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创意人才如何培养?不满足浅尝辄止,看看这场深度实验在做什么丨头条

屈腾龙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在名校林立的上海,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乍看上去,似乎并不出众。作为一所高中,学校既没有很拔尖的生源,也没有多么傲人的高考成绩,而且连办学规模也很小,全校只有6个班级。

但这并不影响这所学校有着不少值得关注的亮点:

——这是国内大学(同济大学)不再坐等中学送生源,而是主动向下延伸,按照自己的理念亲自操盘而办的第一所高中。这一点,与许多××大学附属中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培养设计思维是学校核心的教育理念。在很多领域,设计思维是个被广泛使用却浅尝辄止的时髦词汇,宣传多于实质;但这所学校却对它进行了结构化的、系统化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一项立意高远、有全球视野的教育实验,学校得到了来自芬兰教育专家的学术支持和深度参与。芬兰教育的最大特色——现象教学,在这里得到了全面实践,并被因地制宜进行了“中国式改进”,产生了很多独特经验。

这些,对于急需摆脱传统教学弊端,激发办学活力的各地学校,都是难得的参考样本。


一场非同寻常的实验


2016年6月,黄浦区教育局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签署协议,共同创办上海市第一所以设计驱动的创新教育为特色的公办中学——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以下简称“同创中学”)。

当务之急是为这所创新性十足的学校物色一位合适的校长,这个任务落在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肩上。当娄永琪找到张咏梅的时候,她已经在另一所中学做了9年校长,轻车熟路。

不过,当她听说有机会办一所完全不同的学校,萌生了去试一试的念头。经过几轮面试,最终入局了这场备受关注的教育创新实验。

转眼之间,这场实验已近4年,2017年第一批入校的学生已经毕业。那么,在这场颇受瞩目的尝试中,同创中学都经历了些什么?产生了什么经验呢?

2020年秋天,《新校长》杂志来到上海,对张咏梅校长和这所学校的师生进行了一场深度采访。

右起第四位为张咏梅校长

从以下的设计和行动,可以看出这场实验的特别之处——

  • 创立特殊管理机制


同济大学向下延伸与中学对接,并非一时冲动。除了与黄浦区的合作,2017年9月,同济大学与普陀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科技高中也正式揭牌。

这两所中学对同济大学来说,开启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才培养实验。一个主打设计创意,一个则主打科技创新。科技中学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有一些范例可循,而设计创意中学则是完全崭新的探索,放眼国内外,没有前人的成熟经验可参考,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根据合作协议,同创中学受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黄浦区教育局双重领导,学校校长由大学派出,日常教育教学由黄浦区属地管辖,教育经费由区教育局拨付。 

  • 设立组织架构和专业团队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组建了目前包括张咏梅、吴元琦、马瑛、童毓舟、汪雪阳和Tinna(芬兰籍教育专家、阿尔托大学教授)在内的6人团队。6人常驻同创中学,分别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创新课程开发与实施、创新教育科研和对外交流等工作。这是一支很多大学附属学校没有的特别的团队。

  • 引入专业资源


吴元琦从2010年起就在同济大学中芬中心工作。中芬中心是同济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共同建立的国际交流平台,也是同济大学下属的几大国际窗口之一。2016年他成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创新高中项目主管。

这几年,借助中芬中心的资源,吴元琦为同创中学引进了大量的芬兰专家资源和创新课程。比如阿尔托大学原校长,愤怒的小鸟创始人、芬兰游戏公司Rovio的创始人皮特·韦斯特巴卡等每年都来同创中学上课。

在娄永琪院长的支持下,吴元琦邀请包括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多个学院的教师、研究生到中学教授课程,并带来各类课程资源。

以这个学期正在进行的“英语戏剧”项目为例,童毓舟老师介绍,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授提供了剧本创作方面的指导、剧本翻译又得到了外国语学院教授的指导。而在另一个项目“桥”中,学校获得的土木工程学院的支持则更多。

