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123456
5
kN
6
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7
张靓颖
8
抖音
9
鱿鱼游戏
10
朱令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123456
5
kN
6
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7
张靓颖
8
抖音
9
鱿鱼游戏
10
朱令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鱿鱼游戏2》今天下午四点开播,网友无心上班了,导演悄悄剧透
紧急通告!三高的“克星”终于被找到了!!不是吃素和控糖,而是多喝它....
话费充值活动来了:95元充值100元电话费!
跟着南通住建局学“朝令夕改”
宾曰语云被法学教授投诉:严重侵权,“违法犯罪”!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热闹中著一冷眼——高考结束了,教育却永远没有最后一课丨头条
Original
徐加胜
新校长传媒
2024-03-19
高考考完了。开考牵动着全社会的心,出分数时自然也会更加热闹。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想起《菜根谭》中的一句话: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这话很有味道。没有冷眼,便不会有真理性,没有热心,也难有真慈悲。而教育的本质就是理性与慈悲。
高考结束了,但教育其实永远没有最后一课。我在想,高考成绩出来以后,作为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思考什么,做什么?
我们是别人的老师,是读书人,不管出于师生感情还是出于专业理性,我们都应该有着清醒的思考与合理的行为,我们需要用我们的行动来引领这个社会,而不是为这个原本就浮躁的社会再增加几分不靠谱。
我们需要多点担当的意识,在冷落处存点热心,在热闹处善意地泼点冷水,用智慧和慈悲去呵护学生。
在社会都在追逐状元、赞美强者的时候,我们老师要去关注那些发挥不理想的学生、那些所谓的失败者。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志得意满,就有“不醉百花酒,伤心千里归”的落寞与失意。对于那些落寞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拥有一种超越年龄的平静与达观。毕竟,他们都还小,经历的事也少。所以这时师长们需要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告诉他们一个简单的事实:
生命很长,只要有良好的生命态度,一切都来的及,没什么大不了。
不用说大的风浪,就拿高考失意这样的事来说,都是老师们再熟悉不过的事,自己失败过,看着别人失败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此而已。我们的生命长度和教育者的生命姿态就是陪伴学生最大的资本与凭借。
有时,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我们要传递的,但是我们的镇定与平静会感染他们,他们会因为对我们的信任从而接受了一个其实他们很难理解的道理。的确,人生怎么可能什么都明白呢?但关键的时刻,我就是把自己交给了最信任的师长,他们说的,我都信,因为他们那么智慧,又那么善良。
这样一种托付如同一个信仰者将自己交给了自己信仰的信念或者是神。
在这样一份托付中,托付者和被托付者都会获得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希望老师们不要错过这样的机会。
能够得到年轻人的信任,能够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去带给别人启迪,这是我们教育者的福分。
其实,人与人之间相知相爱,哪有那么容易。
我想,在高考分数出来以后,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一定会有无数的普普通通的老师和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安安静静地聊着天,聊着现在,谈着未来。这就是一个教师最简单也是最崇高的本分,这也是最真的教育。当我们的热心投到冷落处,这个世界在瞬间就暖了起来,清朗了起来。
当一个人回望过去的时候,很多的苦痛会变成曾经,但是温暖和清朗却会定格为永恒。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也是教育最大的使命。
在那些成绩理想的学生都沉迷于眼前的幸福时,我们要提醒他们,我们要的不是穷人乍富式的粗鄙,我们要的是更大的气度与格局。生命是一个一生一世的过程,进入满意的大学,人生选择才刚刚开始,孩子们一定要有一个长远而个性的人生规划,一以贯之地去追求,方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万不可入宝山而空回。
远的不说,就看看你们的师长,有的也是名校硕士甚至博士毕业,不也就是你们眼前的样子吗?不是刻意打压你们,多少人少年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憧憬着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到最后不还是沦为市井小民,过着寻常的日子,奔波在尘世中,慢慢老去。
江湖秋水多,魑魅喜人过,凶险的很,你立身行道,身正品端,都未必一定能够成功,更不必说你浅尝自放,以侪于俗了。前路漫漫,保重为盼。
