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师队伍如何成就?离不开专业能力和生命向度的双轨跃升 | 一周精读
好学校离不开好课程,好课程离不开好教师。
当前,很多学校正在做下一个五年规划,规划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也是其中正在开展的重要工作。
教师看似是个普通的职业,但要做好其实非常不容易——它不仅需要职业上的专业性,还需要人生领悟的丰富性。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能力和生命向度的双轨跃升。
从这个角度上看,学校和教师应该如何做?本文汇集了一些深思熟虑的思考。
1. 导入技能
教学导入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铺垫后继学习、沟通师生心理。好的教学导入要合情入理、因课制宜、简洁明快。
2. 讲解技能
讲解要有启发性、要生动易懂、要针对学生、要精讲。精讲就要做到简明扼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内容精选,语言精练。要注意反馈与调控,在讲解时适当运用手势、体态、眼神、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
3. 表达技巧
一个好教师,应该是一个运用教学语言的大师,这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运用语言要有科学性,概念要准确,逻辑性强;让学生在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深刻印象,浅显易懂为好;说得生动,富有感染力,不能故弄玄虚。
4. 提问技能
教学提问要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难易适度、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不能频率失当,过高则学生大脑高度紧张,容易造成认知疲劳和心理厌倦;过低则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易形成思维惰性。
问后要总结,如果对学生答问采取放任的态度,答问不正确的不予订正,不完整的不予补充。另外课堂教学提问忌过分控制学生、忌随意提问、忌重复提问。
5. 指导技能
教师指导不是代替学生去寻找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教师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逻辑结构,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6. 倾听技能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或发表意见时常常词不达意、词义含糊、表达不清,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能从词不达意中听出真意,从含糊的话语中听出主旨,必要时,或给予补充,或给予概括,或给予引伸,或给予升华。
7. 对话技能
好的教学对话可以实现师生知识共享、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等。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往、对学生真诚以待,师生要相互尊重、交流合作。
8. 板书技能
讲解所传递的信息转瞬即逝,仅凭听觉记忆是不够的。有了板书,学生不仅听而且看,一目了然,能形成整体印象,条理化的、揭示内在关系的板书有助于学生理解,进而促进记忆。
板书内容要简洁概括,形式要美观大方,结构要系统条理,布局要协调合理;板书忌烦琐冗长、忌无个性、忌讲写脱节、忌乱写乱画、忌只讲不写、忌随写随擦。
9. 结课技能
下课前的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经过发散期之后进入反弹期,课堂及时回忆要比6小时以后回忆的效率高出4倍。
教学结课可以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理清纷乱的思绪,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拓宽知识面、增强各种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活动的空间。
结课是课堂教学一个段落的结束,要对后面的课有个交待或对后续的学习有个指导,上下勾连、前延后续、承上启下。
10. 信息技术运用技能
课件制作要精心准备,但是要注意避免重课件制作,轻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动态过程。课件播放忌机械化、程序化、无序化,知识点虽一览无余,但走马观花,印象平淡,重难点知识被滑过而不留痕迹。运用信息技术要设计灵活多变、可供选择的课件,同时为课堂生成留出空间。
我们身边很多一线老师具备令人敬佩的优秀品质。
比如,有的老师以其精湛的篮球技术,和学生一起运动,一起玩耍,走近学生,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的教师千方百计地设计学生奖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心理。
有的老师用简笔画,配上哲理诗般的点拨,穿插在给学生的作业点评之中,穿插在写给学生的评语中,学生反复咀嚼,爱不释手,对学生起着非常好的教育作用,这是富有创意的教育行为,打动学生的心弦。
他们具备的,就是个性化的思维,就是基于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颇具创意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走寻常路,解决问题的思路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予他人以有效的启发。
个性化思维常常出其不意,给人以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个性化思维用于教育教学之中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将坏事变成好事,将事故转化成“故事”,留下师生口口相传的教育佳话。
不过,很多老师的思维方式上还是存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基本上都是从一个维度去考虑问题,从一个侧面去反映问题,从一个层面去分析问题,即使涉及到两个维度也没有理清两个维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就是普遍缺乏结构性思维。
所谓结构化思维,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任务或者难题时能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制定行动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率开展,取得高绩效。
