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级管理好比“动车组”,我用“雁阵”激活每一节车厢的自我驱动 | 头条

王倩茹 新校长传媒 2022-03-28



几年前初做年级长的时候,老师们日常见到我都是这样的:“倩茹,我们班要做班级文化了,可是没有卡纸怎么办?”“倩茹,咱们还要不要开家长会?怎么开?如何开呢?”


小到一张纸,大到年级的决策方案,所有的事情老师们都会找到我,我非常的累,而且还给我起了一个很形象的称呼——居委会大妈。年级组就像一列动力不足的火车,我怎么拉都拉不动,但是几年后,现在的我每天都很惬意。短短几年的时间,我们年级是如何从一列拉不动的“火车”,转变成动力十足的“动车组”?



“包产到户”——把事情交给老师


把手中的事情交给老师,实施“包产到户”。年级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基于学生和老师的发展两个板块,来讨论老师可以做些什么,并且梳理出可做的事情,以及谁做?


理想状态是老师们主动认领,虽然我主动出击,但是几率很渺茫,也不能随随便便拉个人就去做。所以我先了解年级老师们的兴奋点,然后去分析每一位老师的特点。再将每个人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喜欢做什么,都梳理在纸上,再对应这些老师去私聊。



在聊的过程当中,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再根据个人的优点去鼓励他们尝试认领年级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多数老师听取了我的建议,认领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有一部分老师没有听取,坚持选择了自己的想法。


比如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王凯峰,我们都认为他可以做好年级的阅读工作,但是他却恰恰认领了比较有挑战性的年级“半月谈”。什么是“半月谈”?学校每个月老师们都会写两篇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创故事,我们称之为“半月谈”。


王老师既然认领了这个工作,我们就尊重他的选择。但其实王老师并不是很清楚“半月谈”工作应该如何开展,于是他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忙解决。知晓他的来意之后,我说,你可以带着你的问题和想法去找科研处,科研处所提供的信息更直接、更全面。果然,王老师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当老师们一开始工作就下意识来找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适时的说不,鼓励老师们自己去想办法与各个部门构建链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年级工作的开展。


“半月谈”的工作核心内容就是提高年级老师的写作质量,所以王老师是这样做的:每个月老师们提交了文章,为了促进交流与分享,他就让年级组的老师去点评不同的文章,点评完他再收上来一篇一篇地看,针对问题再找老师们去沟通,这个过程做得非常扎实,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甚至还起了反作用。


老师们开始越来越烦他,为啥他老是催,催写催评催收,这些我都看在眼里。我也很焦虑很担心,但是并没有干预他。因为我们允许老师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工作的,哪怕走弯路。


直到王老师很苦恼的对我说:“我付出这么多,这么累,别的年级的‘半月谈’一篇篇的发表,我们年级一篇都没有,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办了。”听了他的诉说,我意识到他真的是没招了。


既然是大家的问题,不如就组织所有人一起来讨论。经过和王老师商讨,我们最终用AB对照的方式,让我们年级的老师来看一看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并且共同探讨提升好文章质量的方法。


此后,老师们的文章质量果然有了明显的提升。我们年级的文章一篇篇的开始发表,王老师也从年级最不受欢迎的人开始慢慢小有成就。这时我该做的就是不断地鼓励、表扬、肯定他为年轻组织做的贡献,让王老师从内心真正的觉得我们中层很重要。



“计划留白”——明晰标准与目标


曾经也有其他老师认领的项目组,做着做着就停滞或者消失了。因为是第一年开展工作,所以除了日常工作以外,其他项目都允许落后,但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年级工作的开展,必须找到停滞和消失背后的根本原因。


通过了解发现,老师们根本不清楚到底要怎么开展工作,也不明晰做这件事的标准和目标是什么。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就开始了“计划留白”。

 