  • 奉行长期主义,进行大胆而坚定的探索


合作办学之初,同济大学和黄浦区就达成共识,办以设计思维教育为特色的中学,看重的是长期的育人成果,不用升学率等“世俗”指标衡量学校发展质量。这就给了同创中学一份从容的心态:可以选择做长期主义者,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不必在意短期的得失。

同创中学在招生时会有面试,招生说明会上教师和在校学生通过自己工作和学习的体验把学校的理念与家长们沟通,很多家长正是在认同学校追求的基础上帮助孩子选择了学校。

  • 第一所以设计思维为核心理念的学校


在国外,设计思维有着比较广泛的实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Shelley Goldman教授在其2016年出版的《将设计思维带入学校(Taking Design Thinking to School)》一书中提到通过设计思维将真实世界的问题与中学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在国内,虽然设计思维这个词对大家并不陌生,但大多停留在零零星星的尝试上。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敢于面对高考的压力进行系统性、结构性的探索的,同创中学可能是第一家。同样,在上海乃至全国的高中里,像同创中学一直坚持以项目式教学(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为核心教学法的,也是不多见的。

教室墙面也有特别的功能
 

“设计思维”的多重建构


  • 三种内涵:方法、过程、能力


娄永琪介绍,“设计思维是同创中学的最大特点。我们希望通过设计思维帮助学生跳出既有的边界和限制进行想象和思考,自主地探究知识。但同创中学并不像很多艺术学院预科或者附中一样,以培养未来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

同创中学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设计思维的未来工程师、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产业工人、服务业从业人员等,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行业,他们都会主动地应用设计思维重新定义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中国未来更加需要有创造力的下一代,可以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那么,在同创中学,设计思维应该有着怎样的内涵和外延呢?这是20177月,张咏梅来到同创中学时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认真分析了世界各国学者的观点,并借鉴了各国教育在设计思维方面的实践之后,她认为,设计思维有三个内涵——方法、过程和能力,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设计思维方法、体验设计思维过程、提升设计思维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并有望呈螺旋式上升。

那么,设计思维如何在学校中具体落地呢?经过比较,发现最佳载体是项目式学习(PBL)。办学伊始同创中学着力探索以PBL课程为特征的创新课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同创中学创新课程整合了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和艺术、心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除了创新课程,学生们仍然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基础课程。

二者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基础学科内容给创新实践课程提供内容、场景和养分,创新课程链接书本知识和真实生活,同时需要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对基础学科知识点加以灵活应用。因此,创新课程与基础学科的相互辅助,相互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跨学科场景的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同创中学最初的设想,基础课程和创新课程的时间分配为60%和40%。但随着二者不断相互融合,变得越来越犬牙交错,如今这个比例已经很难界定。

下面,我们就以创新课程为重点,看看同创中学的探索。

创新课程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 四大模块:ME、WE、YOU、THEY


Tiina本科和硕士念的是化学,博士是设计。她负责过芬兰多所高中和大学的课程设计,擅长把自然科学、环境保护、艺术鉴赏等元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并由此建立一整套课程体系。

2017年,她担任同创中学课程顾问,负责以培养设计思维为主的创新课程的设计和执行。最终,她将创新课程分为发现自我(ME)、关注他人(WE)、关注社区(YOU)和开拓全球视野(THEY)四个主题和模块。
 
     同创中学基于设计思维的创新特色课程框架示意图

Tiina这样介绍4个模块背后的课程设计理念。

首先是ME——
设计思维首先必须是自己的思维,如果是别人的思维,那你只是一个容器或者一个执行者,根本谈不上创新。所以在创新先导课上,老师会鼓励每一名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特别是挖掘自身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同创中学,有一项坚持了3年的作业,就是让每个学生给自己设计一幅自画像。学生可以采取任何形式展现:画的,贴的,缝的,绣的都可以;也不局限于只是画自己的脸,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画一只鸟作为自画像。

