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永未完成的思考与创造,才是学校不变的价值锚点丨头条

陈文艳 新校长传媒 2022-03-28
 

 


“未来”是现代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高频词。


现实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尺度描摹未来;而每个人对未来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有人将可见的时间定义为未来,有人将亿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定义为未来,还有人认为每一个当下就是过去的未来。


因而,仅从时间角度来看,未来是模糊的、相对的、具有无限可能和永未完成性。然而,有一点可以确信,那就是它必定发生,而且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思考与创造而发生。


面对未来,作为一名校长,我期待在办学实践中有自己理解的坚持,也能在坚持中不断回望历史:为什么思考与创造,才是人类生存的原因和价值?


人——直立的思想者



据说,大自然花费了近600万年的时间才孕育出人类的祖先猿猴,我们的祖先又用了大约100万年的时间站直了身体,是的,我们站了起来,从一个到一群,从看似偶然的一步到今天,我们再也没有回到四肢着地的爬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了思考,并我们的思考触及到了灵魂,实现了思想的站立。


那么,在已经过去的足够漫长的岁月里,人类都在想些什么呢?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脉络——传递着那些智慧的先知,如何让人类首先凭借思考的力量,赢得了生存的挑战。


——人类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唯一能够利用过去的知识和创新,有目的地展开创造的动物,这种能力让我们与普通物种逐渐拉开了距离。



那些极其抽象繁复的思维,那些对看似玄奥枯燥的规律的探究,那些对难以触及又难以描述的精神世界的探幽,这一切都让人类的存在显得丰富、深邃而独特,充满了人的意味。


在仔细端详这些由思考而推进的发展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思考也许是看似无用的,但却不是无由的;而正是那些一开始看似无用的思考,恰恰贴近了本源,它们是人类对自我与世界的天生好奇与本能直觉。



于是我们看清了自己——“人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被赋予了理解自身以及世界的能力与渴望”。谋求更加美好和长久的存在,才是激励远古祖先成为“直立的思想者”的根本动因!



如同科学家早已定义的那样:“‘直觉’和‘创造’是人类的两个核心特征。”无边界的直觉促发了无边际的创造,无边际的创造催生了无边界的直觉,而链接这两者的,我想就是人类爱问“为什么”的倾向,也就是思考。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从太初的传说到玄妙的神话再到烧脑的科幻,我们一直在给自己的不解和想象寻找“合理的出口”,并以一种非常复杂和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的他人,进而被出色地付诸实践,产生无穷的创造,弥补以及超越人类身体的局限。


人,存在于这颗孤独而美丽的星球上,越是漫长,便越加清晰地看到历史镜像中的自己:人的本质在于思考与创造,人,是直立的思想者。


挑战的禀赋与禀赋的挑战



回到今天这个时代,思考与创造已经让人类来到了“生命2.0”。在经历过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之后,我们的思考与创造给自己带来能力的延伸:


古老传说里的千里眼、顺风耳都成为现实;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地球村成为现实;人类踏上月球,又将触角伸向了更远的外太空,而据说移民火星的船票也已经开始出售......


虽然这颗星球上依旧有分歧、冲突、灾难、贫穷和疾病,但从大历史的角度,我们的存在一切顺利,更加笃定,在越来越强大的守护中绵延不断——因为,我们拥有挑战的禀赋。



2014年,一群有能力和智慧关心人类未来的人成立了“未来生命研究所”,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抵达更加美好的未来!迈克斯·泰格马克的《生命3.0》仿佛是未来生命研究所的一份研究计划。


这本书用最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最大尺度的想象力,描绘了人工智能最大范围内的所有命题,并用更宏大的视野将生命划分为三个阶段。



生命1.0出现在大约40亿年前;生命2.0出现在大约10万年之前,人类就是生命2.0的代表;生命3.0现在尚不存在——他们不仅能在智能上快速迭代,在身体上也能随时重新设计更换。




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已经开始挑战自身。这是人类“挑战的禀赋”带来的对自身“禀赋的挑战”。


顺着这本书的思考我们看到,人类正处于生命2.0去往3.0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应对环境变化越来越高的“升级人体软件”的要求;也有人工智能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级别的“创造”,所带来的美好可能性和巨大风险性;我们这个时代充满变数,比如横空出世又迅速席卷全球的新冠,它将会如何影响人类,目前依然难以穷尽。




因而,虽然我们有太多面向过去的思想家,但是未来世界的逻辑已经跟过去很不一样,所以,没有先验的经验,告诉我们去往未来的路径在哪里。


我今天并不是想探讨或者计较未来最有可能发生什么。我只想说,现在,我们比人类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更深的思考,更了不起的创造以及更大的勇气,以此发挥作为人的禀赋,应对当下,拥有未来。



寻找可能的方向与路径——教育的方舟


那么,这一切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应对技术和社会变革时,总是以改善教育作为回应,而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地方,始终处于推动生命创造和接近完成的状态。


