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从让校门后退一步开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DETT教育设计 Author DETT教育设计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首先要发挥对家庭教育的引领作用,借由空间营造提升家校合力的新场景。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被纳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全年重点工作,在两会期间备受热议。
实际上,今天的学校教育再也无法向过去那样用一种无形的围墙把自己封闭起来,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正在被打通,统筹规划好学生校内学习、家庭学习和校外社会实践,迎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挑战已经成为学校的必修课。
这其中家校连接最为密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首先要发挥引领作用,让家庭教育更符合规律,更好地配合学校发挥效用。这需要的不仅是提升家长的认知,学校还可以从空间入手,营造提升家校合力的场景,激发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01
校门 :围墙退一步,彼此进一步
校门沿线作为学校对外的第一印象,是学校文化传播的标志建筑和重要载体,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价值,增强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但在现实中,“拥堵”成为了家长对校门的集体记忆。
可以改变吗?校门位置的特殊性,让我们有机会构建一个“家校社”相互连通的正能量情绪场,以此促进彼此正向行为的产生和形成。
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荔湾学校为例,在设计其校门时,我们首先在原本的红线上退让出足够的距离,以漏斗形缓解校门拥堵,让整个保安亭前移一些位置,赢得更开阔的视野,同时在沿线的围墙上创建更多可供外部等待停留的区域。
这样的改变不仅让校门口活跃起来,也照顾到了和周边的关系。
△ 梯形入口像一双手,展示着学校的包容与温柔 ©DETT
除了建筑上的调整以外,我们通过智慧门禁的使用提高入校人员的体验感,用大数据分析了解每一个入校者的健康情况。
同时,前置的保安亭增加到270°观察视角,可以有效响应校门前侧的突发情况,搭配外置的感应系统,提前预示危险行为。这一改变除了服务学校,也照顾到了社区的日常街道安全。
△ 沿街一则从左到右依次为多媒体宣传栏、时光驿站和小阳光基金 ©DETT
沿街一侧的围墙打破了传统的冰冷隔离,创造出多样化的展示区域,用于陈展,放置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勇气,获得成就感。
二维码的设置增强了家长和社区居民与学校的互动,他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购买心仪的作品,所得款项则用于学校的公益开支或社会服务,形成正向循环。
多媒体宣传栏方便更新信息,以便及时高效的向家长与公众传递信息。
另一则,我们在通透的围栏外设置了风雨亭,这里上下学期间是家长的等候区,其余日常可供社区民众歇脚。
信息公示栏将展示学校校门及围栏变迁的过程,对“还道路于大众”的教育情怀进行表达,让大家能真正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社会责任和温度。
02
架空层 :了解是良好沟通的基石
每位家长都急切地希望了解自己的孩子身处在怎样的学习环境中?自己能为孩子的成长做些什么?
若我们能在校园中为家长创设一个了解、进入学校的场景,就能让家长更容易理解学校正在发生的事情,明白自己应该在孩子的教育中和学校建立怎样的关联,对促成家校沟通,搭建共育平台大有裨益。
作为家长到校的必经之地——架空层,就是落地这个想法的首选之地。
校园架空层是指每栋建筑底层,宽敞、开阔的半开放或全开放式的空间区域,是学校公共区域与教学区域的过渡性空间。
在校园中,这也是师生日常活动较多的区域之一。在经历了简单的器械放置、墙面装饰到划分功能分区,讲求空间的合理分配后,架空层正在成为学校尝试打造场景、创设情境的新型育人场所。
我们要做的不是推翻重构,而是新情景的创设中融入家长进入的可能性。
比如,在架空层中开辟书吧是最常用的方式,平时师生也能使用,只需要增加家庭教育相关书籍,就能给家长制造一个更舒适的等待与学习环境;也可以在墙面和室内装饰中增加学校文化,办学理念、教学重点和关键动态等内容展示,让家长直观了解孩子处在一什么样的学习场景中。
△ 与校门相连的等待区(乐山嘉祥初中)©DETT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借助此空间开展实践活动和家长教育。
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一次创作,以诚信售卖的方式,树立起良好的社会担当和榜样;设置双向家长课堂,不仅邀请专家们为家长开设一些帮助他们更好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课程,也让家长们站上讲台,将自己的所长作为课程带到孩子们面前。
通过对学校更深入的了解与互动,家长和社会教育资源才能更加真实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从而形成由内而外的教育合力。
03
云美术馆:
静下心来,共赴一场成长的探索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们常常容易陷入焦虑,这种焦虑让我们的语言充满功利和急躁。
在被通知孩子出现问题需要到校沟通时,家长们的焦虑常常达到顶峰,以至于在与学校的交流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失控,从合力解决问题变成对孩子,甚至校方的一味指责。
那能不能创设一个场景让家长的步子慢下来,心静下来,为其消极情绪按下暂停键呢?
