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避开成长的暗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源创图书 Author 郑英
暗礁隐没于水下,不易被人察觉,船只下水后若不留心躲避,很容易触礁。对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而言,教育生涯也充满变数,如果我们不留心观察,也可能遭遇成长的暗礁,从而改变生涯的航道。如何在驾驶教育之舟时避开暗礁,让航行更顺利一些,不至于在还没有看到美好景致时就触礁或搁浅?
暗礁一:心理枯竭,激情冷却
我们有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师:初登教坛时热情洋溢,善学乐教;三年五载后,自我效能每况愈下;“而立”之后迷惘悲观,心理失衡,见异思迁;人过中年后心理枯竭,冷漠抑郁,滋生怨艾……
教师的生活工作模式单调重复,这容易导致教师的心理枯竭、激情冷却。此外,诸如由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对等所导致的厌倦、不满和心理疲劳,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错位所带来的挫折、无奈和消极心理等都会导致教育生涯触礁。
对策 —— 让激情保持在“三十七度二”
法国著名小说《三十七度二》的作者试图告诉我们,我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不要过激,不要心血来潮;爱情应该是平淡的,像一杯白开水。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是三十九度二,那就是十足的发烧型教师。“发烧”后就很容易过度投入、过度作为,一旦遇到挫折,没获得预期的回报,情绪就会“再而衰”了,朦胧的憧憬没有了,从教的激情也冷却了。假使我们从长计议,始终保持三十七度二的常温,始终保持“像第一天上班那样工作”的热情,反倒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
暗礁二:随波逐流,丧失个性
有这样两种教师:顺从型教师 —— 跟领导走、跟考评走、跟感觉走;追星族教师 —— 听明星教师的课,读明星教师的文章,模仿明星教师的做法。久而久之,他们迷失了自我。
一些教师一生辛辛苦苦埋头教书,虽然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始终没留下只言片语,更别说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走进了跟风的迷途,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他们很难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建树,更无法成长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没有个人特色、没有吸引学生魅力的教师,就如同没有风格的作家。不同的是,读者可以选择不读这位作家的作品,但是学生没有选择教师的权力。因此,教师跟风对自身发展、对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对策 —— 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风格
风格即人,胡适和鲁迅虽是同时代人,但他们的性格迥异,教育风格也截然不同:胡适热情,鲁迅冷峻;胡适循循善诱,鲁迅引而不发。他们不同的风格影响了一大批后来有成就的学生。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并在教学实践中增强自身优势,努力朝着能够充分发挥个性潜能的方向发展,把自己的个性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暗礁三:不当归因,缺少反思
参加工作后,我曾与一些同行在闲谈时谈到学生,发现少数同行总是抱怨这个学生不听话,数落那个学生成绩差,全班数十个学生中令他满意的竟然寥寥无几。进一步交谈后我发现,如果出了成绩,他们多半会沾沾自喜,认为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如果出了问题,他们多半会归咎于他人,比如,家长不够重视,或是学生之前没养好学习习惯等。
《左传》有言:“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可见,只有从自身寻找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思。一个教师若没有反思的精神,则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格。缺少反思,以老经验对待新学生,几十年如一日,这是一种教育惰性的表现。
对策 —— 在“反思罪己”中超越自我
我在讲评习题时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等着我报答案。课后,我开始反思:原来学生等着我报答案是因为自己的讲解索然无味。于是,我改变了方式:我把答案分组写在黑板上,并指出每组答案中均混有错误的答案,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竞赛,看哪一组能又准又快地找出正确答案。学生的积极性顿时异常高涨,纷纷投入到找正确答案的大军中。这件事告诉我,只有深入反思、客观分析,才能发现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超越自我。可以这样说,反思是让教育充满理性和睿智的力量。
暗礁四:疏于积累,底蕴缺失
一提到教育科研,很多教师马上激动起来:日常工作紧张得和打仗一样,要上课、批改作业、备课、参加会议、出考卷、与学生交谈、日常管理班级等,可以说是马不停蹄,能教好书就不错了,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
虽然已经有不少教师意识到搞好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有长远的推动效果,但他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还不如一些更直接的方式(如反复训练)见效快。此外,还有些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是专业研究机构的事,自己是一线教师,搞科研岂不是有越位的嫌疑?甚至还有人将教育科研和日常教学割裂开来,认为过多从事教育科研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些都导致一些教师虽有十几年或几十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但理论基础薄弱,知识储备匮乏,提起笔来捉襟见肘。
对策 —— 零存整取,增加知识储备
于漪老师有一个绝招,就是坚持写教后笔记。她说,自己每上完一节课,都要稍加反省回味,把教学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撷取其中有启发的点写几笔,既有意义,又是乐事。教学有连续性,教师不能边教边丢,教后清醒地回顾一下走过的路,可使下一步走得更稳、更扎实。她的这一见解和做法很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我们也立足于日常教学,把平时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思储蓄下来,思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到时自然会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我们写文章或进行科研活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暗礁五:单打独斗,孤军奋战
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虽然每个教师都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彼此间的交流比较少,一些人甚至是孤军奋战。不仅不同科目的教师缺乏教学上的探讨,即使同一科目的教师也不愿意多交流。
其实,教师之间广泛开展合作,有百利而无一害:它可以为教师提供心理支持 —— 让教师认识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能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 —— 避免每个教师都耗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它能发挥促进作用 —— 教师可从他人那里学到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但事实却是,当前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尽人意。很多教师在进行教育创新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但是时常忽视相互间的学习与借鉴。这种互不合作、彼此孤立的现状浪费了许多资源。
对策 —— 合作共生,资源共享
在动物界,鳄鱼能够和一种叫燕千鸟的小鸟和睦相处。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食物残渣,燕千鸟在鳄鱼的嘴里得到饱食的同时又在义务为鳄鱼剔牙。这就是“共生效应”。它启发我们打破藩篱,走出教研组和年级组的狭小范围,广泛合作;走出小我,融入大我,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共同体中可以共享信息,分担责任,“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实现资源的共享,达到教学系统的多边互动。
暗礁六:言行不一,表里相背
个别教师教育学生要与人为善,宽宏大度,自己却锱铢必较,睚眦必报;要求学生言语文明,举止有礼,自己却粗俗之言不绝于口,体罚之举时而有之;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自己却终日无所事事;教育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自己却经常擅自离校;教育学生要按时完成作业,自己却交不出教案;要求学生排队不准讲话,自己却在一边与其他教师窃窃私语……
在教育实践中,个别教师总是习惯于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认为自己讲的那些道理、规则,只是针对学生的,从没考虑这些道理、规则对自己的约束意义。他们理直气壮地实行双重标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没有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却在做。殊不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对策 —— 身体力行,做无声的榜样
教师是学生无声的榜样,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取得效果,教师就必须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信取人,否则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所言非虚,同时把诚信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唯有如此,教师的教育行为才能进入“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当然,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遇到的“暗礁”可能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埋怨,比如嫉妒,比如做表面文章,比如过于追名求利……但依笔者看,暗礁形成的根源全在自己。如果教师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儿,把教育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追求,像医生修炼医术那样来修炼“教术”,那么,各种暗礁就容易被察觉且顺利避开了。
来源 | 源创图书《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郑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作者 | 郑英
责编 | 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