学期初,依然是和老师们一起坐下来梳理年级可以开展的工作项目,老师们来认领,但整个年级的项目计划要做到全部留白,必须为老师们提供一个这样的工具——计划五要素。


让老师们围绕这五要素去讨论自己的项目组到底要做什么,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是什么?通过什么路径来达成,怎么评价?以及最后的时间节点等等。


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难的是“标准”的制定,既然有这方面的要求,标准必须指向可操作的行为,这样计划才能落地。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个核心的环节,标准要紧扣目标来制定,评价要依据标准来评价。


最后在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还要回过头再反思目标设置的是否合适,让这三者形成核心闭环。只有这样,才能让工作的目标和标准获得不断地提升。


老师们开始在项目组花大量的时间互相讨论。结束以后,还要在年级组里面展开讨论,这样充分的讨论其实就是在增强老师们的执行力,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让年级的每一位老师都清晰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老师们开始把年级的事情慢慢变成自己的事情,也开始走向前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遇到问题,特别是需要决策的时候,通自己想办法解决,也不再来找中层。



“走动管理”——随机挑战共成长


彼时,作为年级长的我这个时候就开始逐渐退位,干起了跑腿打杂的事情。有时,老师们聊天甚至聊一些项目组的工作我竟然都不知道。年级的公共管理似乎失控了,但我很开心,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我决定走到老师们的工作中去,和他们共同成长。于是,“走动管理”应运而生。

 


在走动中,我发现了一张这样的听课表,它不是一张普通的听课表,它是带有标准和观课点的听课表,通过了解这张听课表的故事,我才知道它来之不易。


年级课堂项目组为了研究,就组织老师们进行听评课活动。听评课最初普遍使用听课本,老师想到什么就记录什么,但是在评课的时候,发现老师们的状态是散的,不聚焦。


课堂项目组决定开会研讨,每一节课只针对一个点来进行评课议课,所以就有了第二代基于点的观课听课表。这张表使用以后,老师们的关注点确实从散慢慢聚焦了。


但是,评课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老师的评课不具体。针对这个问题,项目组又开始大量的尝试研究,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了新一代基于观课点和标准的听课表。


当我发现了这张表,觉得他们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我就有义务把它推广出去,于是经过年级和课堂项目组的商讨,最终决定借助教校科研处的力量,承办一场全校性的观摩课大会,让全校所有的老师来我们年级拿着这张听课表来听课。


一张小小的听课表,构建起了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横向连接。大会之后,其他年级的老师都觉得这张听课表非常有价值,纷纷带回到了自己的年级,在班级里面作为模板开始使用。


很快听课表就被推广开来,甚至影响到了全校的课堂研究。我们年级的课堂项目组老师们也觉得这项研究被全校老师认可,是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当然,听课表的故事是我在走动管理过程当中一件值得称赞的事,同时我也会发现很多有风险的事情。有一天和郭老师在聊天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他要把他们班的家委会换掉。


一听到他们班的家委会,我就想到去年在交学费的时候,他们班的家委会给班级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我就问他,你想怎么换?他说,我已经物色好人选了,并且马上召开新一届家委会的会议,随后就在班级群里面公布。


我意识到这里面隐藏了一个巨大的风险,事情会变得更加严峻。但是我也不能直接告诉老师你这样做不合适。所以我建议,换家委会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一到六年级还是要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但是这事也不能急,看看咱年级还有没有其他老师有这样的需求,大家一起来研究。


郭老师一听有人要和他共同研究这事儿,立刻就去年级里面开始调查,还真有几位老师也有同样的需求,最后联合成立了家校家委会临时研究项目组,围绕着什么样的家长适合加入家委会,各班适合设置哪些家委会的职务和对应的职责,包括家委会换届的流程等等进行讨论。


最后共同梳理出了家委会带有各项标准的职位及职责,以及家委会换届的流程。通过共同研究的方式,成功地规避了在家委会换届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各班的家委会工作平稳过渡。



“评价导航”——认清方向的标准


在走动管理的过程当中,发现榜样要及时的点赞推广,让老师们获得同伴的认可;同样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让老师们感受到团队的安全感。我又不禁思考,如何让老师们达到有“我”无“我”均可的状态以及清晰的方向呢?


