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接手一所起点普通的公办校,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学校会怎样?| 头条

邹贤莲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重庆两江行远小学校是一所新建校,我作为首任校长,在学校进入室内装修阶段接手筹建工作。

有位抹灰的大姐问我:“你每天都来工地干什么呢?房子装好了交给你们,招老师、招学生不就开学了吗?”
大姐,办学可真不是这么简单!
放假前夕接大三的儿子回家,我们已经半年多未见面。谈起因学校太忙开学时没有送他去机场,他问我:“妈妈,现在这所学校对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思考片刻说:“就像一家人!”儿子开起了玩笑:“这学校不会是你的‘第二胎’,我的兄弟伙吧?”
是的,一所新学校的建构蝶变,仿佛经历十月怀胎,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茁壮稳健,伴随着创建者的汗与泪,苦与甜。


一所起点普通的公办学校怎样长出良知和“母性”?
一所起点普通的公办学校,总是以各种意外不断的模样,走进校长和老师们的生命。
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总包扯皮,又受体制内各种流程法规的限制,新学校工期严重滞后,到了6月底招生季,还无法腾出一片干净像样的场地用于现场招生。怎么办?没有退路也不能却步。我们借用社区的一块休闲空地,背景喷绘、遮阳装置、宣传展板、流程座牌、问卷资料、绿植茶饮……从第一天傍晚到次日清晨,挥汗如雨十几个小时,终于“倒腾”出一个精致而美好的新生“第一印象”。
接手筹备工作初期,我发现辖区内无新建楼盘,多数生源来自拆迁户或还建房居民,资源匮乏,素养参差。然而这并不是最困难的事情,看完图纸走完工地我坐不住了:原有设计封闭落后,如果不做出改变,这所新学校肯定刚建成就已落后。上下左右协调论证,几次三番斡旋争执,最后才懂得,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坚守与勇敢,更是一群人的配合磨合与理解包容。
2017年12月深夜,我给代建方负责人去信:“教育是技术活,也是良心活。无论何时,不论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消极懈怠、因循守旧甚至蛮干乱来。”我鼓足勇气的沟通,赢得了一个“有共识的伙伴”,他回了信息:“邹校,你让我对建设学校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敬畏,当教育良知遇上教育智慧,就会迸发力量。”
开学临近,学校筹建进度让人揪心。家长们憋不住了,建群、上访、约天天630曝光、到教育局静坐。人越集越多,家长们的诉求越来越偏激,眼看逐渐演变的闹剧式维权,局领导出面协调,施工单位做出承诺,伙伴们仿佛长出三头六臂多方引导,我也以校长之名,恳请家长不起哄不传谣,相信政府相信学校,提醒他们理性守法,呼吁他们协助学校投入紧张而繁重的开学工作。在领导驻守工地督导下,24小时轮班抢工的学校终于在9月4日开学了。
开学后烦恼接踵而至。陪着孩子涌入校园的家长,有穿拖鞋穿吊带的,有牵着宠物抱着二孩的,有摸不清状况又行动粗鲁的……没办法,只得不留情面地把这些家长“请”出校园。没想到的是,学校的“凶”反而换来多数家长的点赞支持。
教育离不开家校共进,它理应是在向上向善的氛围中,达成彼此的信赖与坚守。我们开发家长课程,学校微信公众号开辟“家长共进”专栏;两年来,我们5次公开信沟通家校分歧,展开6次问卷调研,研发4册家长陪护指南;N次家访、N次亲子课程、N次家长论坛……
在日复一日的主动“共进”中,家长们逐步转变,从不修边幅来校到一参加学校活动就整洁出行,从什么都质疑到什么都满意。“这一所充满母性的学校,就这样安定着我们的生活,充实着我们的生命。”家长的述说诠释着家校关系的良性循环。
如今,每晚7:00-8:00的线上交流时光,云端班级和家校共进圈里异常活跃,晒亲子时光、秀作业作品、问困惑、议热点;学校还策划举行“共建共享家校社,垃圾分类齐步走”大讲堂,学长榜样到社区采访,优秀居民来学校领奖,大学教授与孩子们连线互动……这样的多群体共创,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共进迸发出的惊人力量。



