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 | 头条

刘慧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提出的教育主张是:做精神明亮的人——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

所谓“正常”,是针对童年的异化而言的;所谓“积极”和“明亮”,是指蓬勃的生长愿望、昂扬的未来气质、鲜活的创造精神。
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和世俗成功学的影响下,当下教育生态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累”,疲惫的孩子,疲惫的老师,疲惫的家长,大家皆有一副相同的“受害者”表情。儿童,成了“童年”的匆匆过客,成了社会激烈博弈和成人焦虑的“人质”。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我们输掉的是整个童年,是童年的本来面目和应有之义。一个人,若连童年都不快乐,那他一生就很难快乐起来。童年表情,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生命表情。
童年,埋伏着人生最重要的线索。无论人格、性情、智趣、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童年都起着为整个人生奠基的作用。一个人的成年表现和生命特征,几乎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在那儿找到起源。正应了一句老话:“从小看大”。可惜,这个“小”,往往真的被小看了。
小学何为?它是大、中学的预备期吗?它有独立价值吗?
如果说,大中学是父性的,有竞争和淘汰,隐含着某种刚性、严厉和苛刻,那么,小学则是母性的,它更显慈爱和温情,富有诗性、柔意和美感。它不仅是桌椅,还是摇篮;它不仅承载童年教育,还盛放本色的童年生活。如果说,大学和中学更重视“人才”培养,更致力于孩子的成才、成器,那么,小学专注的则是“人”的成长和精神发育,是生命材质的酝酿和构造,是种子和基因。小学服务的不是考试,不是人的一时,而是人的一生,是为生命的前途和远景而储备下宝贵的“线索”。
无论如何,时代的粗砺和坚硬,成人社会的重负和焦虑,都不应该侵略童年。小学,是童年生活最后的堡垒,最后的庇护所,它应成为人生中最轻盈、最柔软、最灿烂的时光。
清晨,当一个儿童走进校门,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不只是来学习的,他更是来生活的。他最该追求的,并非知识,而是幸福感,是带着幸福感去生长,个性化和有创意地生长。
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儿童,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还应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和鉴赏对象。在语言、逻辑、行为、心灵的生长中,儿童往往会流露出惊人的美和诗意。作家王开岭有过一篇文章——《向儿童学习》,在反思成人世界的美学贫困之后,他呼吁:“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
认识童年的自在意义,承认童年的独立空间,捍卫童年的天然价值,并为儿童提供与之身心相适应的、匹配度更高的教育内容,搭建舒适感、自由度、成长性更高的生态环境和童年秩序,是我们的方向。


