玩耍。
(本文为《山、河、稚子:复盘一场疯狂的学校行为艺术》缩写,正文刊发于2020年7期《新校长》)

作者 | 刘泱

责编 | 芋圆

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

• 师生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 教育名家笔下的优秀教师画像 

• 警惕!从教师走向管理岗位,你会遇上的陷阱有两个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