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场景怎么增强学生的学习力和成长力?24个方案供你参考

蒲公英教育智库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立即报名线上直播



昨日(11月19日),第三届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在重庆顺利落幕。作为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月核心专场之一,此次峰会直面学校建设一个新的转折——“场景革命”。


时至今日,学校空间改造历经三个阶段,从“完善基础功能”,“解决审美问题”到“课程与空间环境相结合,无边界、全学习”。虽然在形式、内容、空间融合上下足功夫,但其本质仍是“以教为中心”的学习空间设计。


随着教育开始走向“以学为中心”,学习空间也迎来了新的变革。“场景革命”从教育的根本出发,从“人”整全的角度,去做从价值选择到内容、到空间美学、到使用功能的设计。以此,让所有空间都具有“主动育人”的功能。 


本次会议从“场景空间、场景技术、场景内容、场景与人”四个维度着手,带大家预见了未来学校的样子,看见全新的学习生态和教学的更多可能,从而能更好地建设能够帮助学习者看见未来的学校。



场景空间



  • 真正去“共建”一所属于自己的学校

  • 范铁(ATDesign工作所设计董事、探月学院新校区总设计师)


学校一旦建成,就成了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的建筑和空间设计如同一种语言,无声无息地塑造着校园里的每个人,影响着学校的教与学、教育理念、师生的身心状态以及艺术和审美感。


范铁表示,教育的目标已经转向,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教育,学习内容无边界,学习方式无边界,学习场所无边际,学习资源无边界,而这些对未来学校的设计提出了挑战。


对此,他分享了未来学校设计的七个核心策略:让学生成为主角、打造校园社区、学习空间多样化、灵活可变的设计、科技探索的引擎、开放透明的教育环境以及生态的教育环境。


随后,探月项目总经理李晓雪以刚落成的探月学院新校区为例,详细介绍了上述策略如何在学校建设中落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初期,团队组织了五次大型的共建会,并通过网络收集了上万份对学校设计的想法,充分探讨了学校师生的需求以及未来学校的可能。


  • 学校空间情境如何促进深度学习?

  • 罗朝宣(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前海港湾学校校长)


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已不能仅仅局限在知识上,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深度学习,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达成价值观。


在罗朝宣看来,深度学习应该是深化价值、激发信心和兴趣、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自由的富有审美体验的学习。


如何利用空间情境促进深度学习?他认为,学校需要打造“六个场域”,将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素养和深化价值的过程贯通起来。


一是兴趣激发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引入5G基站,激发孩子兴趣,让他们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二是赋能实践场。遵循“学习空间也是生产空间”的理念,学校设立STEAM工作坊,配有各种智能制造设备,让孩子们能够将想法变成作品。


三是高雅审美场。学校设计提倡极简主义审美原则,通过富有设计感、科技感的学习空间,让孩子们体会到审美愉悦感。


四是想象起飞场。打造主题书吧、博物馆、交流中心、探究中心等场景化的空间,激发孩子想象力,达到延展知识、启迪思考的效果。


五是敦厚文化场。建立传统文化博物馆,并融入课程,让孩子们在承载文化的空间中,触摸和体验传统。


六是价值升华场。通过体验真实的金融工作、拍卖会募捐等场景,实现学校和社会、生活的链接,赋能孩子未来。


  • 充满“未来感”的庭院式校园——让学习真实发生

  • 臧秀霞(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执行校长)


建筑和学校的关系是什么?臧秀霞认为,一个美丽的有设计感的建筑物,如果能和孩子们的生长发生联系,就会变成一个叫做“学校”的神奇的地方。


随后,她分享了红岭实验小学如何以“看得见童年,看得见未来”为定位,从三个方面利用校园空间,让学习真实发生。


1、空间为课程服务。学校在理解本位、真实情景、跨界融合、深度探究的大概念引领下,来设计空间。同时让空间服务课程,为一系列学科项目和跨学科项目学习提供最佳情景。当好的建筑与优化的课程联结,丰富的学习体验便得以开展。