一所起点普通的公办学校怎样长出年轻的力量?
新学校代表着年轻。相较有多年办学经验的校长,我是新兵;相较名师名家汇聚的学校,我的团队一半是刚毕业新老师,整体平均年龄不足28岁;每年我们只招收一年级新生,每年都会增添新的师资。
诚然,新学校没有校史积淀、缺少教学经验,但这正是学校发展的资本,年轻意味着有干劲、有活力、有创意、有潜力。
工作是个包含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的词汇。2020年初疫情倒逼,我们听到了年轻的声音,感受到了年轻的力量。疫情突然,万千学校不得不开启线上教学的新实验。不同的是,我们决定笨鸟先飞——1月26日(正月初三)成立线上课程项目组,1月28日行远智课堂第一期正式上线。
短短半个月,我们的云端学校便开始高效运转,所有老师尝到了线上教学甜头,学生学习效果好,家长满意率达100%。更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赢得了中国教育报、重庆电视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重庆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新校长杂志等25家媒体40余次报道。
我们怎么做到的呢?没有洋枪洋炮,“小米加步枪”也得上阵。一个衣架一部手机的组合,伙伴们摸索出录制写字微课的最佳办法;年轻的数字原住民一代似乎天生具有延展设备资源的本领。
管理无迹可寻,还得赶鸭子上架。线上课程怎么督导?专业的管理人员从何而来?我们为智慧研创部增设了新职能。我们延展人力资源,“矮子里面选高子”,掘地三尺寻找学校的技术达人,语文教师、兼职信息技术老师、酷爱捣鼓音视频的音乐教师、数学统计专业的研究生、擅长小视频制作的幼儿园老师就组建成了“技术支撑小组”。
年轻的伙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校数学组11名教师,承担下重庆市教科院数学文化微课的研发制作,5天时间,全册12节,大家群策群力、发挥特长,声音甜美的录播,教学骨干设计脚本,网络达人精选课程资源。年轻的后浪携着前浪,踩着青春的节律乘风而行;年轻的学校也以年轻的姿态,与时代同频共振。
迎接每个加入团队的新伙伴,我都会发送一段这样的欢迎辞:“我是你的大朋友邹贤莲。很高兴能够和美好年华的你同行成长,能够和优秀的你在职场新站点相邀起航……”
第一次陪小伙伴们培训,我在日记中写到:“成长属于每一个个体,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我好想伸出手,陪伴你们、帮助你们,一如穿过时光隧道去帮助17岁刚参加工作时迷茫的我、无助的我。”
我们开发教师“修远”课程,提出崇德行、健身心、强专业、慧生活、敢创新的目标愿景。工作中,从饭桌上创变童谣到板房内完成课题申报,从肌理纵横带来无限质感的油画到活力四射带来全场尖叫的健美操,每位老师努力认真的样子,分外迷人。
尽管各有分工,但新学校人手少、事务多,伙伴们往往身兼几职,“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临时安排是惯常,干份外之事成为共识,其实没有这样的分担和补位,又何谈职场成长,又怎能干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前几天的干部总结会上,大家不约而同追问:“我们可以为新学年即将加入团队的新伙伴带来什么?”于是,本年度的各部门管理报告,先放一放等着她们;老师们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论坛,先延一延等着她们。因为共同经历既共同成长,一起学习才能一起进步。
在成长进阶的路上往复淬砺,两年时间,年轻的老师们习惯了追求熠熠生光,也开始懂得怎样行远致稳……

一所起点普通的公办校怎样长出未来教育新生态?
一场全球疫情,一切都在重建。历经线上教学的洗礼,行远小学的创变行动一层层生长,“云端+实体”共建,“线上+线下”混融,智慧学校建设正在朝向纵深,学校正在长出“未来教育新生态”。
  • 人尽其才——师资力量混融,多群体共创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这只是一句玩笑,还是一种教学变革的智慧?学生要全面发展,老师是否也要成为“多面手”呢?
我们决定试试。学校备课开始走向混搭式教研:每节课由1位主备、5位助教,分4步“群体众筹”——群体畅想,头脑风暴;主备先行,设计初稿;面对设计困难,成员提供支持;优化细节,形成终稿。这样每个老师每周精备一堂课,能解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研讨学习。
其实,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普遍堪忧,因为多数教师都深陷琐碎繁杂,不读书不研讨,每天谋生式的按部就班,职业幸福从何而来?我们充分利用隐性的资源力量,学生家长、教师家属、志愿人士等都真正成为学科教研、甚至课堂师资的补充力量。
  • 物尽其用——组织方式混融,多课型共生


复课之后,我们考虑线上教学已有基础,混搭组建“双线双师融合课”,深研“年级授课,精讲少讲——分班辅导,线下实践——空间共创,智慧共享”的立体化课程目标。
老师们尝试开发线上直播课、线上线下融合课、单班线下辅导课、开合班组课、双师融合课、室外体验课、分层辅导课等。除此之外,我校还实施了单元整合课、主题融合课、项目驱动实践课、体育拓展课等等。

