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战“疫”:课程思政激发地大新闻专业的育人能量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共同抗击疫情。对于新闻专业的师生而言,相关抗击疫情的新闻报道既是了解疫情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新闻职业敏感、认知新闻媒体社会角色、树立正确新闻观舆论观的“活素材”。
自2月10日我校线上开学以来,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专业的老师们将疫情“危机”转化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契机”,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同时,积极挖掘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使新闻专业课堂成为思政育人新阵地。
抗击疫情之初,防控疫情方面暴露了不少短板与不足,一时间舆论场有不少噪音掺杂其中。面对这个问题,新闻专业教师高度重视在学生中开展正确的新闻舆论观教育,通过各类选题策划、案例解析引导同学们观察、了解媒体报道的前因后果,以及公众面对各种舆论的态度等,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清醒判断,面对疫情,不信谣不传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新闻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意引入最具时效性的新闻素材,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激发学生形成内在的、持久的学习驱动力。
近日,深圳市民刘洁创作的“We Are All Fighters”(《我们都是战士)》英文演讲抗疫视频火爆全网,尚媛媛副教授在《新闻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第一时间将它作为讲课的素材分享给同学们。这段演讲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洋溢着爱国热情,唤起了同学们对疫情、对国家命运甚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尚媛媛老师上课照
161172班曾航同学说:“看了演讲,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抗击疫情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役中,我看到了一种独属于中国的团结与信任。”
黄爱武老师,父亲作为新冠肺炎临床确诊病人被送到武汉泰康同济医院住院治疗。她和家人作为密切接触者也被集中隔离。在隔离点,黄爱武老师克服种种困难,不仅完成了网上在线教学任务,还增设了答疑环节,针对每位学生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黄爱武老师和学生们在网上交流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参与是最好的学习。面对抗疫这样的重大新闻事件,新闻专业学子不仅要观察与思考,更应积极参与其中,亲自记录、报道这段历史,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其职责、使命与担当。为此,宁薇副教授在《新闻编辑》课程教学中,以疫情为背景,布置了新闻策划与报道的实践作业。学生们提交了25篇新闻作品,报道形式包括文字、图片、短视频、微信推文还有新闻H5,拟推送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抖音、报纸等。
宁薇老师上课照
学生设计的“抗疫”新闻H5作品
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线上授课中,新闻专业教师注重开展纵横向的对比教学,激发了同学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
张梅珍教授在讲授媒介的形象塑造和媒介产品开发相关内容时,精心选择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题,如故宫系列文创产品等,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将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担当精神等融入到网络课堂中。此外,她还结合专业特点,带领同学们在央视精心打造的文化类节目《一堂好课》中,选择收看陈凯歌的时代影像课、范迪安的美育课、王蒙的青春文学课和罗大佑的音乐与生命课,通过启发式、引导式的层层铺开,引导同学们从这场疫情中学会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用生动的实例、鲜活的人物向同学们传递正义、善良、信念和力量。
张梅珍教授在给学生上课
新闻专业李静副教授是广电本科161181班班主任。从大一开始,她每个学期都会给同学们推荐4本书籍的阅读任务,并要求撰写读书笔记。这学期她仍给同学们指定了阅读书目。学生张晨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疫情发生之后,有一段时间,我的情绪是很焦虑的,但读了老师指定的书籍《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后,我的内心慢慢平静下来,现在我每天都会读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书,并记录自己的感想,这种感觉非常好!”
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新闻专业很多学生也在其中用行动阅读“时代”这本大书。
新闻传播学2018级研究生团支部精心制作了微视频,为武汉加油鼓劲。
2018级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自制抗疫短片
2018级研究生杨丛逊成为了一名青年志愿者,站在了家乡抗疫第一线。他说:“疫情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十分辛苦,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困难时期勇于担当,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杨丛逊与鹤峰县县委书记合影,中间为杨丛逊
疫情阻击战,我们不是旁观者。2019级研究生团支部及时召开主题班团会,线上共同分享学习防疫抗疫等相关知识,对团员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号召同学们,以更佳的精神面貌对待网络教学,以更强的自我管理与规划能力投身到疫情期间的自我学习,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
文图丨艺术与传媒学院文字编辑丨陈华文
微信编辑|雷龚鸣 孙佳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网络新媒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