2、空间支持“做中学”。持续生长的途径是“做中学”,因此学校空间要引发学生在社交、探索、制造和艺术方面的兴趣。从可分可合的教室,到室外剧场、露天舞台、小花园,在红岭实验小学,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室,支持“做中学”和“具身学习”落地。


3、利用空间提升孩子的审美力。有生活才有美,学校丰富的教育生活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艺术表达情感,获得审美力的提升。




  • 读城记:从温故知新中走来,知识与生命共鸣

  • 刘岚(西安新知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西安,千年古都,大大小小博物馆50多座,城里城外、大街小巷既能溯源千年又能面向未来。坐拥如此丰厚的资源,学校有办法将这座城变成真正的课堂吗?


新知小学立足于本土,通过博物馆学习,将“校外的城”引入学校教育:在真实的场景下,打破学科边界,融合“教”“学”边界,老师和学生共同行走、学习和研究。而这样的非常规教育,是学科课程替代不了的。


在校内,学校设计了“读城记”课程,将整个西安“搬”进校园。该课程采用“通识课+社团课”、“常规课+活动课”的方式进行,通过“一个整合、主题学习”模型,让每一个主题都与学科知识、素质拓展、博物馆特色进行对接。


今年,学校还应时应景开创了“云上的城”课程——博物馆有约,让孩子遍赏天下博物馆。通过对比学习、打开视野、总结共性、寻找差异,孩子们的思维高度和能力大幅提升。


刘岚表示,“校外的城”、“校内的城”、“云上的城”,其实都是为了建构“心中的城”。建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18个字:学中玩、玩中学;学中疑、疑中学;学中研、研中学。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 让每个空间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 冯正华(东莞松山湖北区学校校长)


学校空间如何为孩子的成长赋能?冯正华表示,可以通过学校空间态度、空间言行、空间环境的改变,给予每个孩子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孩子的才智和潜能。


其中,学校空间态度能量之源是学校的价值理念和课程体系,空间言行能量之源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空间环境能量之源是学校全局文化。


基于此,松山湖北区学校做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


1、服务课程体系。空间只有服务于课程的多样性、深度性和动态性,才能全面而有效赋能学生成长。学校“一庭、二台、三区、四园、五楼、八大中心”的空间设计,让课程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


2、适性学习方式。未来学校学习方式多样化,必将导致学习空间需求的多样化。冯正华以智慧未来图书馆、超越常规的复式教室等为例,强调了空间灵活、开放、功能复合的重要性。


3、依归学生精神。孩子所在即境遇,空间情境的浸润,承载着文教功能。在学校的水滴广场、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中心、大剧院等空间,孩子们体验和创造的过程,就是美育化人的过程。


4、延展学习场能。从学业水平测评系统,到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新一代高维智慧空间是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深度融合,也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融合、现实虚拟融合的全场景育人功能。


  • 校长就是学校的设计师

  • 闫学(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校长)


海曙小学,是一所被称为“童话小镇”的学校,一所曾获国际建筑大奖的学校。这里的老师和孩子生活的怎么样?这里的“童话”是怎样诞生的?


对此,学校校长闫学表示,在建设学校时,她把自己定位为三个角色:校园文化设计师、课程体系设计师、师生发展路径设计师,并从这三方面分享了学校场景设计的创造性实践。


首先,学校的场景设计要有灵魂。学校确立了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 “天空在我脚下”,并以此为核心理念来进行场景设计、空间打造和课程建设,极大释放了儿童的天性,让校园成为孩子们玩耍学习的乐园。


其次,学校的空间设计,要助力课程实施。学校设计建造的曙星科技工坊,从场景设计到课程资源的配备,都为科技创客课程提供优越的条件基础;极富想象力的星空绘本馆,持续推动绘本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 


然后,要利用空间,找到促进师生发展的路径。疫情期间,学校突破场景的限制,发起“60万字一个月”阅读挑战赛,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场景技术



  • 技术如何变革教育场景?

