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格、定格、风格,学校中层进阶的三堂必修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22号天空 Author 陈琼老师
学校中层,一定是在学校有广泛群众基础,思想、品行、能力大家都非常认可,能带领团队向善、向上、向好、向美发展的核心力量。拥有一支思想过硬、精诚团结、业务精湛、砥砺奋进的中层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永动机”、“创新库”、“动车组”。
因此,学校中层的发展与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中层培养大致三种形式: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针对管理者,提供的专门管理课程培训;
二是爱学习、求上进的中层自费报班、参加研修活动、购书学习等方式提升;
三是比较接地气的“三类工作”,我以为它们是中层成长最真实的“练功房”、“展示台”、“研究室”,是最有价值的课程。
中层在一线管理中,经常会提到“三类工作”,即常规工作、重点工作、特色(亮点或创新)工作,具有针对性、层次性、节奏性。而中层要成长,也只有将这“三类工作”当成研修、提升的课程,转变心态、转变观念、转变思维、转变策略才能真正快速成长。
做中层,首先要熟悉自己管理领域的业务,将之分为板块或块面,在这些板块或块面下,要厘清常规工作有哪些。只有把常规工作做到位、做扎实,才能建模,才能为后续的重点、创新、亮点工作打坚实基础。反之,都是空谈。
2014年8月,我选择去西区一所学校做德育管理时,成都师范银都小学文莉校长对我说:“你要到一所新学校,德育常规你至少都需要三到五年才能见成效”。我当时心想:要那么久吗?
如今回头看走过的路,聚焦我经历的德育管理,从学生成长、德育队伍成长、课程建设、家校共育等方面,真要做出体系、做出起色,前面打基础、定规矩、做“模板”最快都用了我两年。
之后,就很快把学校德育框架全部建构起来,且德育课程很快就有特色亮点呈现,学生和教师队伍成长成效凸显。自己也很快熟悉了德育领域管理及业务内容,特别是常规工作的块面、机制、流程、路径、策略、雷区都如数家珍,也为学校德育迅速走上快车道做好了铺垫。
回顾这个插曲,我想表达的是:做中层要成长,常规工作就是做管理的入格课程。
如果常规工作做不扎实、做不到位,后续工作会“麻烦不断”,天天都在“灭火”,天天都处在“一团乱麻”当中耗尽你的精力和体力,特别缺乏幸福感、成就感。一线老师因你的管理、引领无方,导致他们工作也没有“头绪”,没有“章法”,没有“追求”,没有“激情”,严重的会给中层带来指责、埋怨之意。
因此,中层要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把管理领域的常规工作罗列出来,形成方案、机制、模块等。
比如,你是教导主任,就要对全校语文教研常规进行梳理,每周、每月、每期、每年语文教研主题是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形式?发言人是谁?是否要进行学科论坛?等都要“下深水”去系统思考,形成常规教研机制、行动指南,建构模型,亮出每一位教师或亮出每一个团队。
否则,每次语文教研都是流于形式,到点大家坐到一起,也没有准备,也不聚焦,大家交流也没有深度,这就是无效教研。
再如,你是德育主任,就要对学生养成常规、少先队常规、班主任常规、年级组常规、德育工作者常规、值周常规、课间常规、大扫除常规、班会常规、上下学进出校常规、家校沟通常规等一一想清楚,形成文案,对一个一个组织和团队进行培训、引导、训练、评价、反馈,怎么可能形成良好的学校德育常规呢?