比如拿到一个讨论的题目:有人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谈谈你的看法;作为教师,你认为家校合力应该怎样做。
第一问主要是谈看法,既然是谈对这个命题的看法,结构化思维,至少有4种可能:完全赞同;完全反对;大部分赞同;大部分反对。
但是很多老师的观点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完全赞同,思维的狭隘导致结论的撞车,无法凸显个性化的观点。
如果先梳理一下结构,我们就可以推演出孩子成长受到哪类人物的影响。能基本判断“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一个不完整命题,强调家长对孩子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忽略其他人物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这个梳理很重要,因为思维方式决定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效果。
第二问主要在怎么做,这个问题不需要选手讨论正确与否,而只要你设计怎么做、怎么实现。
很显然这里也有个结构思维的问题,系统思考至少有合作的组织方式,合作的主导、合作的时机、合作的地方、合作的方法等等。
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缺乏结构化的思维,就会总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面,看问题与学生站在一个层面上,就很难居高临下地指导学生,正确的做法是即要和学生站在一个水平层次上理解学生的动机、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要超越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种元素去立体的结构化的思考,找出问题元,找出突破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成长。
校园生活中,我们不时会遇到教师陷入职业瓶颈,工作缺乏激情,这其实源自于生命的局限,要改变现状,我们就需要超越局限,成长生命。
生命的局限其实有很多方面,我从6个维度去进行总结:
第一,重构认知
教育里面经常追求两件事,一是认知宽度,二是认知深度。前者指知识面,后者指理解力。
如何重构我们关于生命及他人的认知?这需要我们打破生命的局限。
如果我们能对认知进行重构,就可以得到一种能量迁移,经验丰富的老师就把能量赋予给新晋老师,支持他们的成长。
第二,重塑经验
人生观一旦形成,我们在面对新的人、事、物时,就会不假思索的运用这种经验去面对它,但这种经验能一直有效吗?
世界不断变化,每次社会浪潮总会带起一批新人,淘汰一些旧人,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固有的经验不能适应变化,要突破生命的局限,就要重塑固有的经验。
经验的重塑一定是基于对变化与无常的认知,基于一种谦卑和敬畏。面对变化的世界,没有人是万能的。
第三,觉知惯性
这种惯性是怎么发生的?我们经常以猜测认定出负面的结论。其实,我们都是用觉知惯性为别人做了一个“不可能”的负面决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愿为自己做决定,而更愿意以外求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怎么办?我们要去觉察。有两种方式,他觉和自觉。
他觉能提醒我们去觉察,我们还需通过反思自我觉察。觉察后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负面反省,即从做的不好地方入手,这只是一个手段,其目的仍然是达成另一个方向—正面建立,因为生命一定要正面开展。
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建立他正面的生命,如果我们总是指出他如何如何不行,这种负面反省的方式很可能会摧毁一个孩子。怎么办?我们需要告诉他怎么做才好,这是一种正面建立。
同样,成年人要突破生命的惯性,就要从负面反省入手,进行正面建立。
第四,看开现实
一位新教师,进学校后努力工作,却发现很多同事都不帮他,这让他很受伤。“我为学校做事情,为什么大家不帮我,应该帮我啊。”
很多时候,这种“应该”思维让我们碰壁。为什么别人应该帮你?有了“应该”思维,人和人就容易产生对立。
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应然状态,拿掉“应该”,接纳“现实”。现实中我们没有得到帮助,要想往前一步,就要去创造“可能”,去思考我怎么才能让别人帮我,是不是可以改变自己做事或沟通的方式。
当我们从应然回到实然走向必然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就打开了一个缝,前景就不一样了。
第五,跳出标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生活中,我们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其中最高频的标准就是“对错”。
当我们讲“对错”的时候,实际上在讲我是对的。没有任何人会拿着自己对错标准说对方是对的,如果所有人都说“你是对的,我是错的”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正因为我们总认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所以冲突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产生了。
第六,突破个体
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定有属于“我的”欲望,比如我的钱,我的岗位,我的荣誉……如果我们把生命建立在“我的”基础之上,生命的局限就会很小。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不能只是自己,还有“我们”,从“我”走到“我们”才会有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再举一例,某校一位中层干部非常能干,但跟一名下属老师的关系非常僵。因为他觉得那位老师很优秀,一直想超过自己,于是将她作为敌人,甚至于看见她就不舒服。这种对比思维模式,让她把对方当成一个对手,双方站在对立面。
我们建议她将对比思维变成追随思维。当你变成被追随者,你就成了榜样。只有从“我”到“我们”,才能突破个体的局限,整合更多的人去做更大的事情,实现生命更大的价值。
只有当我们承认生命有局限的时候,才可能突破生命的局限。
承认自己有厉害的地方,也有不厉害的地方,承认有很多人比我厉害。承认之后才能反省,反省完我们还要去面对,也许那是生活中不堪的一面,只有我们去面对才能突破,我们的生命才能绽放出更好的光彩,形成一个正循环,走向更好的未来。
在现代社会,受市场主义与拜金主义的冲击,教师也很容易像其他职业者一样,在大潮中迷失自我。因此,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身为教师者应该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谁,我应往哪里去?谁是我的榜样?
