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向“具身体验学习”,是中小学教材的最新打开方式丨头条

左群英 汪隆友 新校长传媒 2022-03-28

 


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是教学、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几亿师生的精读文本,是读者最多、最被读者看重、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所以老师们如何使用教材,直接影响着新版教材编写价值的实现。


今天,仍有相当部分教师停留在“教教材”这一初级“搬运工”阶段。实际上,新教材很大程度上已经大幅度增加了具身体验学习的内容,不过文本化教材的知识抽象概括程度仍然较高,需要教师在教材资源开发和教法优化设计上,使静态的文本教材知识,“活化”成学生的个人知识——即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促进学生的具身体验学习。



以教材促进具身体验学习

的指导原则


体验学习包含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层面,也包括实践验证和应用等行为层面,这一过程离不开“身体”的参与。


这种参与绝非指身体仅作为“载体”,而是身体和体验学习的基本要素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身心融合。教师只有深刻理解这种融合和统一,才会在教材使用中切实促进学生的具身体验学习。


  • 从符号认知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促进具身认知。


很多一线学校为了提高成绩让学生争分夺秒,教师备课往往只看课标和教材知识要点,上课更是极力限制学生的身体活动,以便填鸭式地尽快灌输。教师对教材上的具身活动性资源往往视而不见,更难以结合知识进行自主开发。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及其所处环境共同作为认知活动发生的基础。认知最好的展开与发生,在于身体、心智以及环境所构成的认知系统,自组织地生成与涌现”。


因此,从单纯强调符号认知的“教教材”,转向运用教材开展具身认知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教材二次开发中,加强学生情绪意志的具身体验考量。


情绪和意志体验是学习至关重要的调控系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但很多学校要么忽视情绪意志体验,要么对其认识存在误解。


例如,很多教师认为,书本知识本就是抽象的,学习理所当然是艰苦的,但越这样越是可以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身体尤其应该承受各种艰苦,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然而缺乏积极体验的艰苦训练,常常并没有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兴趣,相反却使大多学生对书本和学习感到厌倦甚至憎恨。


在学生充满挑战的艰苦学习中,疲惫、烦躁、压抑等负面体验在所难免,因此教师更要在教材二次开发和教学实施中,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体验的具身活动,以缓解或平衡负面体验,和身体过度疲劳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有的学生之所以再辛苦也能自觉学习,就是因为总有快乐的积极体验和身体感受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就是在这种痛苦并快乐着的身心体验过程中,学生的意志才真正得到有效的发展。


  • 重视教材理论知识在行为实践中的身体力行。


除了心理层面,体验学习还强调对教材文本中的理论知识,开展身体力行的验证实践。学习基于人与环境互动所提供的经验材料,同时学习的目的也最终指向对环境的改造


杜威曾指出,学校教育恰恰存在一个“危险”,因为以文字符号为主要媒介,所以容易局限在抽象的书本认知,导致对身体及其活动的限制,与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没有关联。


实际上,目前基于课程标准而编制的教科书已经增加了生活案例,设置了课外实践活动等,但一线教师囿于陈旧观念常常忽视这些生活化资源,因此教师在教材使用上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变革至关重要。


在面对和使用教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要深入思考和精心论证,身体究竟如何有效参与到学生的体验学习过程中?




具身生活体验

教材资源开发中不容忽视的一笔财富


作为狭义“教材”的教科书虽然重要,但只是静态的资源,资源只有经过科学劳动才能被有效利用,就像深埋于地下的石油资源只有经过开采、提炼才会转化为能源一样。


另外广义教材还包括练习册、数字化资源及教师自己研发的辅助材料,所有这些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应服务于教学实践工作从认知到体验的具身转变。


  • 研发促进具身学习的直观教学资源


作为一个古老而经典的教学原则,直观教学强调学生获得概念和原理的过程要有直观形象作为基础,这与具身认知和体验学习的思想主旨一致。真实事物、模型和其他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激活与身体感受和情绪体验相联系的生活经验,因此记忆往往更深刻和牢固。


直观教学似乎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即使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直观教学也依然是有意义的。成人有时也要运用表象和动作进行思维,而且如果全靠文字、符号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持续学习,大脑也会因不堪重负而降低思维效率。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半脑负责语言、计算、抽象、逻辑等思维,右半脑负责表象、直观、音乐、空间知觉等思维,两半球互相配合和补偿,大脑才能高效工作。目前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左脑在学习,因此多多挖掘与身体感知相关的直观教学资源对中学生而言有助于大脑的“减负增效”。


