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评价改起来:这一套完整体系的先行探索,如何引导区域学校良性竞合?| 头条

王小波 张清 新校长传媒 2022-03-28


80年前,泰勒在《八年研究(1930-1940)报告》中首次提出教育评价的概念,其后教育评价的概念在世界各国不断演化,成为推动各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指引“航标”。

不过,教育评价改革是个高端的技术活,在区县教育局往往推进起来颇为不易,太大胆容易冒失冒进,太谨慎又会裹足不前。即便如此,总有一些地方走在前头,慢慢探索出一条有规律的创新之路。成都市青羊区就是个中代表。


它们早在2007年就成为中国教科院“学校增值评价行动研究”项目仅有的两个实验区之一;2009年到香港考察学校效能增值评估后,开始逐渐建立基于效能增值的学校办学绩效评估体系;2011年成立质量监测中心,组建了4个项目组;2013年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之一的下属区,他们积极探索,搭建起一套基于“新人文教育”的综合评价改革框架,形成四大体系:基于过程监督的挂牌督导体系、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增值理念下的学校绩效评估体系、多元主体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全国首创家长教育评价体系,持续4年开展全区学生艺术素养测评等各层面、各类别教育评价改革实践探索。
 

看发展、看过程、看增值的学校评价

2019年寒假前夕,成飞中学校长余泓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他迫不及待地分享给教师们,这一次他们获得了学校办学绩效评估(简称“办学评估”)的特等奖。对于成飞中学来讲,这份奖励分量极重,不仅在于其得来不易,更在于坚定了校长和教师的办学信心,不只是绝对的出口学业成绩好了,才能得到认可。

在青羊区,办学评估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全面成长、学校多元发展;而对于学业成绩,也更看重其增值表现。

成飞中学学生代表青羊区参加成都市创客比赛


青羊区办学评估的指标分成警戒指标(红线)、基础指标(黄线)、发展指标(绿线)。警戒指标的评估结果只分为达标和降等;基础指标的评估结果作为能否进入年终评奖的前提条件;发展指标属于工作成效指标,是决定学校综合评定等级的关键指标。

 
发展指标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教师发展、学校整体发展、其他加分项四个部分。查看《成都市青羊区2019-2020学年度初中办学绩效评估指标》,151分的总分,“学业质量”只占28分。

再看“学业质量”指标本身,在“均分得分”“合格率得分”“优秀率得分”“保有率得分”这些细项上,都是看今年和去年的对比,看学校提高了多少,关注的是“增值”情况。

成飞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2006年以前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飞公司”,研制歼10、歼20的国有大型军工企业)的子弟学校,1982年就被认定为四川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中学,后来随着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的转型,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

如果对学校的评估一直停留在“唯分数、唯升学”的机制上,像成飞中学这样的学校,可能要么一蹶不振,要么经历漫长的追赶过程。

2009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学校绩效评估应运而生,青羊区教育局开始思考自己区域该如何评估,是倡导拔尖,还是倡导均衡,是鼓励资源集中,还是资源平均分配……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迭代,青羊区逐渐形成了“基于增值,基于发展”理念的学校绩效评估体系。

伴随着这样的背景,成飞中学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学生差异大就进行“差异教学”,有航空企业子弟校的办学历史就开展航空科技特色教育,自己发展的同时也帮扶其他学校。这也成为了成飞中学的三大特色项目。

1. 差异教学与观念改变

余泓校长带领骨干教师参加全国差异教学研讨会


2015年,青羊区教育局引进了中国教科院的“差异教学”项目,成飞中学积极投身其中,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而带来的是学生成长状态的改变,教师和家长之间关系的改变,学校教育生态的改变。

成飞中学在差异教学上的成绩有目共睹,2018、2019连续两年在全国差异教学论坛上作为优秀代表发表主旨演讲,学校也当选为全国差异教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 航空科技教育与特色高中

成飞中学航空科技展厅组图


成飞中学虽然不再是成飞公司子弟校,但是仍然有着深深的航空烙印。于是学校建设航空科技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打造航空科技展厅,成为国家工信部国防七高校优质生源基地校……