  • 焦建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


从1905年至今,电影、广播、教学机器、计算机、Clicker、慕课、语音识别、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源源不断地进入课堂,但学和教的方式并没有明显变化。


正如《不要让人去做机器的工作》所说,过去100年里,尽管每次人们一开始都热情高涨,但没有任何一次技术革新成功实现了其承诺的教育变革,或使教育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回顾历史并不是要否定教育技术,而是希望我们能更加理性地去看待,技术是如何变革教育场景的。


在今天,人和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一旦你认同这个观点,那么,和学校有关的所有元素——学生、教师、教室、课程、学校都需要做出彻底的改变。


焦建利以新型图书馆、多元新教室、另类体育课和云端自习室为例,带我们看到了技术变革教育的新场景。


他进一步强调,单单引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新技术与新的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真正的教育场景变革才会来临。


  • 这所学校将“未来”刻在DNA里

  • 刘彦(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


未来学校是什么样子的?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给出了答案:在国家战略和时代趋势的大背景下,对齐育人目标,针对“数码时代原住民”进行“数字化未来学习项目”的探索实践。


刘彦表示,人大附中西山学校自建校开始,便十年如一日地,针对学生、教室和家长实行“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


针对学生,签署AUP协议,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同时设计和提供完整配套的信息素养培训,让他们理解学习配备的含义,具备网络资源辨别和使用的能力。


针对教师,开设“技术市集”,帮助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科应用培训、学科研究、课堂实践等方式找到平衡技术和教育的关系。


针对家长,开展家长体验式工作坊、常态课堂开放日,让孩子把所学通过上课的方式教给家长听,帮助家长深刻理解数字化学习的意义,从信息技术的观望者转变为拥护者。


刘彦进一步指出,未来10年,数字化是不确定性中最大的确定性。对此,学校应坚守初心,拥抱技术,拥抱变化,让数字化带动学习变革,为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 为了这次毕业典礼,我们在线上重建了整个学校

  • 徐婧(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高中部校长)


今年5月22日,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将高中毕业典礼搬到了云端游戏里。为了实现云端毕业典礼的落成,20人的高三团队,历时120多小时、使用20多万个虚拟砖块在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中逼真地还原了校园。这也成为学生送给母校的礼物。


复盘“重建学校”的过程,徐婧分享了两个感想。 


首先,师生关系的相互信任极其重要。教育最大的特征,在于人对人的影响。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和情感,才能达到“春风化雨”。为此,学校专门将行政会议室提供给学生,助力完成此次线上搭建项目。


其次,搭建云端校园、策划虚拟毕业典礼,并非“让学生玩游戏”。相反,为期两个星期的搭建项目,展现了学生在面对一个新事物时的勇气和坚持。他们勇于迎接挑战,从容冷静,并通过团队合作,实现自我提升。  


以此次“重建学校”为例,徐婧进一步谈到了激发孩子内驱力的方法。那就是,教育也需要留白,要留给孩子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呵护孩子原本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想象力。


相较于“成事”、“成才”,“成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 站在系统的基础上,才能赋能场景

  • 张旭(深圳市南山区香山里小学副校长)


学校教育的创新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培养方式或者课程体系。学校的空间场景就像另一位富有生命力的有光伙伴,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环境里的每一个人。 


香山里小学以人为中心,整合文化、课程、空间、资源和技术,重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浸入式体验,构建了现实社会的雏形,打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协作探究型校园。


除了传统教师导向型的学习,学校空间还支持同伴互学、项目式学习、远程教学、表现性学习、游戏式学习等各种新型学习方式。 


同时,学校空间还是一个融合了教育学、设计学、环境心理学、技术等多个领域精髓的生命场域。张旭表示,空间是人的载体,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师生对其产生归属感和认可感,并引导他们在这里探寻自我。 


最后,校园空间还需要留白,让师生依照他们的创意与需求去填补与完成,在不断的积累与持续的成长过程中,让生命的孕育更丰盈。


  • 从1.0到4.0的校本课程蝶变之路

  • 冯璐(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只有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课程中,才能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跟上世界变化的脚步。