我们对学校有一个设计和比喻:“小径分岔的花园”。
这是一个意象,也是一个实体。
为什么是花园?
因为儿童本身就是花朵,他对花园有天然的亲情和相认能力,他是来投亲的,他是来生长的。所以,我们的校园必须郁郁葱葱,必须有一种会呼吸的草木精神,否则,儿童的视觉会暗淡,心性会枯萎,灵魂上会不识路。好的教育不是传授,是“遇见”,是你想让孩子看见什么,用什么来调集他的注意力;好的校园不是钢筋水泥浇铸出来的,是种出来的,是长出来的,它必须像一座巨大的感官,与儿童的感官相匹配,它必须有迷宫和谜语的气质,与儿童的探险精神相呼应。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它不仅是用艺术和伦理的语言写成的,它还是用科学的、逻辑的语言编撰的。伽利略就曾说:“自然界的每一个细节都流露着数学和几何。”而且,大自然从不让人厌倦,一只偶然路过的鸟,一尾蝴蝶、一只螳螂和蟋蟀的到来,一场不期而至的雨,一抹月季或桂花的暗香浮动……会让我们校园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分都是新的。大自然从不重复,正因如此,它才能满足儿童无限的好奇。
为什么要“分岔”?
这是个既具象又抽象的说法,既针对物理空间也针对教育空间。一条通直的路,无论多宽,孩子们走上去,也只能越走越拥挤,越走越整齐划一。中国园林在营造上,有一个原理,即以曲为美,只有岔道多、拐角多、小径多,人才能分流,空间方显深阔和幽远,才藏得住有趣的事物,才容得下形形色色的足迹。教育亦如此,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各自的天赋、兴趣和方向,我们尊重和鼓励个性化、差异化的生长,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机会和路径。所以,在校园设计和课程提供上,我们力求丰富、缤纷,用种种可能性和自由度来承接孩子的天性和个性。
“分岔”的校园,“分岔”的教育,无论在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让人舒适和愉悦的。
诚然,未经设计的校园是不值得穿行的。我们追求户外的“万物生长”“情景生长”“故事生长”;我们追求校园的感官化设计和心灵化运营;我们营造梯级式、成长型的“童话空间”“童话人生”“童话逻辑”;我们鼓励校园里的“探秘”“偶遇”和“美学散步”;我们诱使“心”与“物”随时随地的“化学反应”……
法国新科学认识论的奠基人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指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2012年至今,围绕着中国元素、江南文化、园林美学,我们完成了“百草园”系统、“三味书屋”系统、“会呼吸的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除了用“雕刻家的眼力和工匠技术”完成这些精雕细琢的作品,我们还特意留出了一片堪称“荒野”的空间。荒野,是生命最初的基础,是生命最原初的动力。翻开孩子们的“自然笔记”,随处滚落着散发草木气息的诗句:“小鱼的尾巴动了,百草园的春天到了……”“几天前的雨后,我在这里遇见一只水牛……”
教育,是一场生活,是一场关于大人和孩子的生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遇见的生活。在这场生活中,教师和孩子都具有生长性。作为校园生活的设计者、谋划者,我们每天都要问自己:你们准备好了吗?你们埋伏了哪些事物迎接孩子,迎接他们的目光、心灵和智慧,迎接他们的好奇心和发现力?这些准备,有的是物,有的是人,有的是事;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它必须有足够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来承接形形色色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心灵化运营”。
“心灵化运营”,是师生共同阅读校园、深度消费校园、过高质量童年生活的一种努力,充分利用校园空间的自然风物、美学元素和文化信息,及时观察、捕捉孩子们的个体“遇见”和现场反应,通过教育者的介入、助推和引领,刺激故事的发生,拓展事件的长度和空间,将个体事件放扩为校园事件,将生活事件提升为心灵事件,将游戏事件演绎为教育事件,从而在审美、伦理、心性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儿童施加积极影响,以此完成生活和教育、休憩和学习的立体功能。


在我们的校园里,一棵长刺的树跟一棵香樟树、山白蜡没什么两样,都是百草园的居民,它和其他柔性花树一起,构成了生态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如果我们总试图把植物身上的刺都拔掉,把大自然里所有的锋芒都磨光,那我们推荐给孩子的世界不仅是残缺的,而且是虚伪的。
一棵美貌且极具母性的柿子树,仅仅是供孩子们庆祝丰收吗?答案是开放式的,比如超越“果农”利益的秋日审美,比如“有限消费原则”,比如“舍得”和“出让”,至少让孩子触摸到一种新的美学和伦理。金色的秋季,风中游走着桂花的香味,一个孩子亲近桂花,想把它折下来,是温柔地制止他?还是让这个偶发的事件延展成一个甜蜜的校园事件?校园,就像是一个书的植物王国,每一年,校园里一定会生长出一个新的小书房或者小角落,孩子们在诚信购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成契约精神,完成道德的自我确认。
“心灵化运营”的关键不是“物”,而在“人”,在教育者的发现力、思考力和引导力,在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心灵敏感性、精神美学和价值观系统,有什么样的人,就会诞生什么样的校园故事和心灵事件,就会把事件引向不同的层次、方向和终端,就会塑造什么样的童年生活。
坦率地说,我希望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成为一所“保卫童年的学校”。
这是理想,也是常识。
常识需要一千次地被重复。

作者 | 刘慧,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校长

责编 | 三石

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

• 小学教育要比你想象的还宽阔

• 教师几乎“零倦怠”,这所学校怎么做到的?

• 一个家长闹,全校鸡飞狗跳?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