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
人类诞生以来,一直都在追逐幸福。可以说,幸福是人的最终境界,也是人的至高追求。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体验,是一个人的主观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刻,有不同的需要。一根烤香肠,会给孩子带来幸福;一套设计新颖的服饰,会给女人带来幸福;一段莫扎特的钢琴曲,可能会给所有人带来幸福。我们都能感受到幸福的来临。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诗人卡塔琳娜·曼斯菲尔德说:“仿佛人们突然间吞下了一片光灿灿的正午的太阳,蒸腾起来了!”谁不想要这令人陶醉的感觉啊!我们大家都在寻找它。不经意间,幸福造访我们,而我们还没来得及尽情享受它时,它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助力孩子获得一生幸福的教育人,我们必须打开幸福的每个层面,找到它与人类的关系,培育孩子创造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今天,我想围绕三个维度说起。理解幸福的四个维度
今年4月,深圳某个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作者是在高校工作的精神科医生,也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师,他从多年从医经历中提炼了这样一个数据——“……在北大的本科和硕士生中,大概有31.4%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厌恶学习,更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父母的逻辑、老师的逻辑活着而已,甚至有的放弃生命。”我无法考证这篇文章的真实、数据的客观,但这段文字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因为就在中小学校里,也有一些孩子已经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北大,这是多少学子向往的地方,这些学生可是千军万马中冲出来的“赢家”,而“北大”不仅是一个光环,更有那么多大师来培养他们,他们未来可以获得更大的人生成就。可是,他们为什么丢了幸福?我相信,当高考结束,位列榜首,他们一定是成功满足的;当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他们一定是欣喜快乐的。只不过,这种幸福的体验很短暂,因为,它们是“基于得到,基于拥有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必须是持久的。那种持久的幸福在哪里,如何获得呢?让我们再回到这些天之骄子。他们普遍的表达是“活着没有意义,人生没有意义”。可见,意义,学习的意义,工作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做事情的意义,才是持久的幸福所在。这位作者也做了一个终极追问:我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满足快乐的幸福,更多是“从我出发”,而创造价值的幸福是“从他出发”,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所以,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真谛。很多大家人物给了我们启发。比如钱学森1955年克服重重阻力回国,让中国的原子弹技术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这是一份基于创造的幸福;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刀,唤醒沉睡的中国人,他甚至发出呐喊,“此后如果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今年抗击疫情的战争中,更有无数个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居民用他们的奉献,回答了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由此可见,基于创造和价值,基于奉献和付出,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从满足、快乐的幸福,走向投入、意义的幸福,这是完全不同的维度。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孔子对颜回的描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颜回人生最大的意义是做一个贤德和仁德的人。创造幸福的四条路径
内生,是获得幸福的根本道路,这条路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历史上多少伟人,多少科学家都是在少年立志,成就了非凡人生。15岁的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毛泽东少年时期受维新变法、饥民暴动、《盛世危言》等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形成了一种高度自觉,引导着他一步步走出韶山,走上寻求真理的道路。在歌尔学校,小林校长周一讲故事,成为孩子们每周升旗仪式时的期盼。他讲詹天佑,讲钱学森,讲郭永怀,讲毛泽东,讲周恩来,讲邓小平。各个大家人物,都成了传播内容。不仅讲出来,还通过一周一海报的方式呈现,让孩子们与大家对话。不仅对话,还要寻找大家人物的更多故事,读人物传记,再讲出来,画出来,写出来,甚至手工做出来。就这样,从解读一个人物,到内化一种精神,成为获得内生幸福的一种能力。第二条路径是从工作到价值,第三条路径是从物质到利益,都有一个关键词,叫“穿透”。我们从工作的表面穿透到内里,找到价值所在,就找到了创造幸福的新道路。网上有个故事说,记者去工地采访工人,问,你在干什么活?