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破除教育顽疾,从构建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开始

 


做到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可能并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但是要让孩子们在喜欢中健康地成长,才是真正的不简单。

 

这是理想的教育模样,所以我认为构建一个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是必要的,它将决定孩子未来成长的方向。接下来,我将从为什么要构建?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怎么去构建?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建构身心合一

全面发展育人体系的意义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脑科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一直在给我们启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先生讲过一句话:“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的教育,围绕着考试知识体系的训练越严重,我们身心分离的现象越明显。它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它离开了学生身心整体的认知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发展方式就出现巨大的、一系列的问题。


为什么要推进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从五个方面思考。

 

  • 回答时代考卷


从追求知识技能教育到追求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这是时代考卷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把知识和技能脱离实践体系,在课本基础上进行反复训练的可行性吗?

 

我们要回到核心素养,考虑我们的孩子终究要走向何方。孩子们今天在学校里读书,但是他终将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等待他们的社会该怎么去应对呢?他们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呢?孩子要解决真实问题情境所必备的知识、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我们要培养孩子去应对社会挑战,因为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真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这个时候,身心分离的教育已经无法培养我们所追求的核心素养。



  • 治疗教育顽疾


我国从1985年到现在,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是“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什么是应试教育?

 

很多人常常讲,要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统一起来,但是大家不知道,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有一个报告,对应试教育是下了定义的,叫做:违背党的教育方针、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单纯的升学教育,那才叫做应试教育。

 

反对的理由有两点:一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光开齐文化课,不开齐德育课程、美育课程、体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二是违背人身心发展的教育。

 

这两个错误做法难道能和素质教育统一吗?不可以。

 

我们今天要治疗教育顽疾,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了一段话,说现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

 

这种教育顽疾最核心最大的问题是:在教育实践中,切断了教育活动、学习活动和实践的联系,把知识当成了一种单纯的学科体系训练,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走得越来越远。

 

所以要治疗这种教育顽疾,真正从应试教育走出来,身心合一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必须要进行探索的。


  • 顺应国际教育潮流


从美国的项目式学习、STEM教育开始一直到芬兰“现象教学”都在做一个课程,就是综合课程,就是主题学习,就是跨学科的实践探索。这是教育改革的一种潮流,我们希望要学习和借鉴这样的教育改革。


 

  • 回应科技挑战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曾说:“当今世界存在着两个失衡和一个机遇。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失衡,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这两个失衡都直接威胁到人的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现在的科技挑战,实际上机器在和人争夺什么?争夺情感。

 

电脑、手机,沉醉其中,人已经忘记了现实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可贵。虚拟世界越发达,人类的生存方式越虚拟化智能化,人走进现实生活、进行自我实践探索的时间空间越少。在这样一个时代科技挑战下,要看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发展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的福音,同时要看科技发展对人的发展带来的挑战。

 

人的情感世界的建构和智慧发展,脱离人和社会关系的交往和人的社会实践,脱离得越多,我们越危险。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世界越可贵。

 

  • 尊重育人规律 


西方脑科学的发展、认知科学的发展一直在告诉我们,人的心智发展是植根于他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不能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实践来追求人的发展。大脑、人际关系和心智是整体的,我们在破坏这样一个发展规律。

 

 

六种关系的处理

 

  • 知识与问题


我们现在大量围绕考试训练的知识和知识体系,没有转化为问题的探索,这是我们教育当中存在的巨大问题,我们也没有把知识体系和系统问题的解决放在一块。

 

为什么今天叫大任务、大单元教学,实际上为知识体系和系统问题解决提供方案。我们没考虑到问题解决与真实情境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问题来源于哪里?来源于真实情境的挑战,我们一定要考虑知识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培训班上,申继亮司长讲了问题有“三多三少”:一是课本上的问题多、真实的问题少,二是别人提出的问题多、自己发现的问题少,三是寻找标准答案的问题多、开放型探究型的问题太少了,我们这样的教育体系不改革,没有出路。

 