在当下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教育应当有勇气,去成为将人类摆渡到未来的方舟之一。



作为教育人,我们可能无数次讨论过关于学校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如果从人的本质是“思考与创造”来理解,我们应当更加明确学校存在的原因和价值,正是保护和激发每一个来到校园里的孩子的好奇心,并帮助他们学会思考与创造。


在思考与创造中不断逼近未来,却又永未完成,这应该是今天所有学校应然的样态。


朝向这样的目标,教育如何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自己,我们需要寻求可能的路径与选择,不断抵达教育的深处。



  • 一是找到思考与创造的思想及行动边界


我们坚信,思考无边界,创造有伦理。


我们相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伴随着自毁与自新的两种不同力量,而这两种力量都与人类的思考与创造有关。


作为学校来说,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它们都潜藏在每一个生命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把每一个生命当作理解的逻辑基点,通过学校课程、仪式活动等编织起他们成长的时光轴,在完整与生动的世界中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理解自我。


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选择不仅仅是行动意义上的取舍,更是价值精神层面的涅槃。创造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是以全体的公平、正义为取向,还是以满足狭隘的个体私心为取向,前者的创造有利于全体的发展和进步,后者的创造对此毫无贡献可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创造成为阻碍发展的力量。


第三要把整个世界领到学生面前。只有在整个世界面前,学生才能够感受到人类思考与创造的力量,才能够感受到历史长河中人类每一次重大选择的价值和意义,所谓思想和行动的边界才可以被真切地触摸到。


把整个世界领到学生面前,学校需要做的便是打开,尝试将学校的思想打开、机制打开、课程打开、空间打开、关系打开以及生命打开。因为,教育就是使前一代吃惊的东西在下一代人那里成为常识,以此不断推动人类的发展。



  • 二是找到思考与创造变与不变的要素


首先,在不变的层面上,思考与创造应该坚持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我们自身的高度和谐。我们应该充分相信,“每个个人从他诞生时起就开始接受文化遗产”。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与人类社会发展和谐一致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创造。


其次,在变化的层面上,思考与创造应该坚持在系统中建构,在建构中完善。多变的现实经不起无序的思考,换言之,学校要以“系统响应”的方式反思,重新理解生命,与自身对话;以“系统调试”的方式梳理,重新建立关系,与时代对话;以“系统重启”的方式构建,重新回到原点,与教育对话,通过系统思维,努力为儿童构建一个安全的边界,让他们尽情地思考,恣意地创造。


再次,在变与不变的层面上,思考与创造应该坚持找到恒定与个性要素。也就是找到思考与创造过程中不变与变化的要素,不变的内在是思想与行动伦理,外在是生命的和谐状态。


变化的内在是自组织、多中心和不确定性,外在是系统与结构的生长与演变,以此将思考与创造放置于更深度的发现、更久远的时间、更开阔的远方和更宁静的注视中。



  • 三是找到思考与创造的路径及未来可能


站在全球视野看今天的教育,我们不能盲目而又自信的认为,这是一个思考与创造盛开的时代,当然我们也不能陷入悲观之中。


我们应该在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中,既要看到创造的积极力量,又要警惕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好能够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我想,这就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首先,思考与创造要坚持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这是因为人类社会自身的系统远远比物质世界复杂得多,因此,学校要不断创造比书本更加广阔的学习生活世界,让学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联系的以及整合的思路和视角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其次,思考与创造要坚持从“复杂”走向“简单”。正如“认识你自己”一样,思考与创造是有自身阶段特点的,我们不能超越学生心理年龄特点“过载”创造活动,从而让学生陷入不必要的“恐慌”境地。相反,我们需要强调从复杂走向简单的路径,让简单承载复杂。


第三,思考与创造要坚持从“单一”走向“综合”。思考与创造可以基于学科但一定要超越学科,可以基于学生个体但一定要超越个体,可以基于某个问题但一定要超越问题,等等。在此过程中,教育必须以创造孕育创造。



永未完成的学校,不断抵达创造的深处


最后,我想说,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创造和生成的未完成状态,并且蕴含着人类生存的丰富性、发展性和超越性。


一程一程的抵达,都是另一段路途的开启。



不过,对于生命来说,这是一个漫长艰巨而又永不停歇的过程;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说,同样处于永未完成的状态,充满未来感,却远远不是终点。但正是这种未来感在时刻昭示着我们:人类所有的思考与创造不断接近未来,而又永未完成,这是生命永恒的精神面向,也是一所学校永恒的价值锚点。



因此,请让我们保持天真,保持好奇,保持直觉,保持谦逊,保持勇气,保持思考与创造的热情!



作者 | 陈文艳(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校校长)

来源 | 本文内容根据作者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发表演讲整理

责编 | 沧月


2594889720@qq.com

• 一线教师手把手:如何将教室空间打造成最棒的教育资源?

• 一所学校的闲置屋顶,如何长成教育部劳动教育创新的典型范例 

• 刘静波:教学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