在多校走访和反复实验后,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决定以艺术为主角构建这一新场景。
艺术独有的魅力在于赋予人新的观察视角,唤醒对美的感知,提升对生活的感受力。这不仅能满足学校美育的需求,还能对焦虑状态的父母起着正向的释放与引导。
实际上,这种非生活化的情景,也有助于提升家长对学校的重视度和认可度。
但艺术作品往往费用高昂,如何将其低成本地引入校园,且能实现不断更新呢?云美术馆让我们看到了可能。
一改室内陈展的传统模式,我们借用风雨连廊打造一个云美术馆,以不同时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为高光导读,以文化艺术领域时空的节点为展陈流线,以人类文明的认知升级为底层逻辑,让艺术进入日常,让所有行走于其中的人都能领略艺术的魅力。
连接综合楼的前区作为开放的艺术起源点,成为一个流动的艺术展区,在这里孩子们的作品和大师们可以同时布展,而灵活的展示台甚至留有家长参与的空间。
行走中,家长与学校贴得更近,无论晴雨,都可以共赴一场关于成长的探索。
04
校园会客厅:
让每一次见面都值得纪念
随着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日趋凸显,一些新建校还预留了与家长交流、互动、共学的专属区域。
新版“校园会客厅”打破了传统会客厅仅用来招生、接待的单一功能,形成多元、集成、灵活、复合的环境整合样态。
身处其中,家长能调动五感,从形、声、闻、味、触立体感知学校的文化理念和孩子的成长状态,激发家长的配合力和学习力,现实家校共育,最大化的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同时,校园会客厅还是连动社区资源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无边界的学习场。
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竹林校区为例,其校园会客厅主要定位家校互动、作品展示和招生咨询三大功能。
立人大讲堂是学校特色文化课程延伸,原课程以每年邀请院士、专家和社会名流,以及学校学生、教职工进行主题演讲,使之成为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激发探究问题欲望和激情的一扇窗户。
在校园会客厅中设置这一场景,是希望让家长也走上舞台,给孩子能带来新风景,同时这也是学校展开家庭教育的场所,让家校共育更加科学、专业。
△ 共享课堂 ©DETT
家长要认可一所学校,比起展示学校在做什么,获得了什么成果,他们更在意学校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学习和成长状态,而学生的学习作品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在校园会客厅中,我们保留了大量空间陈设学生作品,并在其一侧设立大家生活馆,对一些具有公共价值的作品进行销售。
作为学校对外交往的窗口,家校共育的平台,校园会客厅以开放式设计提高利用率,通过校园文化和环境功能相互融合,呈现出更有亲近感、互动性和仪式感的展示互动学习空间,让家长的每一次到访都值得被重视和纪念。
在开放、平等、积极、庄重的场景中,家长更能感受到学校的价值观和准则,获得支撑与情感归属,更容易形成家校合力。
你可能会感兴趣
学习空间:从“最课程”、“无边界”,走向“场景革命”,教育设计升级路线
来源 :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校园空间设计中心
编辑 :张光
点击【阅读原文】,为您提供个性化的学校教育设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