冯璐表示,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的校本课程发展经历了点状探索、面上推广、形成体系三个阶段,从1.0版本升级到4.0版本,形成了“互联网+”下的综合课程体系。对此,她列举了两个案例:


一是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国学课程。学校站在儿童的立场,用游戏的思维,创新研发了国学精品课程APP。通过APP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国学文化,还可以参加各种游戏活动。App能够记录学生所有的操作数据,辅助教学研究,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二是信息化资源包支持下的陶艺综合课程。随着《陶冶成器》课程的研发成功,陶艺课已经不再局限于手工课。从学科立场到学生立场的转变,从单学科知识到多学科的跨界,从技能技法传授到主题单元学习,陶艺课程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


冯璐还指出,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日益融合的今天,互联网成了明慧课程的新载体,通过在“云端”建设一个校本课程大“教室”,让学生实现科学、合理、自主的选课,让“互联网+”开创适合学生的“学习革命”。


  • 劳动教育与屋顶场景新碰撞

  • 王翠翠(北师大天津生态城附校劳动教育项目负责人)


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会面对校内劳动场地不足、校外劳动成本过高、劳动教育形式单一、课程师资资源匮乏等问题。 


对此,王翠翠表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自主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到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


北师大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打造的屋顶景观新农庄,便是将学校闲置空间——屋顶改造为开放式户外阳光讲堂、户外读书花园、独立的屋顶菜园以及会客花园。

 

同时,学校还打造了“校园+农场+实践+课程体系+新科技”的都市农场实践课堂。以学生生活的校园为主要载体,以农场自然课程为特色,学校建立了科技、安全的实践基地,将无土栽培、物联网信息、生物、管理等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到学校课程和实践中去。


王翠翠还详细介绍了都市农场实践课堂的课程规划。在深入研究不同学龄孩子的认知水平、体能水平和心理特点后,学校在课时安排、课程内容、活动项目、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分学段设计,最后形成了“五四三二一”课程规划体系,包括五大课程目标、四大课程体系、三大学段课程设计、两大评价体系和一本校本教材。



场景内容



  • AR技术让课堂更精彩

  • 蔡苏(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


什么是AR(增强现实)?蔡苏以会场所在的体育馆为例,演绎了问题的答案。


蔡苏表示,AR可以用来模拟学习对象,让学习者在现实环境中看到并且操作生成的虚拟模型和场景,以最贴近自然的交互形式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


将AR运用到教育领域,不但有行为主义、具身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等理论支持,也写入了国家的政策文件。蔡苏预测,在未来的2~3年,AR一定会进入校园,进入课堂。 


从2009年起,他带领团队深入国内一线学校进行实证案例教学,不断循环迭代,探究虚实融合的AR学习环境如何支持新时代的教与学。由于时间有限,他选取了高中物理、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三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案例加以展现,并将小学科学的内容搬到了会议现场,让大家亲身体验AR如何作用于教与学。


他强调,技术不会淘汰教师,但是,善用技术的教师一定会淘汰不用技术的教师。


最后,他还分享了学校在渐进式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三个经验:一是运用轻量的技术/设备,不要笨重的专用设备;二是专注优秀的教学设计,不要炫技式教学;三是技术赋能教育,不是取代教师。


  • 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

  • 唐晓勇(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


好的教育就是森林的样子,孩子缺少自然接触,只会给教育徒增烦恼。设计一所“森林学校”,让孩子在这里沉浸地思考、探索与成长,让自然融入孩子的生命,是南方科技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的目标。


如何设计?唐晓勇表示,我们要站在儿童立场,运用儿童视角,重新思考教育,重新设计学校。对此,他分享了重新设计学校的三个方向:


1、重新设计学习空间。真正丰富的学习体验,在好的环境和优化课程的联结中得以展开。学校的海洋工坊,将教室学习与户外学习连接,形成了一个创造性的学习型空间,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最大满足。