这种追问,其实就是对职业生涯的意义乃至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根本追问,并最终用行动,对之作出回答。
多少人在踏入教师这个行业之初,曾怀着美好浪漫的憧憬?但是,这种信念很快就会被现实的复杂性与残酷性所粉碎。这种无力感所带来的挫败,会摧毁一个人最初对自己以及学生的信任,并将许多人导向虚无主义和功利主义。
因此在当前语境下要成为一个本真意义上的教师,就必须从重建信任开始。
何谓信任?这里所说的信任不是对某人或某物表示相信,而是说一个人存在于世,对世界要有一种根本的信任。所以,这种哲学上的或者教育学上的信任,指的是一种姿态、一种情感、一种精神。它包括对于学生的信任和对于自我的信任。
对学生的信任是指:无论学生目前多么愚笨、顽皮甚至不可救药,对他的未来始终抱有信任,坚信他的生命具有无限可能性,他无论经历多少灰暗、挫折甚至倒退,最终一定会有所成就。只要用心寻找,一定能够发现开启学生生命之门的锁钥。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自我的信任是指:我相信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是独一无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必将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我必将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虽然我并不确切地知道我将来会做什么。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我看透了这个世界,但我仍然热爱它。”这正是教师应该具有的智慧与勇气。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也让自己,在跨越重重困难以及怀疑之后,仍然能够建立起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存在的根本信任乃至于信念。这种信任、信念乃至于信仰,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基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教育人喜欢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如果说种子是希望与愿景,岁月是坚守与意志的话,那么这两个词前都用了“相信”,则表达了这种对世界对生命的根本信任,是对自己职业的最终的体认与认同,是坚信自己所从事的这一职业,终将如草木萌芽、开放,成为宇宙创造韵律中的组成部分。
有了这种信任,这种信仰,那么,职业生涯中冬的寂寞与夏的严酷,都能够从容地承受。
如果要让你的学生适应全球化的世界,你首先要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教师。
美国全球教师库罗斯曾经提出“全球教师”的概念,全球教师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一个通常拥有课堂和教师中最优秀元素的教师。
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对孩子最好或者最有利”,不管是自己的孩子,是在街对面的学校里,还是在大洋彼岸的学校里。他们教书是因为他们热爱学生,并且愿意帮助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不管他们身处何地,身在何时。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教师?