2016年,成飞中学因为航空科技教育特色,顺利成为35所“特色高中”项目学校之一,2019年底接受三轮评估检查,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2019年,学校被四川省航空宇航学会评定为“四川省航空特色学校”。

3. 对口帮扶与先进集体

大约在2012年,成飞中学接到对口帮扶甘孜州得荣县得荣中学的任务。开始时,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骨干教师不愿意去偏远的地方,委培来的学生违规违纪现象比较严重。后来,学校借鉴青羊区的绩效评估体系,将支教作为“发展性指标”,对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单独加分,慢慢愿意支教的优秀教师多了起来。而在学生委培这块,学校倡导对学生差异教学、多元评价,教师的态度变了,学生的行为也变了。

2018年成飞中学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2017年度对口扶贫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被成都市对口支援藏区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成都市2019年对口支援藏区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青羊区的学校绩效评估导向,让成飞中学找到了自我,实现了从失落到自信的转变。

在青羊区的学校评价改革中,获得自信、得到改变、实现个性优势发展的,不只是成飞中学,它是覆盖全区的整体样态,比如综合实力相对薄弱的文翁实验中学,却是2016年“学业质量”项得分最高的学校;而树德实验中学(西区)则在“社会效益”项常年拿高分;实验小学西区分校改进教师评估体系,让有能力的年轻教师能扎根教育……

其实绩效评估改革,也并不是一帆风顺,青羊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区教育考试中心主任张勇回忆,“最开始的时候,那些传统意义的好学校会站出来反对,有的会觉得自己的增值空间小,还有的觉得自己是好学校,每年就应该得第一。”面对这样的问题,张勇说首先当然是沟通,不过最有用的还是用结果说活,评了几年以后他们就发现,他们的努力依然会被看见和认可。

当然,青羊区现在的学校绩效评估体系依然有待进一步完善。青羊区教育督导室主任曹桥告诉记者,未来,基础性指标不再打分,会作为底线来考核;发展性指标将以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作为主要考量来设计指标体系,四大板块不会超过30个指标,会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优的权重等等。

不管学校评价体系如何变,在张勇看来,都会遵循“三看”的原则:看发展、看过程、看增值,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够通过评价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努力得到承认。


多元评价,让学生找到最好的自己

如何让每个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如何才能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显然已不符合当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多年来青羊区已构建了一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测体系,为学生精准画像,试图让每个学生找到最好的自己。

学业评价,成绩单变“诊断书”


一对龙凤胎,一个孩子考90分,一个孩子考89.5分,家庭环境相同,教育环境相同,差别在哪里?仅看分数,0.5分很难看到差距,但是通过一份“神奇”的报告单却能诊断出两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类型完全不同。

青羊区的《学生个人成绩报告单》,呈现的不只是传统的分数,而是近百个数据,用雷达图的形式详细呈现了孩子在各学科的优势和短板,更像是一份学科“诊断书”。这份报告单来自于青羊区在全区推广的ACTS配置性评价系统(备注:ACTS是英文全称Ability and Competence Test System的首字母缩写,中文名称为“学业素质与能力评价系统”)。

成都市花园(国际)小学语文老师林媛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种报告单的惊喜。2012年,青羊区进行全区学业测评后,有着十几年教师生涯的林媛拿到了新式报告单。在这份报告单中,有包括“知识运用、技能运用、能力倾向”为显性维度的三维测量评价模型,每个维度下面再细化为16项指标。通过数据,林媛老师发现,所教班级的学生在能力养成方面存在不足,分析原因,在于平时授课中,学生对词汇的学习,采用记忆为主,词语死记硬背的情况较多。这可是以前的报告单根本看不到的东西。

林媛很激动,感觉自己“成熟”的教学又有了新的提升可能,于是她开始改变教学方法,第二次期末测查,她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词汇辨析”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从看重分数的“成绩单”,到能解析分数背后的“诊断书”。这一小小的改变背后,是青羊区育人模式的逐步转变,也是青羊区在对学生评估探索迈出的一大步。