老师不会去询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那样画,因为尊重隐私就是尊重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展现出来的内容能代表你自己。

其次是WE——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完成好的设计,必须要有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担当等素质是把自身独一无二的理念化为现实的必备条件。除了团队之外,WE还包含一层意思,就是身边的人。

学校会安排学生定期走出课堂,走进自己生活的社区,近距离观察自己所站的这一方土地,每天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群。

你很难去为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群设计出了不起的作品,但是充分认识你的同类,你能体察到他们的内心,以同理心为起点激发自己的设计思维。

然后是YOU——
这个模块带领学生真切地认识自己所在的城市——上海,和所在的国家——中国。老师会帮助学生通过公开数据的查询了解城市与乡村的现状和差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不同风貌,寻找和发现当下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设想上海或者中国的未来。

最后是THEY——
未来的建设者一定要拥有全球视角和追求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对博物馆、展示馆等场所的实地参观,对由同济大学提供的相关文献的研读和多个项目的学习,学生将深刻地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世界责任。
 
  • 三种类型:普适、差异、个性


3年来,同创中学围绕这4个模块,先后开发了几十种创新特色课程。

它们分为普适性课程、差异化课程、个性化课程,基本按照高一、高二、高三学年为开展顺序。普适化课程为高一阶段学生必修课程,学生将在此阶段通过不同的项目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掌握设计基础,编程基础和创作基本能力。

差异化课程在设计上更具有实战性,更加注重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项目主要包括艺术、工程、可持续发展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将基础学科知识和综合技能进行跨学科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

个性化课程以定制化研究型课程为主要样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独立参与课程研究。从学生学习兴趣点出发,鼓励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自主研究能力,为拓展学习领域打下良好基础。

在教学形式上,这些课程又分别以讲座、工作坊、实地考察、户外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学生在自由舒展中发现自己

  • 课程实施:方法、原则、评估


  • 教学方法

项目式学习。

  • 教学原则

同创中学创新特色课程在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基础上,融合兴趣导向学习(Passion 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实践导向学习 (Practice Based Learning)和伙伴导向学习(Peer Based Learning),简称为5P教学原则。

兴趣导向学习:把学生对某些事物的真正热爱带回到课程中,作为激发自主学习热情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和深度。

问题导向学习:让学生直面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通过尝试思考和解决这些作为生活经验一部的现实问题入手进行知识学习。

实践导向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将学生导向行动上的创新。

伙伴导向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进行伙伴间讨论、探究的机会和发现问题的可能性。
同创中学创新特色课程5P教学原则
 
  • 教学评价

芬兰教育对学生实施评价的方式是无差别化,但这不适合中国。因此,如何针对创新课程进行评价,也是同创中学面对的一大挑战。

经过摸索,同创中学结合传统考试评价方式,设计和开发了在校学生多元化学习评价系统,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创新特色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形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参与,使评价过程最终整合到学习过程中,形成动态发展的评价体系,凸显新的教学理念和评价理念。
同创创新特色课程评价模型
 
  • 空间再造:校园就是大工坊


同创中学有两个校区,一个位于四川中路,一个位于虎丘路,彼此距离不过300米,都在外滩源。按照规划,四川路校区主要用于常规教学,虎丘路校区则用于创新教学。四川路校区很快将进行旧校舍改造,设计方案已经确定,而虎丘路校区的改造已经完成。

张咏梅校长介绍,虎丘路校区主要定位是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心,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根据教学需求进行了量身设计。

在改造过的建筑内部,几乎是脱胎换骨,实现了自由、个性、灵活变化的空间布局,以适应PBL的教学方式对应空间的多功能和多样性需求。所有空间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模糊功能分区、模糊空间分隔,为教师、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机会。FABLAB,LIVINGLAB ,BIOLAB等理念很前卫的创新实验室分布其中。