  • 学习与生活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埃伦·兰格说过:当学习的内容与个人无关时,死记硬背成为必然选择。因为知识和你的个人生活、社会实践没有关系,只有通过死记硬背,反复训练来掌握知识。只有当我们把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发生联系时,死记硬背才会成为一个没有必要的做法。

 

提供一个案例:

 

村庄要建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60米、宽40米、深2米。问孩子:游泳池的容积是多少?孩子们说长宽高相乘。如果给底面贴上花瓷砖、四周贴上白瓷砖,花瓷砖和白瓷砖面积各是多少?孩子们也能算。如果沿游泳池内壁1.5米高处用红漆画一条水位线,水位线全长多少?很多孩子这样回答:“(60+40)×2×1.5”。

 

老师们说孩子离开了生活经验的抽象知识的计算是有极大问题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个问题真正回到生活的时候,我想孩子就不会出现把长宽乘高再乘以1.5的水位线。

 


  • 身体与心理


正确处理身体与心理参与学习过程,西方的具身认知告诉我们,人的身体构造、神经结果、感官和运动方式都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这里的身体是整体的,不能光是一个脑袋在想、手在演算;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儿童的记忆、认知是不存在的。

 

心理学家们发现,过去我们特别强调儿童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但是现在儿童认知的概念怎么转化,概念的转化常常和身心体验结合在一块,离开了自身探索、社会交往的学习方式,孩子们对概念的掌握,在大脑里面的刺激和神经回路的连接是单一的。

 

现在我们说知识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我们学生大脑皮层当中的时候,它往往需要一个身心体验之后来整体进行架构和建构。所以,孩子们的学习不是“学业无能”,常常是我们提供的学习环境不支持他掌握学习。

 

我们呵护学生的天性,激励儿童潜能需要四个“情境”:物理情境、语言情境、人际互动、文化情境。创造一个开放探索鼓励质疑的环境,还是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环境?答案当然是前者。

 

  • 个体与团队


处理好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哈佛大学脑科学团队成员,心理学家约翰·梅迪纳说:只有最基本的人际沟通才能营造最自然的学习状态。

 

现在我们有着大量的个体学习,但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所以在疫情之下,很多人说学校是不是要消亡了?学习中心是不是在哪里都可以学?当然不是。

 

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育永远是人和人交往和对话当中的产物。所以,我们现在要创造大量的团队学习环境。让孩子在真实体验中反复改进,然后形成统一遵循的的规则,个体和团队在这种环境里面才能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个体单一的成长环境。

 

  • 课程与平台


重视课程与平台的关系,我一直在想,现在有很多人说要搞什么“天才教育”,要对杰出儿童进行什么样的培养。我说天才在哪里,谁能够鉴别出来?

 

一是人的潜能现在是不可以预测的,没有找到好的预测办法;二是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是现在不可预测的。当两个不可预测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培养儿童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在平台当中尝试错误,要有大量的平台课程。

 

什么叫平台?比如举办一场大型活动,这个活动筹备当中孩子的参与就是平台。要在这样大量的平台课程中,让孩子们自己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地方,找到自己成长的舞台,成为最美好的自我。

 

  • 自由与成长


今天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孩子终究要去的地方,给孩子自由的时候,孩子按照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的时候,要有等待孩子自由成长的定力。

 

现在很多地方没有这个定力,为什么说考试绑架了教育?因为当考试,周周考、月月考、段段考、每学期都考,高三有一模、二模、三模的时候,每个人都不淡定了。

 

为什么?每次考试周期太短,每次都排队,哪里等待孩子成长,来不及按规律办教育。我们有没有等待孩子自由成长?自由是什么?自由是安全感,自由让孩子有意义感,关键是课程的多样化,课程的契合度,课程适合我的,我从中才有意义感、成就感、幸福感。



 

六条路径的选择

 

  • 统筹五育并举


没有五育的和谐就没有人整体发展的自由,当破坏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时候,已经不可能有和谐发展的环境了。在这样情况下,不可能有身心合一的教育,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必须统筹五育并举。

 

我们特别不重视的体育和艺术,在西方国家为什么是核心课程?因为这些课程都是整体育人的,都是在支持孩子有活力的学习,都是在促进儿童大脑神经有效连接的,都是打通孩子的概念、体验和建构逻辑的。