● 专项监测,撬动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每天体育活动在1小时以上或45分钟~1小时之间,成绩表现相对较好;而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成绩表现相对较差。”“小学生课后学习时间超过1.5小时,花费时间越长,成绩反而有所下降。”这些结论让人耳目一新,但这些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来自于青羊区的课业负担监测报告的科学分析。

2011年,青羊区在成都率先成立区级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多年来,青羊区的质量监测系统逐步完善,包括学业负担监测、艺术监测、体育监测、防控近视监测等,以此撬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 学业负担监测


2012年,青羊开展了全区的义务段学生课业负担跟踪监测,内容包括了8个学生课业负担的维度20个指标。自此以后,青羊区坚持学生课业负担年度调查,四、五年级学生参与课业负担监测。基于从学业负担监测报告中的数据,青羊区教育局及时实施“减负提质”策略,开展了“轻轻书包行动”“作业瘦身行动”“深度教研行动”等各种措施。

  • 艺术监测


2020年12月8日,一场特殊的测评在青羊区各个学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区13000多名学生接受了由区组织的艺术素养测评,这已经是青羊区连续4年进行全区艺术测评了。这次测评,和前几次相比,实现了三个重大改革:一是在测评对象上,五年级、八年级的全体学生接受测评,实现“全员参与”;二是在测评内容方面,由测评学校艺术教育质量转变为“聚焦学生艺术素养”;三是在测评方式上,由现场测评转变为以人机对话为主、线上线下兼顾。
 

学生绘画技能测评


艺术监测不仅可以为每一个学生进行艺术素质的数字画像,还为学校、教师在艺术素质教学方面的改进指明了方向。

  • 体育监测


在成都市青羊区,体育学科同样受到重视。负责中学监测的体育教研员刘江告诉记者,在成都市,中考体育成绩为60分,这60分由10分的过程性评价和50分的终结性评价组成。因此学生既要重视平时的学习态度,也要考最后的体能,这会倒逼学生从小培养一种锻炼的习惯。

监测也倒逼教研、教学发生着改变,青羊区教科院小学体育教研员江华,在对青羊区小学段进行体育监测时发现,孩子们的上肢力量普遍偏弱,他以此为出发点,与老师们一起开展了系列教研活动,不仅改进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江老师更是发明了诸多户外上肢力量锻炼器械,并且获得了专利。


评价创新:典型事件+人工智能


青羊区的这些监测都指向一个核心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呢?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副院长叶剑觉得综合素质评价颇有难度,比如评价的客观性不足,区分度不强,公信力不高等……

面对这些困境,青羊区正在探索“典型事件&人工智能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组织项目组专题研究。

何为“典型事件&人工智能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叶剑介绍,“典型事件”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阶段性。一个阶段反映学生成长状况的事件,比如每学期的期末测评成绩,每年的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等。这些信息是所有学生都应具有的。第二,代表性。反映学生自身素养的重要支撑事件,该事件在群体中是突出的事件,或者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事件,这些信息是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差异而形成的。

典型事件的形成需要经历“自主筛选——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平台确认——进入档案”的过程。在整理遴选环节有系统评判(人工智能评判)与录入者人为评判两种方式,借助人工智能去粗取精,由多到少,由繁到简进行筛选,从而形成阶段性“典型事件”。


目前,青羊区教科院已联合第三方开发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从2020年10月开始,青羊区有12所学校的12个班级作为试点单位,开始运用此平台。青羊区预计用三年时间完成这个项目,实现全区覆盖。

学生表演

 
 
如何点亮教师的成长之路?