在悦纳中不断拓展自我边界。这里是指悦纳变化、挑战和新知,悦纳他人、不同观点和新鲜事物。
以多元理解获取教育的洞见。今天的时代,我们缺少的并不是知识,而是见识,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智慧,对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我们尤其需要见识和智慧,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
拥抱教育创新技术和方法。伴随着技术的变化和进化,教学新概念和新方法正在扑面而来,冲击和激荡着我们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如项目化学习、大概念教学、场馆学习、探究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一定是海纳百川,将具有现代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搬到课堂上的人。
如今我们经常讲要“将世界变成课堂”,引导学生从真实的世界中以更开阔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努力成为未来的现代公民。从实践的层面,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真实的世界探索。然而,我们更应该追求“可能”和“常态”下的“世界课堂”,将世界搬入课堂,在教室的“一方池塘”引入人类文明的“万般气象”,建设“世界课堂”。
价值自信,从为我—利他—共生的进阶
教师在成长期待视野中总希望一切资源能为我所用,助推自我的成长。
群体行为转变,是个体对学校价值追求的自我认知,在学校价值观的认同与自我重构,我们双向选择种子教师作为培育对象,既要开展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之规划,更要制定出破解问题、确立主题、形成课题之可行之计划。
从为我—利他—共生,引导教师攀登一座叫做信仰的山,既做好“大先生”的胸怀,又做好“教书匠”的能力;攀登一座叫做信念的山,相信既能为国家民族复兴之担当,又能为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之负责;攀登一座叫做信心的山,既能教书育人价值之坚守,又能专业自觉自信之坚持。
道路自信,从主干道—栈行道—罗马路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需要寻找到自己的通道,学校可以做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主干道,即素养导向的学科育人,抓住关键兴趣与方法,课程拓展常态化:每个年级的关键能力重点、评价要点、拓展视点、操作节点,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二是共研栈行道,打破学科建设、课堂转型的堡垒,编写学科拓展、学科质量手册、素养导向的大单元设计;建立标准为尺、策略为平台、评价为杠杆的机制;同时聚焦教学关键事件及问题,教研效度常模化;
三是罗马路的通达,通过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师培育站、青年教师青蓝工程、组本化教研等多种共同体的组建,专题性、长程性、针对性地开展研修。
专业自信,从成长期—成长营—成长林的蓬勃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着关键期的。我们需要共同精心设计,描绘教师生长的第一曲线,不断书写教师队伍建设“奋进之笔”。
一是突破自身生命成长的藩篱,形成群体的《四有好教师成长手册》、个体的成长规划,给老师们搭台子、压担子、给方子,给不同成长期的教师不同的专业期待;
二是构建生长学术的组织架构,通过与专家结对、领衔项目研究、成立名师工作室,精准打造“名优教师”,精心培养“骨干教师”;
三是营造追梦理想的文化场域,通过课题的群落、项目的关联,以团队群带的方式带领新进教师、年轻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
当一份份显现针对性、差异性和发展性的规划产生后,校长就应该千方百计以专业支持的方法给予指导、帮助教师完成个人发展目标,助推每一个教师成名成家。我们可以参考这些具体做法:
1. 以赏识增强进步力
校长要成就教师,必须真心赏识教师,激发潜能。随着教师年龄增长,教学行为模式化、家庭牵绊等因素会影响规划的落实,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校长,不是指责批评教师,而是给予教师发展的精神滋养:
创设和谐的环境,成为教师安心、开心、舒心工作的心灵守护者;
提供私人订制的服务,成为教师完成规划的有力支持者和助手;
借助各类平台激励鼓励,当好激励教师不断前行的啦啦队长。比如,每周,还可以利用教师大会告诉每位教师,你们是最棒的,是学校的骄傲和自豪。
时刻关注每一位教师,尽最大可能帮助不同的教师树立自信、激发潜能,有利于帮助教师积极达到发展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 以“链接”增添组合力
在教师实现个人规划过程中,可以引导教师尽可能做到“三链接”,即将自己所定的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链接,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链接”,将个人预设的任务和学校教研、科研、德研工作链接。
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转化为自己的任务,建立内在联系,联动互动,教师在认真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也就相应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实现了发展目标。
3. 以平台激活内驱力
教师要落实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对学校而言,寻找机会,推教师一把是不可或缺的。可以积极采取“三推动”措施。
推动普通教师走上舞台:让每位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有机会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成长,使之在展示中探求,反思,前进。
推动骨干教师走上讲台:开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带教工作,让骨干教师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课题研究,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共享自己的专业发展成果。
推动校名师走上论坛:让名师走上校本培训的讲坛,展示教学风格,在本学科、跨学科的研讨中实现思维碰撞、分享智慧,引领教师主动发展。
教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学校发展的“探索课题”,更是走向成功的“职业命题”。校长则是激励教师成长,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带领教师不断前行、不断攀登的探索者。
• 神化教师这个职业,这是进一步将老师们放置在孤立无援的道德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