最精彩的是,设计团队把这幢建筑做成了一本立体的可持续教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名为“绿线”的垂直农业生态系统,从顶楼盘旋至底层。它是景观,也是创新课程教学的开源创新平台。

垂直绿化、雨林生态、都市农业、室内种植、鱼菜共生,不同的这些区域,都在教学楼内进行呈现,既汇聚了绿色技术,也兼顾了学生跨学科学习和作品展示功能,集教学、实践、游戏、创作、展示一体。

学生身边就是立体教材

  • 联动周边:school as a service


学校地处上海市中心外滩源,周边商业模式丰富、文化资源充沛,都是开发创新型课程的绝佳资源。

同创中学主动打破与所在城市社区的“围墙”,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既要在真实的社会中直面真正的现实问题;也要将创新的思考带到社区之中,推动社区改良。学校是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也是更大范围的学校。

同创中学和社区之间实现充分互动和资源共享,学校周边博物馆、美术馆等也都成为了学生认识社会的学习和实践场所。

在与芬兰教育专家的合作中,吴元琦深刻领会了“school as a service(把学校看作一种服务)”的理念——学校的品质高低,主要不是看它有多少栋建筑,组织规模有多大,而是看它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质量高低;学校越善于使用外部的资源,就越能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内容。


课例·复盘


  • 课例1:邮政文创项目与设计思维应用


在同创中学看来,设计思维有三个内涵——方法、过程和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设计思维方法、体验设计思维过程、提升设计思维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并有望呈螺旋式上升。

作为一种方法和过程,设计思维有5个步骤——

  • 同理心分析(Empathise):收集对象的真实需求;

  • 定义(Define):分析收集到的各种需求,提炼要解决的问题

  • 头脑风暴(Ideate):打开脑洞,创意点子越多越好

  • 原型制作(Phototype):把脑子中的想法动手制作出来

  • 测试(Test):优化解决方案


这5个步骤可以按照先后顺序依次进行,但也可以灵活交叉,并不总是按部就班的。


丁健骅老师以上海邮政博物馆文创项目为例,介绍了设计思维在学习中的运用。

这个是选修的项目,属于WE模块,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做东西的创客文化和精神。共有18位同学参加,他们被分成了6个组。

本项目共上10次课,每次上课共90分钟,两个课时。前两次课被称为是通识课,其中的重点就是讲创客常用的技能、概念,以及设计思维的5个步骤。

2次通识课之后,就带学生们去与学校一河之隔的上海邮政博物馆实地参观,了解邮政的发展历史和邮票、电报等各种实物。参观完之后,同学们就接到了各自的任务单——设计出与邮政有关的文创产品。

T恤衫的特有元素

要完成这个任务,自然要提炼与邮政有关的设计元素。比如有个小组,很喜欢古代远距离传递军事信息的烽火台造型,便把它提取了出来,同时还把我国著名的邮票“龙票”的色彩提取了出来。

接下来,就要导入设计思维的5个步骤,以及想清楚who(为谁设计)、what(设计什么)、why(为何设计)、how(如何设计)等问题。

最后,这个小组经过头脑风暴,决定把这些元素用来设计一台面向市场进行销售的家庭用加湿器——因为冒着水汽的加湿器与冒着狼烟的烽火台有非常相似的意境,并用3D打印做出了原型,请同济大学的学生帮助进行后续的建模。除了加湿器,其他小组还设计出了邮差包、书签等其他产品。最后,各个小组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和路演。

丁老师感觉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野相比于传统的学习明显开阔了,动手能力和领导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老师们也能更好地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 课例2:桥项目3.0版本


“桥”这个项目式学习,对于同创中学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

2018年之前,同创中学都是在执行外部专家设计的课程。2018年初,学校内部的老师们就萌生了能否自己开发课程的想法,在一次聊天中,物理老师魏娜提出了“桥”这个主题,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这个项目的启动,是老师们积极主动参与创新教育而迈出的第一步,是个转折点,而这个项目在这3年中不断迭代,趋向于成熟,正是老师们不断成长的证明。