借助评价的力量,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青羊区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

● 要认证,新教师有三年考核期 


2014年,罗敏通过招考进入青羊区草堂小学,成为了一位语文教师。她的教师生涯刚刚起步,就迎来了一场新的“考核”。因为在青羊区入职的新老师,都要进行区教育局组织的“三年达标”考核认证。

罗敏依然清晰记得自己的考核任务:读书笔记每学年不少于2万字(每月2000字以上),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有完整的听课笔记和评课意见;每学年至少举行1次全校公开课,第一年上好亮相课,第二年上好过关课,第三年达标考核时上好汇报课等。

到了第三年,罗敏在经历了专家入校听课、三年成果汇报、现场考核答辩后,顺利通过考核认证,她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在青羊区教育局人事科科长屈龙博看来,青年教师入职前三年是关键时期,三年考核认证,用一种评价的方式让青年教师起好步、开好头,奠定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五年来青羊区共有400余名新教师接受评价入格。
 

2020年新教师青年教育感知训练营


● 开先河,教师专业发展有标准


2019年的9月,青羊区泡桐树小学传来好消息,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决赛现场,该校数学教师谭威喜获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凭着这一成绩,三十出头的谭威老师当年被青羊区教育局直接认定为“精英教师”。
 

谭威老师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

教学竞赛中获奖


2012年青羊区出台《青羊区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简称《标准》),这是全国第一套区县级教师发展标准,《标准》将教师分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精英教师、专家教师四个成长阶段。

《标准》打破了“教龄、职称、级别”的限制,为教师提供了多样的成长阶梯,以前主要是职称体系,有名额和比例限制,一位教师要达到高级职称,至少需要15~20年的时间。而荣誉体系搭建好后,没有年龄和资历要求,主要是看个人能力,这能激发更多老师的活力。

依据《标准》,青羊区还开发实施了“三维五层”教师研修课程体系,实现全系统教师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全覆盖。

● 打破“铁饭碗”,教师也有退出机制


每到学期末,泡桐树中学地理教师李霞飞就有几分忐忑,因为每个教师都要填写一份《成都市青羊区教师教书育人综合评价手册》。这份手册包含基础评价(80%)和发展评价(20%),在测评维度上,有自评、互评、校评、学生及家长评和教研评。李霞飞特别在意学生对她的评价。每次拿到评价结果,李霞飞都会逐条去看,寻找自己改进的地方。

对于教师的最终评定,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确定为“称职”及其以上等级的,具有评奖、晋职、晋级、晋升工资的资格,而对于“基本称职”的教师在2013年出台的《成都市青羊区教职工退出岗位实施办法(试行)》中有明确规定,必须进行跟岗学习,回炉培训等,考核合格后才能重新上岗,如果连续两年考核都是“基本称职”或者一年考核“不称职”的教师,则会进行转岗、待岗、解聘等退出安排。

●  新设想,为每位教师进行专业画像


对于青羊区教师评估,接下来会怎么去创新?张勇也有所想法:“我希望能对全区教师进行专业画像,通过一套测评工具,对所有老师的专业发展、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专业发展意愿、专业发展期许等进行画像,就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一样,每个老师的画像结果都能够找到。”

在张勇看来,教师的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时,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自己。而对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教师画像可以形成阶段性的成果报告,有利于区域层面更好地对教师进行评估,给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全国首创的星级家长评价


2019年12月的某一天,一位校长打电话到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简称“指导中心”),询问为什么自己学校没评上四星级家委会。

指导中心主任李良兵跟校长耐心解释,虽然颇费唇舌,但终于打消了校长的疑虑。放下电话,李良兵有一丝开心,因为这通电话又一次让他感觉到了家长评价体系的现实价值,它真真切切地让校长、让学校更加重视家校协同的教育作用。

家庭和学校怎样才能彼此协作,青羊区首先想到的是普及家庭教育,星级家长评价系统成为重要推手之一。

星级家长评价工作留影


2016年3月,由青羊区区委常委、区教育局局长等组成的青羊区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成立,在领导小组部署下组建了青羊区家庭教育基地,设置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负责全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3月15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成都市青羊区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其中一项重要工程就是“家庭教育评价工程”。具体实施单位为指导中心。

全国妇联党组书记黄晓薇
调研考察青羊区家庭教育工作

指导中心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区那么多家长,他们会不会接受评价,评价是不是真能在他们心里起作用?指导中心决定系统规划,步步推进。

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形成青羊家长行为规范。第二步是建立“青羊家长核心素养”模型。第三步是设计“青羊家长星级评价”制度,在前两步尝试的基础上,2017年初青羊家长星级评价办法(试行)出台,包括主客观指标,每位家长默认60分基础分,40分作为考核分,根据总分换算成对应的星级(见下表)。
 
