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家课:父母与孩子节日共度的七件事 | 头条
千百年来,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陲,我们中国人选择在这一天与先祖对话,用一种朴素而虔诚的行动,来表达铭记。
从古至今,每到这个时节,交织如梭的细雨便坠入人间,长辈带着晚辈一同回乡扫墓,在一方方青冢前,我们凭吊故人,祭祀祖先,讲述祖辈的旧闻遗事,让孩子们耳濡、目明、心清,返璞归真。既是告慰逝者,也借以表达生者心中的缅怀。
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在墓地前,追忆前人,难免抚今追昔。今昔对比之间,更能感受到生死相隔之痛,聚散别离之无常。但祭扫终是隔世之人的重逢,慎终追远的同时,也夹杂了对未来的希冀。离别初的悲痛和伤感,在时间的冲刷里,渐渐被怀念和牵挂替代。
民以食为天,在清明节气里,“吃”当然是一件大事了。清明时节的美食,既有历史的色彩,也有地方的特色,不妨一边感受春的生机,一边与孩子一起品尝春的美味,不亦乐乎。
青,似乎是江南地区很独特的一种春味,有些地方拿它做成青团。
青团,就是清明粿,起源于太平天国年间,有100多年历史,不仅造型漂亮而且健康美味,是欢度清明的必备良品。
清明粿怎么制作呢?有六个步骤:拣青-煮青-捣青-擀皮-包馅-压模。然后,裹上甜的、咸的各色馅儿料,摸起来软软糯糯,吃时有一种米香和淡淡的“青”香,咬上一口,还能见到丝丝的青纤维。
还有一种春味,叫“花馔”。那是区别于乡土之野的春之雅味,以花入馔,想想就让人心生向往。大概只有在四月春日,花开季节,吃吃喝喝才可能变成同样浪漫的事吧。
爱好美食的东坡先生,也喜欢在这个季节捣鼓点花馔吃吃喝喝。据《酒小史》记载,苏轼守定州时,将松花、槐花、杏花入饭共蒸,还用其制作佳酿,密封数日后得松花酒。
在祭奠亲人或祖先时,孩子可能会问到“死亡”的话题。我们不用回避,可以根据孩子年龄和接受能力,适当聊聊。
我们要告诉他们,人总是会死的,但爱生生不息!
配合这个禁忌话题,我们推荐一些经典的电影清单。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陌上莺啼细草薰,鱼鳞风皱水成纹。
江南红豆相思苦,岁岁花开一忆君。
——王士祯《悼亡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