又如,你是校办主任,必须对人事、出勤、工资、绩效考核、上传下达及外联等相关业务常规工作梳理清楚,有工作流程、工作机制、工作清单,一目了然,让全校老师形成共识,那么校办这个学校“中心”办公室运行就会非常高效。
试想,如果一位中层真正能躬身入局,把分管领域常规工作全部建章立制,有规矩、有规范,形成学校大家约定俗成、共同遵守、共同行动的“指南”。那么,学校各方面工作都会井然有序推进。
中层也会在这样真实情景中去设计、思考、探索、梳理、建构、反思、总结,自然就收获了成长。
常规工作,就是中层成长的入门课程,修炼你的全局观、系统观、细节观、精准观、科学观、评价观、管理观、质量观。
百科释义“定格”:一指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叫做定格,泛指确定在某种状态、格式、标准上;二指固定不变的格式,一定的标准、规格。
中层在常规工作修炼中,已经对分管领域有全局认识,有较好的基础后,则可将重心放在重点工作,以最好的状态、按照标准、格式、规格去做好重点工作,开启定格课程的研修。
因为,随着学校发展、你自身的追求,肯定会对分管领域工作有一个长期规划、设想、设计。而人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平均用力,需要我们“定格”进行重锤打磨,花力气、费心思精雕细琢。
如果你是德育主任,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肯定是德育的重点工作,这是德育工作者或管理者必须要有的政治敏感性、工作敏感性。
那么,就要思考在这个主题下,结合学校德育实际重点做什么项目?做几个?整个项目重点要放在哪里?哪些人来做?会用多少钱?最终用什么方式推进呈现?达到什么育人效果或目标?要去参加什么级别规格的成果评奖?……
如果你是教科室主任,学校有承担课题研究、教师成长、课程建设等这些重点工作,也要沉潜下去合理规划、安排,科学、精准推进,才能见成效。这些都很重要,那么总有优先级排序,有学年重点、学期重点、学月重点、每周重点、每天重点的安排。
有了这样的工作逻辑思维以后,就要定格在这些重点工作上,做好顶层设计、时间规划、优化策略、过程跟进、品质执行、反思总结。
重点工作,就是中层成长的定格课程。锚定重点,完整地、系统地、深度地下沉到重点工作中体验、参与、定格,方可磨砺、激发自己,实现成长。
做中层,特别是做了多年中层的老师,一定会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品牌”,这就需要中层在做好常规工作、重点工作基础上,结合学校特点、周边资源、你的教育追求、育人理念,思考分管领域在哪些点位可以做亮点工作、特色工作或创新工作?
比如信息办主任,在大数据时代中,就要思考如何将常态的、传统的管理,进行智慧管理、信息化管理,助力学校的系统管理工作。基于学校实际,如何布局?从哪些部位开始创新实践等?或许每一所学校都在做这一工作,但你要思考如何做出自己学校DNA信息化创新管理工作呢?
德育主任,则应思考哪些是德育的痛点、难点、堵点工作,开发什么课程?开展什么活动?利用什么资源?运用什么形式?等寻找创新点来解决痛点、难点、堵点且有成效,这不就是你的创新工作、亮点工作或特色工作了吗?
每年元旦、六·一等节日节庆各校都有庆祝,如果德育主任能上升到课程视角,立体、全域地设计或各种节日节气节庆课程,慢慢就会固化下来,形成学校的传统、经典,这就做出德育的亮点和特色。
再如教导主任,4月23世界读书日,各学校都会在这个月开展精彩纷呈的活动,那你就可以在学校顶层设计时围绕 “全域阅读” 做课程设计,从主题、内容、形式、实施、评价等方面联动德育部门或社企资源,携手全校老师共同开发、建设阅读课程,这就是教导主任应该做到的创新和特色。
如前面谈到的学校常规教研,如何才能做出特色、创新呢?学科组、年级组、联校教研、联动教研、融合教研、跨界教研等多形式创新教研就可以去探索。
后勤主任,除去做好常规,也能有创新。将食堂当成研究室,食堂师傅当成研究员,把食堂做成学校“食育”课程研发中心,带动学校“劳动教育”、“美育”的发展和延伸。
亮出食堂每一位师傅的特色菜,介绍制作方法形成推文或视频,感受食堂员工故事或走近食堂美学;制作精美的每周食谱、根据节气有相关节气美食等开发后勤食堂的育人课程等。
后勤的物管保洁阿姨,就可以是学校“家务劳动”的指导师,学校的公共空间就是孩子们上劳动的真实课堂,提供劳动实践机会,提升劳动教育质量,让孩子更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体悟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
学校都有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后勤主任、办公室主任、信息办主任、党建主任、教科室主任等或者相应的负责人,大家做的工作领域都差不多。为什么对准“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最后呈现的学校风貌、样态、气质、效果不一样呢?这很大程度就取决于中层团队的执行力度、效度。
创新工作,就是中层成长的风格课程。要扩大教育视野、加深积淀、多阅读、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多探索、多研究、多创新,打破固有思维和观念,突破舒适区,重建精神宇宙,才能真正蜕变、成长,也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亮点。
成长的惊喜,是努力到无能为力之后的水到渠成。所有的光芒,都需要时间才能看到。中层成长,没有捷径,只有做,才能得到;只有行,才能成长;只有悟,才有灵性。
愿每一位中层,在面对自己管理中的纷繁工作时,换一种视角,换一种心态:这些不是“工作”,而是中层成长的“课程”,快快乐乐面对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个问题,因为这些都是你成长难得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