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工作18年,我有11年半是在做学校管理,其中6年中层经验。到明德实验学校工作后,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只有课程处和校务办两个中层部门,我有幸在两个部门都历练过,且作为主要负责人几乎分管过所有工作,包括党务和工会。一路走来,我深切体会到做中层实属不易,如果再想做一位卓越的中层,更是难上加难,必须要主动作为。成就卓越中层,必须具备自我领导力,到底该怎么做?我借鉴“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梳理了卓越中层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且不限于六个方面:● 关键能力:做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
中层作为行政中枢,要帮助学校实现发展愿景,将工作落实,把事情做好。作为中层,我们有没有扪心自问:我会做事吗?做了中层后,有段时间我有深刻的感受:这件事没有实现效果,那个项目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为此我困惑了很久:明明是一项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课程或活动,为什么花了时间和精力,没能实现预期的效果?是顶层设计出了问题,还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纰漏?后来我才意识到,要高效地完成一项工作,需要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巧,懂得一定的规律,遵循流程和规范。但长期以来,我并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做事模型。其实,做事的模型很简单,就是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个闭环至少包括“计划—准备—实施—反思/总结—向上汇报/向下反馈—调整/优化”等六个方面。其中,计划、准备、实施前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如有纰漏,都会导致工作达不到预期。但这三个环节往往不会有遗失,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后三个环节。由于没有反思/总结、向上汇报/向下反馈、调整/优化,导致计划、准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始终无法改进。后来有朋友告诉我,形成工作闭环这种工作思维,和企业里的“高效PDCA”工作模式如出一辙。“PDCA”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验证)—ACTION(调整)”,这种工作模式反复调整,不断优化,最终会形成如“飞轮”般向前加速发展的态势,被称之为“飞轮效应”。多年以来,我尽量按照这样的思维来完成工作,收获巨大。
除了要有做事的能力,中层还要有设计能力。学校将一个部门交给你,你就有责任和义务按照学校发展愿景主动思考,创新性地设计部门的工作。负责德育的要有活动,设计能力;负责课程教学的要有课程规划能力;负责教研的要有教研设计能力……这种设计能力有三个阶段: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精彩。卓越的中层应当把撰写当成工作习惯,凡事有方案,凡事有计划,有利于理清思路,积累经验,总结方法,产生效果,留下工作痕迹。一篇质量上乘的方案和规划,一定是把方方面面都写清楚,能让每个阅读者读后可以理解,拿来就能用,不需要再解释、说明、补充。要写出质量上乘的方案和规划,除了写,还要学会用结构化的思维去设计。设计不应仅限于教育教学,我在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是尽量的按照结构化思维进行设计。做中层的日子里,我做的最多的就是设计。各种各样的规划、各种课程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我逐步培养了结构化思维和设计能力。卓越的中层还要有创新能力。工作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一些工作前年是这样做的,去年是这样做的,今年还是这样做的。也就是说当一个方案确定后,大家容易陷入固定思维,不愿意改变。
我的做法是,任何一项工作尽量做到大的方向不变,但小的细节一定要变。第一,基于问题的解决。学校制订的任何工作规划、课程方案、活动计划等,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即使再完美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变。第二,基于习惯的变化。长年累月不变的内容,不变的形式,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会产生厌倦。一旦缺乏变化,再好的活动和课程都将丧失吸引力,效果大打折扣。这时候,改变一些小细节,很可能带来大转变。不是推倒重来,不是全面否定,而是调整优化。有一段时间的教学赛课,形式一成不变,就是各位老师自选内容参加赛课,然后学科教研,学校组织评比。这样的设计,其实没有什么设计感,也很难达成规定的效应,难以促进老师真正的成功。内容要有主题。每个学科每年围绕着一个教学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比如,语文今年可选古诗文教学,明年可选单元主题教学,后年可选整本书阅读教学……再往后可选某类型的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总之,每年每个学科要有不同的主题。形式要有不同。老师不一定非得上一堂完整的课,可以是片段或微课程;不一定非得是同一主题下不同内容,也可以同课异构。疫情期间,上不了线下课程就换成线上,也是这个道理。虽然仍然是教学赛课,学科、老师、每个学年聚焦的内容、形式、要求相同,但不同学年间比较又年年不同。而且可以按照规划进行合理排列组合,一下就活了。
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问题意识难有创新,创新往往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现在的学校,阻碍工作进一步发展,阻碍人成长的关键,不是问题发现太多,而是发现太少,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发现不了问题。有时候人们看不出问题,不是态度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了解详细流程、评价标准、具体要求等。所以,掌握标准是前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我们发现实际做法与预先方案有出入,不要急着否定,而应分析比对两种方案的优劣,选取其中值得借鉴的做法,完善调整到下一次的方案中。分析比对,是发现问题的核心。现实做法与预先方案如果有差异,关键还是要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若是老师的理解有偏差,那么下一次培训或做准备工作时,要把之前没有发现,可能还会产生问题的内容补充进去,查漏补缺。学校每年都会在入队仪式前,都会举行一场入队知识趣味闯关,作为入队教育内容之一。第一次做活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少问题,在当周行政会上,我问负责的中层:“这次活动有什么问题吗?还有没有优化的空间?”中层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我把我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做了一张思维导图。图上我按照发现的问题、评价的标准、支持考核的原则、知识的要领等,一一做了展示。
