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一位知名小学校长的2021教育关键词 | 头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蓝继红影像诗 Author 谢谢您厚爱影像诗
药山禅师曾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数度夜读时,我不由得为之所动。世相庞杂,何不遵循其自然生灭规律,放下“我”妄图掌控一切的执念,让事物“如其所是”地变换,让孩子“如其所是”地生长。人间万物有本来,儿童生长璞与真。
以正确的姿态与孩子的天生缺陷和解
孩子可如是,这“是”究竟是怎样的?孩子究竟是谁?
孩子的“是”即他本来的样子:天地造化他为一颗生命的种子时,所有潜能与无限皆已编程,静待开启。一旦与世界相遇,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上,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
他从来不是完美小孩的神话,更绝非天生乖巧懂事、彬彬有礼、成绩优异、才艺俱佳、思想敏锐的所谓天才。他可以是天赋的学习者、发现者、建构者、交往者、探究者、更可以是天生的缺陷者。在追寻完整的过程中,他的所长犹如太阳,所短犹如星星。当他扬长如日中天,光芒万丈时,所短依然在,但太阳之侧安有满天星斗?
孩子是人的初始形态,这也就意味着他有最烂漫的智慧也有最原始的“破坏力”。
作为一名天赋的学习者,孩子自有一套自然的学习方式来成全他的惊奇之心与建构姿态。在我们不横加干涉的情况下,他总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得更立体。
曾经有一位苦恼的妈妈向我致电,倾诉了她的困扰:“蓝校长,我想请教一下该怎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我家娃娃现在总是静不下心写作业,东摸西蹭,还总喜欢边做事边说话。”
待我问过一些细节之后,便不难发现:不是孩子不专注,而是家长自己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强势的父母之下常有一颗温和无奈的乖乖小苗,哀其无力,痛其无觉。
当他在泥巴中开始尝试搭建新的城堡,趴在地上专注地思考如何才能保持这个小小建筑的平稳时,家长们常常花容失色地把孩子拉起来惊呼:“你怎么在地上趴着玩泥巴?地上又凉又脏,你快到课桌上去拼乐高。”
当他在草地上欢欣鼓舞地看绘本故事,胡乱解说故事,错别字连篇依然津津有味时,家长们又忙不迭把孩子抱起来拍拍身上的草,呵斥他:“阳光下看书太伤眼睛了,你赶紧回房到课桌上看。很多字没读准,我来教你”。
实际上,孩子的专注力就被消磨于日常无形的打断中。似乎那个从小生长在课桌上的孩子就是完美小孩的范型,而这不过是我们以成人眼光俯视孩子,因此造成的谬误罢了。
作为一名天生的建构者,孩子对新事物的探索总遵循“先破后立”的原则:他摆弄、捣鼓、拆除,最后方能重建。
正是因此,孩子是一个天生的缺陷者,我们却常常以自认为完美的固化方式希望揠苗助长地拉扯他长大,美其名曰“我希望你能少走点儿弯路”。然而,成年之后的我们未尝没有发现:并不是父辈的大道理真正训诫着我们做人做事,而是我们犯过的错与走过的弯路使我们最终收获了自我选择的能力。
我们是否有勇气从容的目送她踏进弯路,在曲折中寻找与发现?我们是否有定力信任他在窄路上接受与拒绝?曲直有度,宽窄无量,王阳明先生早已洞悉“谦虚其心,宏大其量”,以成人生之大、生命无疆。
“如是”是一种看见儿童的方式,这意味着,我们要以正确的姿态与孩子的天生缺陷和解——把孩子当孩子,把自己当孩子,把孩子当成当初的自己,把自己当现在的孩子,更把孩子当成大人共情。
没有分别心,消除分别见,方能不落窠臼,此谓所言:不二。“不二”之心是通往“如是”的道路。
细想起来,我们与这群孩子一般大的时候,不也在固执地“挑衅”着我们的父母吗?
我至今难忘一位老师向我分享她的儿时经历。
小学数学里有一个关于小数点移位的知识点:小数点往右边移一位代表数值扩大十倍,往左边移一位代表数值缩小十倍。仅此一条,这位老师幼时挠破了头都无法理解:好好的小数点,干嘛要去移它呢?
她的妈妈教了她十几遍之后终于无法遏制地大动肝火,大吼:“我教猪十几遍,猪都能点头了。”长大后的她坐在我面前,反问道:“妈妈为什么当时一直重复用同样的方法教我呢?”
是啊,当一种重复了千百遍的教授方式出现了失灵的状况,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解决问题的开口拉向自己,内省:我能不能换一种更好的方式来抵达我的孩子?来解决他的疑问?
看见并成全孩子们“真”“善”“美”
究竟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如其所是”地长大?
我时常在新闻里看到一些有趣的调侃: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其中浩如烟海的日常片段说来无非与这个例子相仿。
或许我们应当明白:世界从来不是你讲给他听或者“教”给他的,而是他在创造世界中理解世界。
孩子是儿时的你,他与儿时的你有相仿的叛逆与顽劣,他又不是你,他无须仿照着你的人生轨迹来行动,他有天生独特,他有天生童趣,他有探索伟力。
不久前,学校的生活老师们集体向我“申诉”了一个有趣的孩子:树树。
树树又“丢”了。老师们高度负责满世界找孩子,一边找一边焦虑地跟我说:“蓝校长蓝校长,树树在列队回寝室的时候又偷偷躲起来溜到学校其他地方玩儿去了,每次她都喜欢在这种放学回寝室的节骨眼夹着空档去撒欢……”
树树错了吗?找到树树之后,我们开了个短会讨论树树的情况:“如果树树下次又偷溜去玩儿了,该怎么办才好呢?”
也许你可以一直重复这个不断“找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重复到形成苛刻严格的律令,把孩子们一板一眼地带回寝室,带往任何一个指定地点。
但是,我们总有更适合她生长的方法,使她“如其所是”。
那天夜里,我和诸位老师们挑灯夜谈:在这件事情里,我们如何成全孩子?是全凭孩子天性让她放肆地在校园里到处玩耍而罔顾安全吗?还是迅速找回孩子,严厉批评之后保障她循规蹈矩?
都不是。
对天生童趣的孩子们来说,探险是一种天性,树树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小探险者中的一员罢了。
在学校里,孩子们的课程安排紧凑,课间时间有限,他们还有许多过剩的精力需要被看见与成全,所以他们总在想办法如何去“玩”。玩是天性,突破你的防线去玩是乐趣,换你如何选择?
与其一次次规约树树,让树树被规则牢牢绑住,不如我们变一变:住校孩子们在放学之后都可以玩起来,但我们与孩子共同约定好玩耍的时长与玩耍的安全事项,最后大家再如约返回寝室。
永远不要限制孩子提问,你只需要装不懂就好
他需要好学伴
永远不要限制孩子说话
你只需要陪他说,找更多的人陪他说
他需要好听众
永远不要打扰孩子做冒险的事
你只需要帮他排除危险
他需要经历适度伤害
永远不要过度教孩子
你只需要为他准备环境
他需要鼓励
永远不要限制孩子交往
你只需要捍卫他交往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力
他需要经历
永远不要随意纠正孩子的“错误”
你只需要给他时间、机会,他会在自然的进程中自我修正
他需要生长自信
关于孩子们的一切,如期而至
看他们恣意生长
看他们勇敢表达
看他们在各自生命的悲喜处相逢
一期一会,一生一案
作者 | 蓝继红,成都巴德美际学校小学总校长
来源 | 蓝继红影像诗
责编 | 芋圆
排版 | M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