当我们在热闹处泼点冷水的时候,这个世界好像就会慢慢清净下来,少一些喧嚣与浮躁。当然我们还可以说点再深沉的,和学生一起回顾点历史,读史使人明智。眼前人无法唤醒你,但历史可以,用类似于扇耳光的方式。
高考与科举类似。科举是人才选拔史上的创举。它给了寒门子弟一个提升社会地位的通道。在此之前,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大族占据了更多官位,享有了大多数社会资源。
科举始创于隋,兴盛于唐。唐太宗在端门看见年轻的士子鱼贯而出,志得意满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太宗重视科举是为了选拔人才,也是为了用这些人才来对抗世家大族。
东汉以来,天下大乱,官方学术衰微,学术散落民间,逐渐形成了以“私学”为主要特点的世家大族。这些家族以其学术为傲,改朝换代也不影响这些家族的政治地位,因此这些大家族的地位就相对超然,即便是皇权也对他们有所忌惮。
在唐初,这些大家族对于有胡人血统的李氏皇族并不是很感冒,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这些家族之间彼此通婚,但是却不愿与皇室通婚。太宗皇帝用科举出身的人才来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因为科举出身的读书人都是“天子门生”,为天子效力,与世家大族的思路有所不同。
相对于世家大族,科举选拔出的寒门子弟刻苦、有锐气,他们身上压抑许久的不平之气会转化为建功立业的冲动与能量,像闪电,照亮并击破世间的昏聩与腐朽。但另外一个方面,基于改变个体命运而通过科举的士子功利性较强,容易异化为工具,被人把持,被欲望操控。因为他们的生命中缺少超越时代、超越功利的文明的滋养。
贵族自有贵族的底气,没有几代的积累,人总是难免会有局促之态。所以,曾国藩在儿子参加科举考试时说,中与不中都没关系,看完了就要继续读书,要经史并进,学问是一辈子的事。最终,科举出身的曾国藩让自己的家族变成了世家大族,真的了不起。
世家大族要多些危机感,要多些以理性为基础的锐气。寒门新贵要对人类的大文明多些敬畏,要清楚,自己所通过的考验不过是别人的一个设计安排罢了,成功了意味着一种新的可能,如果不努力去把握这种新的可能性,而只是沉浸在喜悦之中,那么,失败是必然的。你以为故事已经结束了,其实,故事才刚刚开始。
当学生能够能够借助历史对一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的时候,他们的未来就会多一些厚重与沉静。
总觉得,
我们为人师者就应该是那个始终保持清醒的旁观者,不被眼前的悲伤牵绊,也也不会被眼前的狂欢所迷惑,而只是守着教师的本分,由着心中的热肠,说着些清冷的有内容的话语,陪伴着学生。
假若学生听不懂,或者也不乐意听,那就全当是自己的呓语,用来陪伴自己做一个有关教育的梦。一切虽不热闹,但很雅致。
因为我们是老师,教育绝不仅仅在课堂之上,更在生活日用之中,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想一个问题,学生怎样才会变的更好。教育的实质就是学生跟着师长学个做人的样子,我们就是教育。作为师长的我们要去思考:我们做的每件事,学生会怎么看,怎么想。
成绩出来了,很多学校都会宣传自己的成绩,几乎每个学校都成功了,都进步了。我在想,在一场选拔性的考试中,大家竟然都成功了,那到底是谁失败了呢?或许是教育失败了,败在了细节,败在了格局。
所以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抛掉功利,用教育者的善良与清高再给我们的学生们上一课,让他们带着温暖与理性走向他们的未来。学生有未来,我们才有未来。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爱自己的老师,都能够以母校为荣,不仅仅是单纯的归属感,更是因为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生命姿态与教育故事。
还有一点从宏观处对于高考制度本身的思考。一介布衣,议论此事,难免有越俎代庖之嫌,但是毕竟又是一名老师,我的思考会影响我对于教育的理解和操作,我很希望能够用相对长远的眼光影响学生的长远而非仅仅现在。高抬自己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
考生家庭关注高考,是因为高考关系到考生的个人命运;国家重视高考,是因为高考是国家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活动之一,而一个国家的人才选拔及培养又关系到国运。
今日高考类似古代科举。如果科举制能够保证合适而优秀的人才得以选拔而出,那么科举取士就实现了个体利益以及整体利益的统一,其合法性自然也不容置疑,那么教育的方向自然也就转向科举所要求的方向。
问题就在于,科举制是否能够真正选拔出社会所需要的大部分人才?在中国传统社会相对封闭,所需要的人才也相对单一固定时,科举取士似乎还能应付。但是当时代发展迅猛,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多元时,单一标准的科举取士就明显力不从心。
上个世纪初,陈独秀先生在天津南开学校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民族的根本出路:中国国民性质的根本改善必有待于取法欧美教育,惟此方能使中国的教育成为真教育而不再是科举。
他认为真正的近代欧美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中国传统教育多半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而西方多是启发式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所重的是神圣无用的幻想,记忆先王先圣的遗文,而西方重在世俗日用的知识,重在直观自然界的现象;中国传统教育重在记忆,忽视思考,更忽视了学生全身的训练。