2、重新设计学习场景。场景与空间不同,空间是物理层面的,场景中有人、有物,是动态的。学校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真实场景学习等,强调人是学习场景的主体,学习者是中心,帮助学生获得深度的学习体验。


3、重新设计课程。未来课程需要置身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对此,学校坚持基于跨学科的课程改革,开展统整项目课程,聚焦学生未来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让学习与生活连接。


  • 建设一个有灵魂的校园景观系统

  • 蔡朝晖(浙江省温州市龙湾中学校长)


面对升学压力等现实条件的限制,高中学校如何进行教学空间改造,且做到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蔡朝晖认为,要找出学校自己的特色,基于发展实际来改造。


温州市龙湾中学的校园空间面临跨界理念缺乏、教学场景设计封闭、智能化环境支撑不足等问题。基于此,蔡朝晖思考出打造未来学校空间布局、建设有灵魂的校园景观系统的方向。


比如,探索教学区布局创新,变静为动,变散为融;探索校园环境文化植入化、课程化,实现环境育人功能最大化;探索空间、课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从工业化校园向智能化学园转变等。


蔡朝晖用两个案例,分享了学校空间改造实践。


首先,重构教学区,打造适宜“选课走班”的空间。在教学楼之间建造台阶式通勤载体,提高教学楼公共空间贯穿性,一方面减少学生行走时间,减少拥挤,另一方面还能作为学生休息空间和观景平台。


其次,引入博物馆(园)的理念,打造生态化、灵动性、嵌入式的教学场景。设计建造了十大博物馆(园),成为嵌入式“心形”博物馆(园)群,形成文化地标;同时将设计理念和育人目标结合起来,开发系列校本特色课程群,建设博物馆式文化校园。 




  • 我的学校是一座“未来小镇”

  • 张一名(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品牌中心负责人)


提起北京十一学校,教育圈可谓无人不知。作为一所创办仅4年的分校,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要如何突破十一学校的天花板呢?张一名表示,龙樾基于自身的特色,将学校战略定位为让学习成为生活本身,让学校成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一个小社会。


为此,学校从三个方向进行空间建设:


一是小镇场景。龙市和龙行组成了龙樾的金融体系,龙币体现着学生对真实劳动和学习所做的努力,主要由教师发给学生的,也可以通过在龙市交易亲手制作的产品获得;学校的师生通过与学校签订土地承包租赁协议从事农业劳动……还有咖啡馆、法庭、博物馆等,丰富的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让教育成为生活本身。


二是百科全书。“荷赛”、“普利策”作品进走廊,在存包柜上设置摩斯密码,在台阶上标注英语的基数词和序数词……学校像一本打开的”百科全书“,处处传递教育声音。


三是社区型学校。学校西门不设围墙,每一位社区居民都是学校周边潜在的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与社区产生联系构建一个开放学习场域。


  • 从学习者出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未来生态校园建设

  • 戴剑(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中心体卫艺科部副部长)


在长达15年的生态环境教育工作中,戴剑和他的工作室聚焦绿色发展理念,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戴剑认为,未来学校的建设,应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体系。


他表示,未来生态校园的建设,既需要进行基础教育,如在校内推进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也需要开展校外教育,包括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等。


对此,戴剑分享了大量关于未来学校建设的案例。比如,永续建筑设计。我国台湾的一所学校通过建立学校可回收热源系统、可回收电力系统和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维护生物多样化,从而建立了有效的永续花园,创建了生生不息的永续校园网络,也建立了不同特色的永续校园与社区。 


再比如户外生态学习。一所澳大利亚学校在教室里推进师生的生态学习,然后到户外的花园、菜园中进行体验学习,再拓展到社区相关领域中,最终形成一种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由的、生态的校外教育。


他指出,生态校园学习中心的场域文化应该包括学习生态、环境生态、智能生态和表达生态,这需要我们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学习空间更加的健康,学习的场景更加贯通,学习表达更加多元。


