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这样没有盈利,但有机构持续提供充裕资金的事情可能会越来越少”。
在 8 月中旬我们报道 WeWork 即将上市并预计会成为今年每股第二大 IPO 之后,WeWork 的状况突然急转直下,到今年 9 月,WeWork 的估值完全崩盘,之后公司撤回了 IPO 的申请,而曾经一度冲到 470 亿美元估值的 WeWork 最后在 10 月底确认继续由软银接盘,软银确认了一个 95 亿美元的方案来挽救 WeWork,最终控股到 80%——在这次 WeWork 启动 IPO 之前软银原本只占不到 20%。95 亿美元当中包括了 50 亿美元的追加融资,此外还有软银向现有股东发出 30 亿美元的要约收购,以及加速兑现提供 15 亿美元投资的现有承诺。
经过这一轮操作,软银对 WeWork 当下的估值只有 80 亿美元了,而软银前后几轮已经在 WeWork 身上花了 185 亿美元。这让软银和孙正义戴上了“接盘侠”的帽子,不过这至少让 WeWork 免去了倒闭的风险——虽然这只是暂时上岸,但如果按原来 WeWork 的资金储备,公司会在几周之后就花光所有可用资金。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软银被看作是冤大头的同时,WeWork 公司联合创始人 Adam Neumann 的离场却让不少人羡慕。作为交易的一部分,Adam Neumann 虽然辞去了公司 CEO 职务并退出了董事会,但却套现了 17 亿美元(其中还包括 4 年共 1.85 亿美元的顾问费用……),并且即便这样,他还是持有公司股份,并且仍然可以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董事会议,只是不能对决策进行投票了。
不过 Adam Neumann 可能将面临别的指控。据路透社 11 月 19 日报道,WeWork 已经证实纽约州总检察长(NYAG)办公室官员 Letitia James 已经联系过公司,纽约州总检察长正在调查的是 Adam Neumann 在职期间假公济私的嫌疑——比如自己购置房产然后租给公司,以及雇佣了 20 名左右的亲朋好友在公司任职。而对于 WeWork 来说,现在当务之急的事情是稳定。现在 WeWork 的董事会执行主席是软银集团的首席运营官 Marcelo Claure。而 WeWork 原来的首席财务官 Artie Minson 以及另一位高管 Sebastien Gunningham 接任联合 CEO。软银仍然不会直接掌控 WeWork,按照计划,WeWork 和软银仍然只是保持合作关系,软银也不会在股东或董事会上占多数表决权。WeWork 也希望向外界传递稳定的信息。10 月底时有传出 WeWork 可能将退出包括中国在内多个区域市场的消息,对此我们联系 WeWork 中国时,对方表示对这个传言不做评论,但强调了一切业务都在正常运转,“将一如既往地为会员提供卓越的工作体验”,并且“业务基础依旧夯实”。此外在这个月中旬,WeWork 也再次公开强调“承诺持续发力大中华区”。
△ 今年年初 WeWork 更名为“The We Company”,接下来“We”会怎么样呢?
不过 IPO 失败、估值缩水引发的连锁反应一定会有,本周四 WeWork 证实了一项全球裁员计划——公司将裁掉 2400 名员工,这占 WeWork 之前 1.25 万人的员工总数的 19.2%。这个行动是“为了消减成本和调整业务规模”。不过这还是比之前《纽约日报》报道的 WeWork 可能会至少裁掉 4000 人的规模小了很多。而在确认裁员计划的同时,WeWork 还明确了接下来的方向,“重新聚焦在共享办公这个核心业务上”,虽然具体没有说怎样聚焦,但按目前业界普遍的预测, WeWork 剥离掉一些周边业务(尤其是过去因为强调自己是科技公司、数据公司而收购的公司或者扩展的一些业务),以及专注在企业级客户(而非中小型客户)上会是大概率事件。WeWork 仍然在持续亏损,而这几个月 WeWork 估值的过山车经历也已经能写入公司 IPO 的历史,不少媒体、观察者以及包括摩根士丹利等机构也都给 WeWork 的 IPO 失败冠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之类的标签。在 Uber、WeWork 之后,类似这样没有盈利但有机构持续提供充裕资金的事情可能会越来越少,市场有了“回归理性”、回到本身的生意上的趋势,游戏规则正在改变,而长远来看这也并不是坏事。
▼ 还有这些你可以看看
冬天了,我们的 【2019 夏季招聘】仍有效,编辑/记者、设计、运营、人事等岗位开放,简历和作品/案例到 hr@toodaylab.com,24 小时内回复
转载与合作联系 support@toodayla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