  • 发掘教材知识的隐喻资源,激活身体经验。


这里的隐喻不是修辞手法,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莱可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途径”,虽然不是所有教材知识都可以或需要借助隐喻来进行体验学习,但如果可以多多挖掘教材文本知识和我们身体经验的隐喻关系从而开发出生动的“始源域”,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人在生活中以身体为中心形成了诸如空间、移动、平衡、力量等基本图式,这些基本图式就是隐喻中的始源域,当这些基本图式能被激活参与教材抽象概念和知识的学习,就更有助于新知识的图式化建构,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有些教师以与教材知识相关联的生活感性材料导入,之后再进行知识要点的讲解和概括,这实际上也是遵循隐喻教学的映射机制。但也有教师继续固守讲解灌输的方式,即使教材文本中包含和身体经验相联系的“始源域”资源,也常常弃之不用,这种做法不但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或认知负担过重,而且学生因为积极体验缺乏或不足够,其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大受影响。


  • 开发环境资源促进教材知识与具身经验的动态整合


具身学习不仅基于身体的参与,也是身体和环境之间互动的结果。直观教学和隐喻教学重在把生活经验及资源“带进”课堂,但教学还应“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丰富资源被精细开发后,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补充和延伸,从而使静态的教材文本变得更为鲜活。的确,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环境,最能被激发知情意行整合的具身体验学习。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我们身边环境中开发和教材知识相关的一些自然和人文资源,因为这些动态化的资源提供的感官刺激最为真实,也更为丰富,可以有效弥补教材文本的静态局限和直观教学资源的模拟局限。




具身体验教学的优化设计

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教法实践


教材使用要实现从认知到体验的具身转向,最终要落实在教学方法和过程中,从而把静态教材文本资源转化为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命能源”,因此教师不能“仅仅盯着教材”不及其余,而应围绕与教材使用和体验学习相关的要素进行教法优化。


就具身转向的实现路径来看,教师要对学生的身体时空体验进行审慎考虑,另外在课堂具身活动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加强教材知识的体验学习。


  • 优化课堂教学中的身体时空体验


从时间维度考察身体状态的优化,主要表现在遵循身体的基本自然节律。身体不但为学习活动提供保障,而且是有效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因此教学不能只根据教材的知识逻辑,还要注意不能违背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


学校应该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家庭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最优化考量,同时在白天高强度教学中安排适当的身体活动,以便缓解大脑疲劳并促进产生内啡肽、多巴胺,从而有效调节学生身心状态。


国内外近年出现运用冥想方式来改善学生状态的尝试,如英国投资实施了一项全国范围“贫困地区学校冥想计划”,“孩子们从冥想中获得了帮助,并因此改善了学业成绩”。


从空间维度优化身体体验,主要是审慎考量学生身体在教室中的空间设置及其教育意义。例如,目前的矩形课桌形制从效益法则看无可厚非,但教师如果为了使学生“用心”于教材学习,绞尽脑汁对学生身体活动进行限制,就需要审慎考虑其限度。


此外,座位安排会带来复杂的心理体验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尤其当教师对“后排座位”存在明显的偏向和不公正对待时。身体的空间体验和座位的物理位置同教师的教育态度行为有关,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对待。


  • 加强具身活动教学促进教材知识的高效学习。


要实现教材知识学习从认知到体验的具身转向,从教学方法来看最直接的就是加强具身活动教学。在身心融合的活动教学中,学生既有高效的具身认知活动,也有丰富深刻的情绪意志体验,还有情境化的行为反应活动,因此能促进学生的具身体验学习。


教材文本知识要成为学生真正掌握的“个人知识”,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经验才会实现,而且不同的练习方式产生的经验效果会大有不同,具身活动的方式与抽象文字符号的方式相比,前者毫无疑问更能让学生产生切实的身心体验。


这里提出加强具身活动教学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身体维度的严重缺失而提出的,并不意味着全部教学环节都要刻板地让身体“动起来”,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的性质和重难点,综合考虑学情、进度等因素进行合理安排。但无论如何,教师在研究教材和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认真考虑身体要素并评估其效果,这对实现由认知到体验的转向具有重要意义。


  •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切身体验。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能够实现具身体验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科教材资源,同时又结合活动主题进行整合研发,这样既能对各科教学重难点进行巩固和拓展,又能促进学生文化基础和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有机整合。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最能促进学生在身心融合状态下,开展卓有成效的具身体验学习。


研学旅行是一种特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能让学习者走进活态文化,利用优秀的社会历史和自然地理文化的鲜活展演性,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在感知感悟中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然而现在研学旅行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突出表现在“旅行”和“研学”没有被有机整合。研学旅行应该是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和深化,学生应该在旅行过程中切实开展主题化的研究性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积极的身心体验,这是研学旅行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中小学教材使用和教学改革实现从认知到体验的一个有效途径。



作者 | 左群英,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汪隆友,内江师范学院讲师

来源 | 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文章有部分删减。

责编 | 沧月


2594889720@qq.com

•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 没有教室、家庭作业和指定教材,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 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科学行为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