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弱的方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者絮语 Author 汪正贵
荷兰教育哲学家格特比斯塔提出了“教育之弱”的概念。他认为:教育是缓慢的、艰难的、受挫的、不确定的过程,教育是一种弱的方式,存在着美丽风险。
是的,教育是弱的。但是,在这个追求速度、效率、确定性的功利时代,人们往往希望教育是强的,要求教育是即时见效的、确定的、安全的、可测量的过程和方式。
教育是弱的。它不一定立竿见影,也许若干年后才会见效。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毕业多年以后将学校里教师教的内容全部忘却以后留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换句话说,教育要在若干年之后,才可以看到它的效果。教育需要长期主义。
教育是弱的,它不是万能的,却充满无限的可能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一种信念。教育不是工厂,学生不是产品,教师不是工具,教育无法批量生产出零缺陷的产品,培养的必然是有缺点的人。正如青岛中学宣称的那样,我们是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
教育是弱的,它不是塑造和规训,而是发现和唤醒。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的本质是发现和唤醒。所以教育不是将不一样的学生培养成同一样的人,而是要将不同的学生培养成他们各自独特的样子。
教育是弱的,它不逞强,也不用力过猛。教育常常需要示弱。逞强的是管制、管理、管控、规训;一个组织管控越强,越像监狱;教育越多,才越像学校。所以在学校中,应该管理退一步,教育进一步,我们应当更多地用教育的方式而不是管理的方式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教育是弱的,它不应当功利。教育中常教无用之学,也许这些看似无用之学恰恰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今天的教育不是培养就业者,而是培养未来生活的创造者。
所以,教育是涵濡而不是规训,是润泽而不是说教,是唤醒而不是塑造,是自由而不是管控,是差异而不是统一,是内驱而不是外烁……
是的,教育是弱的,如水之弱,却有弱德之美。《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弱者,道之用”,其含义是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的使其发生和成长。
这是润泽的力量,是弱德之美。水虽弱,其力也强,所谓滴水穿石,润物无声。教育之道,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