评价导航,这是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了会成为老师们的动力,用的不好也会伤害老师们的切身利益。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回想我们曾经做过的工作:做课程是为了学生丰富体验,做课堂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做生活的一系列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健康……他们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学生。


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服务学生,因为要服务学生,所以所有项目的评价也要指向学生,因此就要构建基于学生的标准。就以前面所提及的听课表来为例,听课表是对课堂的评价,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每个年级每个班都有不同的想法。


以三年级班为例,班级课堂就要做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初级阶段需要角色分工,所以对小组内的每一个组员都设置了标准。比如说小组长,他要在这节课里面做到:


老师提出问题后,能重复老师的问题,确保组员都清晰老师的问题后再开始讨论,他还要组织组员有序的发言,并且能够在组员发言后全面的概括归纳出小组交流讨论的答案,最后他还要带领组员进行展示前的彩排,这样一份标准,不仅具体,而且全面指向了学生的学和做。


老师在进入班级小组听课的时候,就基于这份标准,去观察学生的行为是否达标,从而评价课堂。

 


为了让评价更好地发挥导航作用,还需让评价标准前置,学期初我们就将各个项目的评价制定成分级标准。老师们就对照着标准不断调整自己的路径。学期末的时候,再对每一项工作都进行评优评先,而且学校给每个年级下拨了资金,年级要评价什么项目金额如何分配,都是自主。


因此到期末的时候,老师们就根据自己工作的等级,自主申报奖项。包括那些一开始没有纳入到年级计划项目中来,而是中途自发组织形成的项目组,将这项工作的标准填入补充项目当中,同样能申报奖项。每一位老师的工作都得到了肯定,评价导航让每一位老师的工作都真实的发生在了学生身上,也让老师们清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构建链接”——实现自我价值


当年级的自发组织开始不断地涌现,家校合作项目组也顺势而为。CiCi老师有一对龙凤胎,她为了养育好自己的孩子,阅读了大量的育儿书籍,积累了很多经验,她想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年级的其他老师,在分享的过程当中,有老师对这个研究也很感兴趣,想跟她一起做研究,于是她们就自发成立了这样一支草根项目组。


像这样自发型的团队,年级组要做的是构建链接,搭建平台,让这些老师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一,构建家校的链接。利用年级每个月的家长开放日,让研究团队的老师们开展家长课堂讲座,与此同时,若发现了在家庭教育当中有其他更好方法的家长,项目组也会将这些家长吸纳到组织当中,最终成立了“家校讲师团”。


随着“讲师团”在年级的家长课堂讲座中越来越精彩,团队从一个年级覆盖了整个学校,老师们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加。那么,如何让老师逐渐从校内走向校外呢?于是我们又开始了第二项工作,构建与社区的链接,让“家校讲师团”走进社区,服务更多的家长。


团队要想走得更快、更远,必须更专业。为老师们构建专业书籍的链接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每一年都会下拨专门的经费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老师也可以自主申报需要的书籍。


通过读书实践服务,“讲师团”变得更加专业,不仅服务学生家长,而且服务社会,老师们成为了我们家长口中的家庭教育专家,最终我们老师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这就是我们年级组的故事,从“包产到户”到“构建链接”,我们都是在充分尊重老师的前提下,在工作当中获得他人的认可。通过搭建不同的平台,让老师们实现自我认同,最终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领头鸿雁,用“雁阵”的精神来推动动车组式的年级管理,最终实现了年级组的自我驱动。



作者 | 王倩茹,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

来源 | 本文据作者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中层领导力峰会上的演讲整理

责编 | 沧月

排版 | Maggie


2594889720@qq.com

• 卓越中层的核心素养:3种关键能力和3个思维品质 

• 学校中层的领导力问题,本质是如何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问题

• 刘艳萍:要做好学校中层,首先得学会“领导” 你的领导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