每一周,每个学科教研组都会研讨产生一张新的课表。从课程内容、课时目标、课型选择、备课分工等多个方面落地落实。

  • 学尽其理——课程内容混搭,多学科共融


不同的学科老师看待问题有不同的视角,也能够从不同角度发现不同的课程资源。当多学科共融,资源是否会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化学反应呢?
我们打破学科壁垒,更多尝试主题融合课程。主题融合课程的设置,将一个学年结合学校文化、综合考虑国家法定节假日和纪念日,设置不同的主题月,每个主题月再依据时段安排设置不同的主题周。学校各个部门、各个班级在设计课程时都围绕这条主线,学校的德育、安全、环保、宪法、心理健康、垃圾分类等课程,都融入其中,统整研发。

以五一劳动周为例,我们延展开设“劳动时光长廊”“地域劳动文化”“5+2劳动实践”等系列主题融合课,以系统性和整合性为原则,混搭不同的学科知识与内容。
学校为学生研发的暑期实践活动手册,以重庆美食、AI体验、垃圾分类、学期规划四个不同主题,混搭跨学科实践内容,真正实现“智中生活来,慧到生活去”的智慧教学理念。
  • 生尽其能——学习方式混搭,多角色共进


融合课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导引学生运用设备技术去发现去探索更丰富的知识世界,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你教我学”的方式。
自主时光,孩子们打开“智慧百宝箱”玩起来,思维动起来;在“AI+校园生活项目”中,孩子可以用行远币换取在人工智能体验馆玩耍的机会,雁扬班的孩子还能认领机器人完成编程小任务。
梳理孩子云端学习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结合家长的顾虑需求,牵头家长和学生代表一起研讨拟定“智”学公约,和孩子们一起筹备一个包罗丰富学习资源的电子书包,开通网络,研发网络素养课程,让师生的校园生活更自由。
  • 时尽其效——课时弹性混搭,多维度协同


细想,我们习以为常的40分钟一节的课时安排,忽略年段高低、无论学科特征,只为统一管理,真的科学吗?孩子们的学习一律只能在白天进行吗?
建校之初学校就从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入手,营建学校新样态。有15分钟的晨读,30分钟的晨练,35分钟的学科课程,50分钟的社团课程,40分钟的自主时光,60分钟的实践课程……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学校35分钟一节课非常好,孩子们的注意力本来只有20分钟左右,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是无效的。
孩子们晚上可以学习交流吗?当然可以。把开学典礼、散学典礼等策划成线上线下混搭的集会课程,把线上交流时光调整到晚上7:30-8:30,更人文地照顾到家长的时间,更高效地实现亲子陪伴,更智慧地推进家校共育。
其实,无论是人尽其才还是物尽其用,都是资源有限情况下的被逼无奈,但这正是学校的创业财富;无论是学尽其理、生尽其能还是时尽其效,都是延展思维和设计思维,是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的能力和智慧。
智创,是适应这个时代的基本方式。智慧教育的创与变,将会一直跟随我们、考验我们。我们将继续延展混搭,汇聚更多的资源,联结更多的人、事、物;继续创变突围,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混融共生,实现涵盖家、校、社的三空间智慧融合。
正如很多人感受到的那样,行远小学正在高维运行、快速生长。她遇到过阻碍吗?有过冲突吗?老师们的成长动能足吗?未来还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在行远小学当干部老师,看似不易却容易。在听评课中,我们会因为谁破坏“节省时间,只议缺点不说优点”的约定而发生争执;会议时,我们会强势地打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套话,让发言人如芒在背。
逐年扩容的年轻团队,怎样才能保证文化不稀释标准不降低?面对“至少五年以上”的评定常规,拥有同等业绩的新毕业老师只能靠后排队、动能不足如何破解?刚培养成熟的老师就要面临请假生子,干部队伍的梯度建设应该如何把握?在一条毫无经验可循的智慧教育路上,怎样才能少走弯路?……这些都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朝向更高更远更辽阔的大雁是我校的吉祥物。这个“行远智慧教育”基本框架的大雁图谱,是放假前夕小伙伴们一天的研创成果。

其实,伙伴们时常给我这样的惊喜;而这,正是生长的魅力。
这所普通公办学校之所以叫“行远”,是因为我们希望她能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不断成长超越,一起行到未曾去过的远方。



作者 | 邹贤莲,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校长责编 | 三石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

• 那些没被琐事淹没的班主任,都懂得积极管理教室

• 人生有“灵魂三问”,教学也有“灵魂三问”

• 放假了,校长可以趁机琢磨管理这件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