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潘东标:场景革命南京实践,支撑新时代育人方式的变革

潘东标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2500年的建城史和教育史,也是一座创新名城、美丽古都。
今年一季度,南京成为全国万亿俱乐部中唯一正增长的城市。上半年,南京市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晋升全国十强。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3%,继续稳步走在国内同类城市的前列。 
成绩数据的背后,是南京通过创新铸造的强劲动能。“创新”正成为南京最鲜明的气质、最显著的标识。

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

站在教育改革外部环境和时代方位,南京正在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估监测得分连续五年名列江苏第一,在全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更加凸显。
我们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和素养的全面现代化。在2035基本现代化和2050伟大复兴的时代步伐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全体教育人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时代责任。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要思考和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聚焦新时代全球化发展趋势,如何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潜能的问题。
今年3月,任正非来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进行座谈,他反复强调我们需要创新,找到一个个的机会点。如果把英国工业革命的指数定为100的话,美国是150,中国只有70,中国缺的30正是原创。
我们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落到实处。
第二个问题是,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全面育人和智能时代师生素养的培养问题。
我们面临一个“ABCD+5G”的新教育场景:

A——AI(人工智能)

B——Blockchain(区块链)

C——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D——Big Data(大数据)

5G时代


如何在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时,结合学生数字“原住民”特点,落实好全面育人和因材施教。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紧扣南京“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发展定位,提升教育的服务效能问题。
驱动未来教育形态变革有三种力量:人民群众对更美好、更理想教育的追求,新技术的集群突破、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
作为人均GDP2.4万美元,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南京,必须思考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时,进一步明确“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一鲜明主题。
在经历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后,南京教育正在思考混合教育新常态下的共学共创。教育信息化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彰显了网络变革教育的硬核力量。
国内和国际无数已经拥有和正在生成的理性价值观、科学方法论、技术工具包,将会再一次重组学校形态。推动场景革命,重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生态,正成为教育新的逻辑起点。

技术赋能教育,场景开启未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将重构人与时间,人与空间,人与技术的连接。当学习场景融入空间,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场景空间通过人、资源、活动、装备、社区、家庭不断变化,实现了学校的泛在性。
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技术开始对空间进行再塑造,教育理念与模式迭代更新,学校体系被重构。当技术增幅了场景效能,学习者就从低频学习走向了高频学习。
新一代学习空间是“未来学校”学习场景重构的主要载体,是智能时代学校教室的新样态。融合了新教育理念,打破资源链接障碍,通过对教室内外学习核心要素的数字化改造,空间设计与功能重构,赋予教室高维互动、自主开放、融合创新和绿色智能的新机能,支撑多维学习场景、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方面教学功能和数智测量评价,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目前,南京正在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创设以空间规划丰富学习模式、引领教学创新、带动课程发展、推动教育治理、拓展社区关系的人本化智慧学习空间。
核心素养框架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学习空间?传统“盒子”型排布的校园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于新型教学模式和学生使用需求,更多有“社交粘性”的空间正在被引入校园。
在南京电教馆的牵头下,南京市正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IP化战略。让网络学习空间更有价值、更有温度、更有层次、更加精准、更有活力、更有品味。
推动场景革命,技术赋能教育,不是孤立的谈技术,也不是单纯的配装备,而是将文化、空间、课程、社区有机融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场景支持体验式学习,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融合创新”的内容生态

作为教育部唯一设立在装备部门的基础教育实验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南京装备中心和电教、教研部门一起,从2016年开始,在100所中小学建设了创意设计与制造、科学技术探索、科技生态种植、飞行器设计与控制、物联网应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基础和绿色建筑八个方向的STEM课程中心,来推动融合创新。
这些面向未来的项目化学习,包含四个核心要素:
一是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二是持续的探究和实践;三是指向大概念的核心知识;四是高阶思维的培育和迁移。
同时,我们也正在关注如何发掘人工智能在优化教育供给,更新教育管理,赋能教师与教学,提高学习质量等方面的潜能,扩大教育普及率和确保学习质量。
推进智慧教育的迭代,更加关注人面向教育场景的人工智能技术和面向教育场景的
大数据技术。目前,南京市的小学、初中、高中正在普及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同时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测、练,提高教学质量的均衡化教学。更加关注数据背后的技术温度。
想要满足以上目标,我们需要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即用互联网思维重塑教育流程,用设计思维变革学习。
“未来学校”的IP化战略,本质上就是建构数字时代,以人为中心的内容生态和价值模型。场景赋能个性,场景支持体验,场景激发创新,场景驱动数据,场景链接生态。场景革命作为未来教育变革新的逻辑起点,也将支撑新时代育人方式的变革。

作者 | 潘东标,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南京市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来源 | 本文整理自作者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区域论坛”的演讲
责编 | 芋圆
2594889720@qq.com

• 教育4.0掀起场景革命,“非正式学习空间”将成多样化学习主场

• 学校场景怎么增强学生的学习力和成长力?24个方案供你参考

• 程红兵:现代学校空间设计的五大转变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