与其说陈先生在批评科举本身,不如说他在批评我们教育内容相对于时代的滞后与脱节。
一个全新的工业时代来临,生产方式在发生变化,社会组织结构也在变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变化,但是整个教育乃至社会却依然保持着庸俗的惯性,教育内容陈旧不堪,年轻学子耗费心力而无功,自然让人扼腕叹息。
于是,我们的教育内容开始改良,我们的新课程重视启发式教学,很多名校的课堂的确重视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特点出发,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我们的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也的确重视世俗日用;我们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体育锻炼亦是非常重视。
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在内容改良后,我们的教育似乎没有实现陈独秀先生的预判。在农耕时代末期的科举中,士子们只重视道德文章,文采风流,而缺少和时代相匹配的实际技能,百无一用,甚至高中者也未必拥有高尚人格;今天的考试中,考生很重视技能性学科,但是却缺少一些很重要的品格,比如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立的思考能力,甚至高中者也未必真正拥有实际之技能。
或许我们应该更好地设计高考,问题的关键可能更在于选拔人才路径的多元,只要考试还是社会地位上升性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渠道,也就是所谓的“一考定终身”,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考试就依然会伤及很多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人才选拔机制,提供多元的社会地位上升的渠道,高考不应该再是独木桥。如果社会地位上升的渠道多元,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社会才会出现真正的人才井喷,个体的尊严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才能够得以保障。
首先高考一定要保留。
在今天的教育资源依旧紧张的情况下,选拔性考试使很多社会的下层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在此种意义上,选拔性考试其实是一种很大的公平。没有考试的选拔方式往往会有更大的祸端,教育决策者的善良的初衷有可能会带个学生和家长更多的麻烦。但在保留高考的同时一定要加快高考改革,用最合理的方式选拔出适应时代与未来的人才(具体的措施很多同行的建议颇多),从而倒逼学校教育的改进。
其次,在教育之外,我们应该真正树立各个行业的尊严,使社会有真正平等的职业观。
我们华人社会乃至儒家文化圈的都还有着一种旧的思想遗存,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当然,这样一种思想遗存是有社会基础的,就是我们社会的各行业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平等,只有读书才能获得很多“光鲜”的职业,比如说做公务员等等。没有基础学历的敲门砖,除非有特强势的家庭背景,否则一个人很难获得社会中的好职业,所以念书考试就尤为重要了。但时代在发展,事情正在起变化,即使我们不去主动推进,时代的发展也会慢慢地推动这一变革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之中,分工极其细密,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独特而必须的,任何一个对于社会有贡献的顶尖人才都应该享有相似的社会地位,无论行业。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过去的时代,社会评价标准单一,阶层壁垒森严,这句话并没有真正实现,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标准开始多元,成功也拥有了多重路径,我想未来会越来越好。到那时,一个社会的教育会真正启发学生的心智,完善学生的基本素养,涵养出各具特色的鲜明的人性,未来会更加光明。
对于微观家庭而言,不管家长有着怎样的思维惯性,最终现实会告诉所有人:单一标准的时代过去了。
我想,我们每个人焦虑的,不该是我的孩子在学业成绩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而应该在于我们的孩子是否身心健康,是否能够自食其力,是否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感与自我认同感,这些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率先觉醒的人更容易站在时代的前沿。让我们不怨天,不尤人,走一条经过反思的道路。未来应该不错,不管是个体还是民族。
责编
| 沧月
排版
| Maggie
2594889720@qq.com
•
@教育人:这堂百年党史课,中国教育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
德国的教育静悄悄
•
关于教师成长,这些一线管理者告诉你如何“培土”,怎样“育种”
▼ 点击
「
阅读原文
」
,报名会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新校长传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