为何选择“桥”作为主题呢?或许是学校周边的苏州河上有外白渡桥、四川路桥等多座历史悠久的桥梁,也或许是同济大学在桥梁设计方面在国内数一数二。

2020年秋季学期,同创中学“桥”的项目式学习已经是3.0版本,共32个学时,要求高二学生设计8座桥,展现自己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设计好一座桥,单有普通高中课堂上学来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它需要一个学生对自我的充分认识、优秀的文理综合素养、团队中的合作能力、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责任感。

在桥项目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要主动针对项目建立团队,合理分工完成任务。在这样的实践操作中,学生能够主动发掘自己的爱好专长,培养设计思维能力,从而成长为能适应并领导未来行业变革的创新人才。

桥项目具体是什么?桥项目给学生们的任务是用设计思维方法设计制作桥梁模型,并在设计中体现自己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解。设计完成后,学生将汇报设计成果,为自己发现的社会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融合桥与可持续发展两个关键词,桥项目的主题词是行走。一方面,桥是用来行走和沟通的媒介,另一方面,人总是由当下走向未来,从已知探索未知,一直往前的行走也有为可持续发展而上下求索的意味。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金也同学设计了桥项目的LOGO。根据个人兴趣意愿,学生加入8个跨学科团队。基于每个团队中不同成员的特长及背景,这8个团队的最终设计方案也各有特色。

以桥为切入点,同创中学桥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把日常课堂所学与全球视角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的学习机会。

依托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和芬兰阿尔托大学的师资力量,同创中学为高中生提供了更为专业性的工程设计知识和更为自主的学习方式。除了在高中课堂中听大学老师讲课,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和外出调研也是桥项目的重要组织部分。

项目以Tiina老师题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Visions for the future(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视野)的主题讲座揭开序幕,引导同学们反思在上海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环境、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挑战。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阮欣教授和设计创意学院的任丽莎副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桥梁故事”、“再读人行桥”两次主题讲座。两位老师从自己的学术背景出发,为同学们介绍如何从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视角理解不同的桥。

这些知识固然对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来说有些“超纲”,但也的确扩展了同学们的视野,让他们能跳出日常学习的框架,从更专业的角度理解和设计自己的桥。

每场主题讲座后,不同学科的老师会从自己学科特色出发给同学们做微讲座。老师们把自己的专业所长与桥项目的全球视角与可持续发展结合,为同学们从具体学科入手设计桥梁提供思路。

在课堂学习之外,走出校门,带着问题重新观察自己生活的社区、领略人文自然的不同风貌、发现当下的环境社会问题,也是桥项目的重要环节。杨浦大桥、卢浦大桥和日晖港人行桥成为了本次桥项目的课堂教具。

通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潘子超老师对桥的类型、受力、材料等方面的专业解说,同学们对这几座自己生活中并不陌生的桥有了新的认识。

有了上述知识储备和实地经验,在参加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沈水明老师带来的精彩的木桥搭建工坊后,同学们逐渐通过实际动手活动体会结构与部件、受力与承重这些设计一座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随后的两次工作坊侧重于小组内部分工协作,设想本组桥梁设计的初步方案。

高一时学到的设计思维训练在大家的设计过程中派上了用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拍脑门儿,同学们从具体用户的行为和需求出发,通过换位思考为各种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经过三次工作坊,同学们的方案已经逐步成型,这一过程也使大家在时间管理、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等软技能方面得到了训练。

从这个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济大学不同的学院都贡献了很多资源。

  • 课程设计师的角色很关键


马瑛是同济大学派驻在同创中学的团队成员之一,负责学校的创新课程设计。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各科老师在围绕项目(或者现象)进行教学时,与完成课程标准取得平衡。

虽然她曾经在上海理工大学做过14年的教师,拥有教育心理学和英语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但在刚到同创中学时,经常碰到同事对她的角色有些不解——你不懂数学、不懂物理,你怎么跟我合作,还帮我设计课程?

