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生不愿回答问题?也许是课堂提问的方式不对
提问是教学的灵魂,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肯尼基·胡德曾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但现阶段,大部分教师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认为提问就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出正确解答。这种提问方式不但机械性强,而且很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大部分的课堂问题并不能促进学习
有人统计过一位教师大概每天要提出200-300个问题,但其中大多数都是低水平认知性问题:60%是回忆事实,20%是程序性的;82%的问题是展示性的,即学生明白教师已经知道答案了,而不是开放的、探究性的问题。
多数提问往往只是为了维持课堂流畅,而非促进学生的学习。
曾看过2个真实的提问小故事:
有老师想问出“蓝天”一词:“你们头上是什么?”一学生回答:“帽子”,老师一听不对,又启发:“帽子上面呢?”这位同学摸摸帽子,恍然大悟,说:“有两个洞,是我爸不小心用烟头烧的。”老师急了,再比划:“帽子的上面?”于是学生从天花板到二楼、三楼,再到蓝天,好不容易“如愿以偿”地松了一口气:“对了!就是蓝天哪!”
一位教师教《草原》一课对“款待”一段的思想感情的概括(盛情)。学生说了好多带“情”的词语都不是老师想好的。于是老师就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比深情还深的感情是什么情呢?”这下课堂就“冷场”了,学生再也答不上来。听课的老师也议论纷纷:“什么感情比深情还要深呢?该不是爱情吧!”
不仅提问的内容、方式和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不匹配,教师在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往往会给那些知道答案的学生更多机会,以避免学生回答不出、需要更多时间思考或给出误导答案从而降低“课堂效率”的情况。
真正留给学生思考、考虑一些想法和应答的时间,平均下来只不过一秒钟甚至更少。结果通常是那些本身比较善于学习的学生享有更多应答时间,而那些最需要等待时间(wait time)去组织思路的学生,反而最不可能得到回答的机会。
课堂:对话还是独白?
“独白式”话语和“对话式”话语本质上的不同。“独白式”的教师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的传授,注重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表层知识,教师的声音和观点压倒一切。
与之相反,“对话式”话语的目的在于推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展示学生所持观点的重要价值,帮助所有课堂参与者分享和协作建构意义。
有效的课堂要以对话式话语为主导,而非教师独白为主导。
从提问来看,独白式话语基本遵循IRE模式,即教师发起提问(initiation),学生回应(response),和教师评价(evaluation),大多数教学都是以这种教师话语占主导的模式为主。
教师在提问时心中已有明确的标准答案,而提出的问题基本也是低阶的事实回忆类问题,由此而来的教师评价也仅仅是简单的是非评定、对学生的回应提供解释和纠正,话语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实际上也并没有发生能够拓展学生思维、支持学生知识概念建构的互动。
长期遵循IRE模式,会催生低阶认知思维的学习结果,限制和阻止学生话语和主动学习的意愿。从学生参与课堂的角度来说,长此以往,学生熟谙「课堂游戏规则」,常常会心不在焉,对主动参与课堂几乎了无热情。
对话式的课堂有以下特征:
集体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互惠的:彼此倾听、分享观点、考虑替代方案;
支持性的:不怕犯下错误之后的负面反弹,无所畏惧地探究观点;
发展性的:建立在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之上;
有方向的:教师规划方案的时候,脑海里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
对话式课堂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都有显著的效应。研究发现,在对话式的课堂中,教师力求探索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而学生的思考常常在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中(而不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显现。
倾听和提问一样重要
为了让对话真正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提问,以便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和思维方式,还需要教师培养审慎、积极、慷慨的倾听习惯。
有效的倾听包含以下特点:
谦卑:认识到我们有可能遗漏某些东西,或承认并不悉知学生所有想法;
谨慎:回应时不急于一次性把脑海里的每个想法都说出来;
互动:理解学生的立场、策略和期望。
倾听不仅仅要求课堂参与者尊重他人的观点,客观理性地评价观点(因为并不是所有观点都是有价值的、方向正确的),还要师生有深度地分享思想,参与共同的思考过程,即使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质疑甚至偏差,但这是有效促进知识探索、培养主动学习习惯的方式。
学会提问技巧,开启课堂对话
课堂教学的提问不仅是一种互动的形式,同时也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实践智慧就蕴藏其中!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在字里行间感知与感悟,让他们享受课堂,收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提问有哪些技巧呢?
1.控制速度。针对性提问,通常1~2分钟较好。针对性提问,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选取学生样本,了解全班学习掌握情况。那这类问题不能时间过长或者打乱教学进程,所以这类提问的分钟应较短。
2.提前准备好问题。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快速发问,节省时间同时也能获取学生掌握的相关有效信息。
通过提前准备好问题,有助于教师事后反思。比如改进措辞,提问效果,提问技能,思考是否达到预期,错误应对措施,预想答案的偏差,也能更有效的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学生容易出现哪些错误)。
3.有策略的选择提问对象。提问对象可选取5位。两个中等水平的学生,两个花费时间较长才能掌握知识的学生,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班级各个层次的样本,可以大致了解全班同学的掌握情况。
4.冷不防提问。提问不能只提问,愿意举手的同学他们更可能知道答案。只提问愿意举手的同学,可能会给学习不主动,相对自卑的同学释放一个信号,课堂上你们不是主人,你们可以懈怠。所以老师要选择不愿意主动的学生,冷不丁的提问。并使之成为常态。
5.追踪信息。把预设的问题,学生课堂给予的答案看成一组数据,思考学生答对或答回答差强人意的比例是多少?为何学生会出现错误答案?学生理解的误区是什么?并把它整理成反思。
打开《提问的策略》,从提问真精彩、提问的本质、成为提问高手、跳出提问的误区,激发学生提问等角度,从海量案例中精选近30个案例,为每一位学习型创新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提问方式和能力。
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本杂志吧,开启一次有价值且有趣味的阅读吧。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提问那些事,欢迎订阅星教师8月刊《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