我既指出问题所在,也给出解决方法。同时,我特别强调,学校做任何一项活动,都是课程,都是有教育意义的。不能以“做完了”为目标,而应以“做得怎么样”为标准。我还指出,只要是在孩子们面前,我们的工作就必须是规范的、严谨的、认真的。如果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在每一场的学习里只是走走过场,无形中就会传递给孩子们错误的认知。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说中层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善于分析并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工作中养成了经常问自己“还有没有什么问题”的工作习惯,个人素养才能提升,思维视野才能拓展,创新意识才能萌发,综合能力才能提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做班主任的时候,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一件事;做中层的时候,我喜欢和老师们一起完成一件事;做校级干部的时候,我喜欢和中层们一起完成一件事。当他们遇到困难,我会为他们想办法、出主意,甚至亲自示范。其一,中层行政只是出台一些规章或要求,而后依照规章或要求进行检查评估,却从来不指导他们,不能帮助大家解决执行制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二,布置工作就是下命令,可整个过程不管不问,只等着时间一到,收东西。然后发现,截止日期前,迟迟收不齐,或交上来的东西不合规范。2020年有个热频词,叫“躬身入局”。其实,还有一个词可以与其搭配,叫“挺膺负责”。“躬身入局,挺膺负责”,说的是“行动力”。真正的“行动力”就是深入具体工作场景,和同事、学生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克服困难、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承担责任。中层能发挥的最大效应,就是展示其个人魅力和影响力。我们每学期一、二年级学科闯关综合素养评价课程,这个课程需要盖闯关印章。学校为香蜜和碧海两个校区的每一个闯关主题设计了同一种画面但不同颜色的闯关印章,一共四个主题,两校区合计八十枚印章。每个主题二十枚印章,有七种不同的颜色,其中六种颜色每种各三枚,剩余一种只有两枚。
印章制作好了,可怎么把印章按不同主题,按不同颜色平均分配给两个校区呢?
有一天我问负责的中层:“印章分好了没有?怎么分的?”
中层说还没做,他准备中午吃完饭让一二年级的老师过来做。
吃完饭,我来到课程处,老师们也基本上到齐了。行政把印章交给老师们,叮嘱了几句,老师们就要开始行动了。这时,我打住了他们,问:“你们知道怎么分吗?”
“把这些印章分成数量相等的两部分就行了。”有位老师答道。
我说:“不,没有这么简单。首先,两人一组,一人在白纸上印章,确认印章的颜色;一人负责在标签纸上书写主题与颜色,贴到印章上。其次,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分区且按照不同颜色摆放。最后,把每个主题不同颜色的印章均匀地、合理地分给两个校区。”
我和中层一起加入了贴印章的活动,很快就完成了。不过,面对铺满桌面、按照主题且分了区域的八十个印章,问题又来了,怎么尽可能均匀地把不同颜色分到不同的校区呢?
看老师们没有反应,我一边比划一边说:“每个主题七种颜色,每个校区每种颜色先各分一个;还剩下六种颜色按冷色与暖色搭配,分到不同校区。”很快,两个校区的印章就分好了。
事情没有结束。当天晚上我的手机微信响了,中午一起合作分印章的老师,主动加我为微信好友了。那一刹那,我心底涌起一股暖意,仿佛看到了协同的力量。
可见,中层领导不仅要具有自我领导力,还应具备对他人的领导力。对他人的领导力,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而是由内到外的影响力。有了行动力,才会有影响力,影响力是领导力的核心。
卓越中层还要具有成果意识,要为学生、学校,也为自己创造成果。成果是什么?通俗地讲,成果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出的产物。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很多的成果,特别是那些有价值、有意义、有内涵、有影响力的成果,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通过前期的设计,过程的产生,到后期的包装或者是设计才形成的。成果通常有两种,一是自己的成果,即反思、总结、写经验。想要成为卓越的中层,一定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要把工作的经历变成经验。经历与经验只是一字之差,但意义不同。经历是过程,经验是能力;经历是前提,经验是结果;经历可能是被动接受的,但经验一定是自己的主动作为。所谓的经验不仅仅是你经历了什么,更在于你在经历中沉淀了什么,这种沉淀是对经历过的人事物的思考,运用重构的方法将这些思考形成自己对世界的客观认知。这一认知至少由三个变量组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简而言之,首先你要在经历中认真思考,主动作为,积极沉淀,如此就可能形成经验。我们必须要用经历来积累经验,若是只有经历,则对个人成长意义不大,也错失了经历带给我们的机遇。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2018年年底我开设了个人公众号,目的是为了将以往做过的事情,留下的思考形成系列文章。如今,我已经写了200多篇文章,累计50多万字,我的第一本关于课程的专著也出版了。除了个人的成果,我们也要为学校、学生留下成果。每学期,我们都会为孩子和老师出版个人作品集。比如,把学生平时的美术作品做成册子,把他们的作品做成文创,不仅如此,作品还可以广泛运用于邀请函、生日卡、书签、学本封面、作业本封面、海报等方面。卓越中层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远远不止以上这6种,还有其他很多能力和意识,比如沟通能力、责任意识、学习意识、课程意识、文化意识、提前意识、档案意识等,但是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培养的。在走向卓越的路上,衷心祝福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卓越的自己。来源 | 内容据作者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中层领导力峰会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