 

由于指标的制定提前参考了家长意见,所以家长们接受起来比较顺畅,仅开展的前两年,四星级家长就评出了3300余名,五星级家长700余名。

对于家长评价的意义,年年被评为五星级家长的彭刚感触极深,他觉得最受益的就是和孩子亲子关系的改变。他的女儿是个特殊儿童,所以从小他对女儿的教育和沟通都是单向输出的、权威型的,孩子在他面前是害怕和怯懦的,彭刚体会不到亲近感,从前的他以为这是正常的。而现在他懂得了要和孩子多进行面对面互动的沟通,尊重理解女儿,女儿也慢慢信赖起爸爸,还会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爸爸是五星级爸爸。

在彭刚看来,星级家长评价就像一个成长激励系统,它倒逼着家长不断学习,除了自己充电,指导中心也提供了一系列的家长学习课程,特别是在微信平台上开通的每周直播课程(见下表),大受欢迎。彭刚认为这些培训是真的有用,曾经有一位区家委会的副理事长,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写家庭教育学习日记,到他们家搬离青羊区时,日记本装了整整一行李箱。

2020年9月直播课表


通过星级评价系统,家长和学校对教育理解的共同点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少,合力越来越足,亲子关系、儿童成长环境越来越好。总结提炼3年多的实践,青羊区教育局课题组撰写了《全域家长教育评价,构建青羊家庭教育新生态》研究论文,在2019年10月四川省教育科学院举办的14个学科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不过李良兵主任认为,整个评价系统仍然需要完善,特别是指标和结果应用。

青羊区的家长评价系统为区县如何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生态环境提供了一个价值样本,只有家庭、学校站在同一时空,同频共振地协同,孩子才会真正成为健康成长的完整个体。
 

反馈与应用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

明天要去树德协进中学做班级调研,听一堂试卷讲评课,地理教研员庄永红在睡觉前再次打开手机APP,点开调研班级的学生成绩,确认明天现场前测该和哪几个同学交流,梳理听课时如何关注调研重点(自然地理板块知识),以及如何和教师反馈沟通。

第二天来到学校,很顺利地找到同学,询问他们自然地理板块知识的学习情况,考试失分的原因;听完讲评课,庄永红已经心中有数,立即和老师交流这个板块教授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庄永红老师在学校听课


利用线上大数据和线下现场交流做前测,然后进行精确的教研,已经成为庄永红,以及青羊区所有教研员的常态。庄永红称之为精准教研,这是区别于从前的经验教研。

以前,教研员拿到的监测评价数据只有全区平均分,根本不知道到底哪些知识出了问题、哪些能力需要提升,许多教研员教研都是凭经验。而现在,教研员拿到的数据就丰富多了,除了全区平均分,还有科目知识板块变化、学科分析、达标分析、主客观题得分率、知识板块与能力值对比、每个小题的均分对比等等一份长长的报告。

有了这些数据报告,可以做的不仅仅是到校精准教研,还可以召开相应学科教师的全区反馈会,进行总体的分析指导。

小学部教育教学集体调研活动

 
区教研员的“春天”得益于青羊区对监测结果的反馈与应用的重视。当然,他们也经历了从认识不足到发现问题,到研究解决的一步步过程。

2011年,青羊区在区教科院成立质量监测中心,从此监测工作走上系统轨道,目前每年区域性教育质量的监测次数高达20余次,十余年来积累了庞大的数据库,然而对于这些数据的分析、反馈和应用一开始却重视不够。

为了让监测发挥更大的效能,让数据真正成为突破教育质量保障“最后一公里”的利器,2016年教科院成功申报课题《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实践研究》,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建立一套监测评价反馈引导机制。

《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


通过对典型情景的仔细分析,教科院的课题研究员们认为出现反馈与改进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反馈主体不明、对象不清、内容不准确;二是改进数据分析浅层、应用弱化;三是保障机制零散随意、程序化不足。