 

我们把这样的课程都边缘化,怎么能建构身心合一的教育?心理学家、脑科学家说大脑是爱运动的,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对大脑大有裨益,能够将认知水平提高50—100%。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在跑步机上完成一次时长35分钟的训练,心率达到最高心率的60-70%水平,认知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 坚持学科整体育人


现在的分科课程是西方科学主义的结果,也是科学分科发展主义转化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结果,但是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是整体育人的。

 

山东潍坊一个小学的课例,服装中的数学,他们回到生活里面教数学。四个环节,把孩子们在家里面穿过的旧的、不用的五颜六色的服装拿到学校里面。

 

首先展示你的服装,第二个环节把服装按照结构进行裁剪,裁剪后测量它的长宽高,这里面就有了数学运算。第三个环节让孩子测算给父母亲设计一套服装需要多少面料。第四个环节把已经裁剪开的五颜六色的布片再做一个粘贴画,不能浪费。

 

这个课例在进行整体育人,有数学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美育,这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任何学科都应该是整体育人的。

 

  • 建构学科双逻辑课程


教育强调知行合一,但如今却知行脱节,怎么样才能回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回到知行合一的教育?课程的编辑有两个逻辑:一是学科逻辑,二是主题逻辑。我们现在需要把两个逻辑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要适当的减少学科逻辑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课程,要增加跨学科主题教育课程。

 


  • 实施大单元、大任务教学


为什么课程专家提出了大单元、大任务教学,实际上从知识点的教学要回到知识体系当中,回到大任务的解决当中去,建构一个新的教学。

 

什么叫大任务呢?地理特级教师王晶华举过一个例子:

 

地理里面有一个农业区位经济,这是一个大单元,里面有哪些东西呢?大单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的概念,一旦我们回到解决农业区域经济任务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区域是什么,大环境,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


第二个概念是区域农业生产、农业环境是第二个概念,要考虑生产要素。第三个概念是区域农业生产的结构,生产要素现在是不是合适的,要优化的。第四个概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区域农村经济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实际上区位农业这个大概念里面有大任务,过去是一个个割裂开,现在要整体概念、大单元教学。这就是大单元,大任务教育。

 

王老师说这正是高考和课标的主体内容,过去都教得比较零散,或者各种做题技巧,缺乏内在灵魂和整体。整个地理教学都是大单元、大任务,但是大单元大任务里面,概念体系构成了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解决要和任务体系和情境对接,所以身心合一的教育还是要回到大单元大任务教学。

 

  • 推进教学评一致性改革


教学评一致性是一个逆向的概念,首先要确定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什么。其次,教什么,达成没达成,用什么标尺测量呢?叫做评价量规。第三,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实现可测的学生发展目标,教学活动怎么安排,我们追求教、学、评三者的一致性。

 

评价什么?评价的是可以看得见学生发展的成果,是这样一些成果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其他成果方式。


  • 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无知,但并不愚蠢,愚蠢是由后来的教育造成的。因为你天天在给孩子提供标准答案,孩子已经没有探索的智慧了。

 

脑科学家约翰·梅迪纳说,教师要做的,不是要提供标准答案,而是答案探索的支持者。要做这样的角色转换,就是要重新认识儿童学习的本质,他不是被动学习知识,而是主动发现和建构知识,主动发现和建构知识的环境是教师应该创造的。

 

我们希望学生知识的加工方式要多样化,要超越单纯知识、教材、教辅本身的知识加工,要有基于教材的开放性知识加工、跨学科知识加工、基于学生生活经历的知识加工、对知识的应用性加工、对知识的设计生产性加工,对知识的创造性加工,这是需要创造教学环境的。


 

来源 | 教育思想网(ID:eduthought)

作者 | 张志勇

排版 | Maggie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立即报名线上直播

2594889720@qq.com

• 让教师管理更有温度的四个细节

• 教育4.0掀起场景革命,“非正式学习空间”将成多样化学习主场

• 学习的根本意义,在于抵达一个独特而素养平衡的人生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