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墙,第二人说我在盖房子,第三个说我在建造美丽的家园。十几年后,记者发现三个人呈现出不同的人生。故事可能是杜撰,但却是真真切切的人生。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穿透这样的价值,会不会创造更大价值,让人生有了更大意义?一定会。哪一个校长办学不是关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哪一个老师每一堂课不是关联孩子一生的幸福?图中这名学生,他不是做作业,而是抓住一切时间学习,包括早上打扫卫生的间隙,他都拿着单词卡片。谁能想到,他在初一时还是调皮的后进生。什么原因呢?我们学校有一个“午练”,每天中午学生抽签,谁抽到谁命题,命题以后全班考,成绩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在山东潍坊,这个评价是和中考挂钩的,谁得到这个机会都不想放弃,但是这个孩子想放弃。他告诉老师:“我不能命题,我学习不好,怕耽误其他同学。”老师大为感动,召开主题班会,以“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为题表扬了这个同学。因为挖掘了行动背后的意义,从此点亮了这名学生。所以,教育工作者能不能去发现事物背后的价值,去挖掘孩子们的精彩,从物质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帮助他们去找到幸福的路,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第四条道路,是从得到到付出。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人过半百,看透想透了人生。人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只留下后代、留下物质、留下精神。付出,是人生本来的状态。得到,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永远不会幸福,当我们转身选择付出,付出的每一点都会带来莫大的愉悦。感受幸福的四个因素
比如我们有欲望,如果我们的能力匹配了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可能就有幸福感。当然这里的欲望,不仅指物质欲望,所以能力会影响幸福。又比如,不一样的情绪状态,不同的思维,对相同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于是幸福又不相同。所以,人的幸福受制于人类的一些特质。人类到底有什么特质呢,又该如何利用这些特质感受幸福呢?任何当下都有非当下。思维会把我们从当下带走,或者带去正确的方向,或者把我们带到过去,带到那些不安和失败的状态。怎么办?只需一个转身,思维的跃迁,从留存过去的痛苦、计较现在的不足、担忧未来的失败,走向保留过去的温暖、肯定现在的拥有、担当未来的创造。从事情出发,而不是从人出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去正面看问题,而不是负面想问题。只需一个转身,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任何当下都有可能情绪涌动,外面的世界风和日丽,我们的内心却可能波涛汹涌。情绪有积极的价值,它是与生俱来的,它让人产生丰富的人性,让我们情感充沛,但它也可能有消极的价值,它会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痛苦的自我折磨,怎么办?还是调向。从自然的结果看,爬行脑控制着情绪脑,情绪脑控制着理性脑。但是人类有理性认知啊,所有情绪的爆发都是基于认知的错误,那我们调向,改变认知方式,通过理性认知调整情绪方向,消解消极情绪,抵制情绪脑带来的伤害。任何的当今都在超越以往,未来一定会超越今天。从动机来看,人类有两种动机,一种是追求个人欲望的东西,一种是让世界更美好的东西。如何走向第二种?超越,超越个人欲望,追求更好更美。比如教书,到底是追求“教好”,还是追求“因教好而得到荣誉和奖励”呢?如果是为了得到奖励,那是个人的拥有和欲望,而“教好”,则专注于事情本身,追求更好更美,我们就实现了动机的超越。有专家学者说,人的潜能只挖掘不到5%,有的说不到10%。我认为,比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说明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的潜能被挖掘,便形成了外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世界产生连接。潜能到能力导致了人的差异,差异化能力是优劣的原因,也催生了个体之间的幸福差异。当然,基础性能力乃人类所共有,它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性需求。当基础性能力具备,就需要激活能力,怎么激活?同样是追求创造有价值的幸福生活,追求越高,潜能越被激活。当然,有一种幸福是低欲望的幸福,比如大家熟知的放羊娃。低欲望的幸福,一定对应着低质量的生活,而高欲望的幸福中,也不一定是高质量的生活,因为有一种生活是“从我出发”,追求满足个人“得到”的欲望,这是低价值的幸福,也是低质量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一定来自高价值的事情,有担当、有创造,追求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收获到高价值的幸福。
最后,让我们画一个幸福的坐标轴,总结关于幸福的三个方面。在这个坐标图中,纵坐标是创造幸福的能力,横坐标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两个方向,我们也可能无法抵达幸福。只有清楚了四个维度,掌握了四条路径,具备了四个要素,才可能抵达人生意义的高峰,获得长久的幸福。来源 | 本文据作者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整理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