  • 一所建在博物馆里的学校

  • 高立顺(翔宇教育集团常务副总校长)


作为一所“建在博物馆里的学校”,翔宇中学已形成王羲之书法教育馆、昆虫博物馆、贝壳博物馆、中华灯谜博物馆、灵舒创意馆、瓯江书院等博物馆群。


正如高立顺所说,翔宇中学不是“校园里有一个博物馆”,而是“在博物馆群里运营一所学校”。


为什么要建博物馆群?如何利用博物馆来教育学生?高立顺分享了他的四点思考。


第一,场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纠偏。学校基于“真、善、美、本、综”五大原则来设计博物馆,以学习者为中心整合学习资源,让孩子能够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第二,场馆教育要结合课程创新。基于博物馆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现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书本式的陈列到多元立体的展示,从单一的讲解到丰富的教育活动,从灌输式到启发式、探索式学习的转变。


第三,通过博物馆传承文化,让传统和国学进校园。如王羲之书法教育馆和中华灯谜馆,打造了以汉字为圆心的文化学园,通过汉字连接过去和现在,带领孩子们追寻文化源头。


第四,打造属于孩子的成长乐园。博物馆的设计和建造,紧紧围绕孩子的需求与认知结构。



场景与人

 


  • 未来教师的角色

  • 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这是教育与其他行业最本质的区别。随着技术的进步,教育行业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曹培杰认为,技术不会取代教师,但教师内涵已经发生变化。


第一,未来教师是读懂学生的分析师。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借助学习分析、数字画像、大数据评估等手段,洞察学生的认知特征、优势潜能和学习偏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成长状态,把“一刀切”的教学变成“私人订制”的学习支持。


第二,未来教师是重组课程的设计师。未来教师不仅是课程的使用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创设者,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用完整的课程育完整的人,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真正的本领。


第三,未来教师是塑造品格的工程师。未来教师将从“经师”转向“人师”,摆脱灌输知识的角色定位,注重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引领,用心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


第四,未来教师是陶冶情感的咨询师。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教师做很多工作,但它无法代替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未来教师要以爱育爱、以情育情,通过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的生命成长。


第五,未来教师是联结世界的策划师。互联网打开了学校教育的围墙。教师要要把目光从狭小的教室转向广阔的世界,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 空间重构如何改变人的状态、关系与组织

  • 杨欢(蒲公英教育智库空间环境总监)


不管是学校、社会还是设计师,要建立符合未来教育期待的场景,需要忘掉设计这件事情,设身处地理解场景与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杨欢指出,这不只是环境的外显改变,更是创建更多人与人之间可能的关联,创建更多学习发生的可能。


随后,她以学校生活的不同场景为例,分享了空间重构如何改变人的状态、关系与组织。


比如,将社会情绪能力学习融入校门设计,让校门活跃起来,表达“还道路于大众”的教育情怀;根据学习需求和学科特性来设计教室,释放最大的学习潜能;利用色彩和元素改变走廊场景的导向性,打造自如的课间休息场景;注重校内景观的教育实用性,将学校户外环境改造为有趣的自然探索地;学校食堂变成舒适贴心的食育场景,学生不再是被动的食物接受者,而是美食的创造者。


杨欢表示,充满活力和探索可能的学校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场景中找到最合适的状态,让学习变得顺理成章且无处不在,如此,学校才能从容地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


  • 中医药文化场景教育

  • 胡马(广东省东江广雅学校敦敏少年中医传承学院院长)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其目的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中医药科普知识,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


胡马指出,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取得实效,就要融入校园文化,让中医药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注重中医药独特的互动体验模式,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爱上中医药文化。


如何将其融入校园,创造教育场景?胡马认为,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随后,他分享了学校是如何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学习之中。


比如,学校设有16座主题功能场馆,通过向学生传授中医药基础知识、练习传统书法摹写、学习人体经络穴位等方式,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落实到中医药文化融合性课程中。


胡马还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学习,学习的本质是连接。打造融合式课程,建设文创特色体验场馆,将最大程度把孩子与教育相连接,形成真正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场景。