于是,她便从最基本的理念与老师沟通:传统教学中,老师可以拿着教科书从头开始,一页一页顺着讲;但在项目式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视角,把内容打散,重建教学逻辑;此时,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以及相关的行为主义、认知结构主义等理论,便非常有帮助。

慢慢地,马瑛的工作取得了老师们的信任。

她认为,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关键,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某个项目的核心思想。比如,桥这个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这中间有个大的背景——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总部召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希望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同创中学希望同学们从桥的项目式学习中,对这些目标中的一部分进行深度理解。

仅仅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说教,学生是不太能理解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因此要设计出一个个的任务,所有的任务都指向对于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

这个时候,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学科的融入。比如生物老师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谈可持续发展,化学老师从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角度去讲,物理老师可以更直接,对桥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历史和英语老师可以探讨文化与语言的传播……

要很好地融入项目式学习,各科老师要从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出发,梳理出知识点类型、学业质量标准、学科素养,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并对任务的产出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改进。

在马瑛看来,这就是教学设计师的5个工作步骤——需求分析、提出方案、开发、反馈、执行并优化。这个工作对人的要求很高,需要触类旁通和跨学科的背景。她团队里的伙伴,不仅能帮助学科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甚至还能帮助学科老师写教案的文本。

马瑛注意到,美国有几位学者基于建构主义提出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D)是个很好的工具,在项目化学习中应用得很少,于是她就尝试把UBD应用于项目化学习。

目前,UBD不仅应用在桥的项目中,还应用到了同创中学的其他很多项目中。这个学期,马瑛正在琢磨,如何把各学科课程与项目式学习进一步深度融合。

  • 持续迭代


从2016年至今的4年里,同创中学的创新课程体系从零开头, “走过了从最初的堆积到现在的融合的发展道路,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师们的主动转型,否则光靠校长一个人在后面推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张咏梅介绍,正如“桥”已经迭代到了3.0版本,同创中学的每一节课几乎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在快速的迭代中,明年绝不会重复。老师们养成了很好的习惯,下课之后大家第一时间来复盘,看看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不合适的地方赶快替换掉,明年如何上马上就有了草案。

这些年来借鉴芬兰的现象教学,对于同创中学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带来很多变化。比如,现在每两周中就会有一个周五,带领同学们走出校门进行学习,这种落实力度在国内其他高中是很难看到的。

4年走过来,老师们在眼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实施路径等方面都有了一种回望来路,豁然开朗的感觉。随着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关注越来越多,老师们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强。

正如化学老师徐琤雅所言,老师们不仅要教同学们掌握设计思维,事实上无形中也把设计思维的五个步骤运用到了自己每节课的备课中了——先同理心分析,了解学生的学情;再定义问题,确定这节课的重难点 ;再头脑风暴……

我们毕业了!

2020年7月14日,正是栀子花开时,迎来了“同创中学一期”的毕业季,并隆重举行了学生毕业典礼和成人仪式。

毕业生们戴着同创绶带,手捧毕业证书,合影高呼——“我们,毕业了”。而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的教育探索,仍在一路向前。
 
(本文为2020年12期《新校长》杂志封面报道缩写版,全文请参见杂志)



作者 | 屈腾龙,新校长杂志社常务副总编来源 | 本文为2020年新校长12月刊《2020全球教育年度观察》封面报道责编 | 溟月

2594889720@qq.com

• 劳动教育远不止教人爱劳动,居然能做这么多好文章 

• 北大教授刘云杉:谨慎调和平等与卓越的张力,防止教育沦为利益群体的战场 

• 教育,如何从愈发精致的“外在装修”,转向新时代“内在支点”的寻求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