基于以上原因,课题组研究制定了“三大原则”:分层分类原则,整体上分为县域、学校和学生发展三个层面。利益相关原则,相关教育主体有权知晓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评价信息。权责统一原则,教育主体获得信息之后,有权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论评判、后续发展规划(建议)等活动,同时,也有义务将原始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并将自己作出的统计、评判、建议等信息分类(分权限)反馈给不同的教育主体。

在三大原则指导下,教科院进一步研究出了具体的反馈策略和应用策略。

反馈策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根据各教育主体的不同需求,分层确定反馈目标;二是构建多主体、多线条、闭合式的反馈渠道;三是创建丰富多样的反馈形式,包括集中与个别反馈、公开与非公开反馈、封闭与开放式反馈、正式与非正式反馈五组,让反馈走向灵活、适宜;四是反馈内容要在满足知情权的基础上,确保完整、全面,不同主体有不同的知情权,并且不能随意散播与他人无关的数据,而按照信息完整原则,反馈内容应该包括原始信息、统计信息、价值判断信息和对策建议信息四类。


而在应用策略上,针对不同的教育主体有不同的应用取向,根据不同的反馈取向,形成了“靶向性”教学管理、“问题解决式”教研、“个性化”教与学这三大应用策略。


反馈和应用策略的框架搭建起来了,但实施又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青羊区教科院副院长叶剑举例说,比如各教育主体权责的边界在哪里,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的,青羊区也是经过几年的调整迭代,才慢慢趋于稳定;再比如各教育主体的使用意识很难立即转变,青羊区通过软硬结合的措施来加强,硬的是在办学绩效评估指标里要求各校撰写有品质的教育质量分析报告,软的是进行全区范围的典型案例征集,对优秀案例进行颁奖并在全区推广。

2019年,教科院的本项研究课题,获得成都市阶段成果一等奖;2020年,获四川省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成果一等奖。2020年6月,根据研究成果,青羊区教育局出台《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结果信息反馈应用指导意见(试行稿)》,评价反馈与应用工作有了制度的支持;而2021年,课题即将结题,青羊区教科院准备申请省、市政府成果奖,向教育科研界的”奥林匹克”冲击。
 

评价改革一直在路上


回首13年的教育评价改革,张勇觉得既艰难又充满成就,它为青羊区的教育带来了太多的改变,特别是其中两点。

第一,积极的价值导向。教育评价是保证区域教育正确发展的手段,青羊区致力于构建和谐可持续的人文教育,评价中就会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薄弱环节,关注学生发展中的短板……比如把近视纳入学校评估指标中,这带来的变化就是学校愿意挤出学校公用经费来改造教室的光环境,这笔费用其实不小,一间教室就要1万多元。

第二,构建起学校之间良性竞合的生态。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规模的学校,它的进步都能在评价体系中被看到、被肯定,比如既有初中又有高中的学校,在管理难度的分值上就会比单纯的初高中多,比如招收农民工子女、特殊儿童多的学校就会加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每个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对于未来青羊区如何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张勇也已经开始了思考计划。比如,整体再梳理一下青羊区的评价体系,在“四个评价”(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方面花更多功夫,让每一个教育评价对象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努力得到承认。

另外,抓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进行推进。继续深入探索作业效能评价;思考五育并举评价体系,怎么融入到青羊区效能评估体系中;优化学业质量评价,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最终建立一套促进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一个和谐的青羊教育生态。

他还有一个设想,就是建立一支业务优秀的专业团队,去全国考察,学习交流,促进青羊教育评价改革走向新的境界。更希望能在全国建立起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的联盟,资源互补,一起研究,共同成长。

本文为《区域教育治理》杂志2021年1期(主题“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封面报道缩减版,原文2.6万字;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本期杂志。


作者 | 王小波、张清
责编 | 三石
排版 | Maggie

2594889720@qq.com

 蒲公英教育智库春季报告:校长,我们邀您更完整地认识与管理自己 

• 李希贵: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要抓住价值引领下的六大关键要素

 教育的灵魂藏在推倒的“墙”后,那里有一份来自心底的放心和温暖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