  • 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学习 

  • 陈杭(杭州云谷学校小学科学首席教师)


什么是真实场景的学习?陈杭给出的定义是,基于学习目标,通过设置真实的实践场景和内容来帮助学生开展学习。而这种场景包含了比较复杂的或接近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和情形,因此最终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


随后,他以科学课教学为例,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云谷学校如何做到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学习。


一是设置真实的学习目标。根据云谷学生素养框架和课程标准,学科课程组研发课程指南,设置总目标、年段目标和项目目标。


二是创建真实的学习环境。这体现在保障设备设施配备齐全,让孩子的学习极具现场感,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设计真实的学习内容。基于孩子生活和真实的需求,设计学习路径,让孩子在老师的支持与协调下进行真实的制作,开展真实的展示。


四是实施真实的学习评价。一方面将评价前置,打造“看得见”的评价,另一方面将评价落实到不同环节,打造“看得见过程”的评价。 


  • 在这所自带“科学”基因的学校,和博士一起搞科研

  • 宋如郊(深圳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校长)


作为深圳市第一家政府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办学的公立学校,深圳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在特殊的合作办学背景下,该如何就办学模式进行探索呢?宋如郊介绍道,学校围绕目标制定、组织管理、教学实践、课程建设、教育评价五个方面,树立了“科学+”办学理念。


为将这一理念落地,学校主打“博士课堂”项目,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科学。目前,“博士课堂”共有70位博士老师,分布在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的5个研究所和11个研究中心,他们均来自一线科研,受过系统化高等教育,有一定科研工作能力。


宋如郊表示,“博士课堂”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工程技术等领域开展了70门课程,并已在24个班级进行800余课时的教学,平均每两周一次课,每人平均一学期九次课。


在未来,博士课堂将与学科教学进行更深入的融合,积极探索推进科普学分制,并启动高端人才智库计划。


  • 有“戏”的教育更精彩

  • 黄俊鹏(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校戏剧教师、导演)


什么是教育戏剧?教育戏剧是用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其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


在新加坡南洋女中,戏剧课程涵盖表演基础、戏剧元素以及创作与呈现三个项目。黄俊鹏表示,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训练学生成为演员,而是让他们体验不同的戏剧和表演元素,并进行创造。


这样的体验不但给学生空间探讨他们关心的话题,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思维和行动。


其一,戏剧影响个人角色库。个人成长中的关键就是学会如何做人。戏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经历帮助在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产生多元思考,从而打破自己在现实中的角色困境。


其二,教育剧场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和情绪。


剧场本身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演出必须继续,即演出是全体演员对观众的一种承诺。在承诺下,学生不得不打破固有的自我,成为集体的一部分,从而产生新的集体融入和集体认同。


其三,戏剧教育还对学生社交情绪技能提升有着积极影响。比如更多和老师交流,更积极承担领导者的角色,更加愿意付出额外时间等。



— 学校云游学 —
听完会议逛校园,坐地日行八万里。
20所独具魅力的学校,用远程视频的方式,为我们展示当下最具未来学校气象的空间场景。在这些展示中,有充满科技美学的生态学习区,也有充满课程味道的学校大课堂,有校园的建筑故事,也有堪比自然博物馆的“学校大场馆”……
随着vlog的镜头,我们一起从云端,走进这些学校的未来空间,拓展我们对于教育场景革命的思考。
  • 学校云游学vlog完整观看地址:2020.dett.cn

  • 进入网站,点击右上角“进入会议—云上相册—云端游学”,即可观看



来源 | 本文据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内容整理

整理 | 张光、张凯、戴嘉涛

责编 | 凳子骑


2594889720@qq.com

• 学校中层关心的23个核心问题,解决方案都在这里

• 16个教育难题的区域解决方案:科创赋能、场景智慧、减负提质、老城突围、教育新评价……

• 好的教育,是孩子与父母一起学习——年会学生论坛、家长论坛速递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