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爱我校-说出你的故事06 | 一生本色证初心——共产党员、志愿军战士王惠村的故事



编者的话 

1950年10月1日,15岁的王惠村正是青春年华,当祖国一声召唤,她毅然离开故乡和学校,参军入伍。1951年3月,她跟随15军入朝作战的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71年前,在新中国的安全受到侵略者威胁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捍卫和平、保家卫国,毅然赴朝作战。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伟大的胜利。 


2020年11月,王惠村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留影


2020年11月,王惠村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71年过去了,当年的志愿军战士生活得怎样?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为进一步弘扬红色精神,记者近期访谈了老党员、我校依然健在的唯一女志愿军战士王惠村,和她一起来重温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不觉更加钦佩所有参战的志愿军指战员,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71年前,她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那是一个让她在记忆中无法忘却的年代。随着采访的深入,有一种崇敬和感动的潮水,不时在拍打着采访者的心房。我们读到了一个跨越71年的动人故事——一个共产党人怎样坚守初心、永葆本色的故事。


志愿军战士王惠村(左)

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人物名片


王惠村,1935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50年10月1日在四川内江弃学入伍成为解放军战士,在志愿军15军29师卫训队培训2个多月,分配到15军后勤第三分院当白衣战士。1951年3月25日随军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5年,退役到地方工作,历任公务员、记者编辑、中学教师、大学副教授。1979年到中国地质大学工作至1990年退休。



参加人民军队

并在革命的“大熔炉”里铸就初心


记者:王老师,您好,请先从参军入伍开始说吧?你们当时是怎么进行动员的?进入朝鲜后是什么感觉?在军队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王惠村:1949年底家乡解放了。当时驻进四川内江市的部队一面战斗剿匪反霸和土改,一面建设部队,1950年2月至10月,29师先后在内江及各县招收了两批学生约300人。


1950年10月1日,15岁的我怀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在四川内江师范学校第一个投笔从戎,当我脱下学生装穿上了军装,顿时,感到英姿飒爽,无比自豪。我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29师,实现了我人生参军的梦想,心中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


1950年王惠村(左)参军


经过两个多月强化训练,包括医疗知识、战伤包扎和军政训练,我们新兵基本掌握了战地救护方法,之后我被分配到15军后勤第三分院当白衣战士


1951年1月,四川省内江市人民政府与15军29师部队,在内江梅家山联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军民誓师”大会。我是新兵连女班副班长,站在医训队女兵行列里,时而振臂高呼口号,时而精神振奋地与同志们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感到浑身都是力量。  


我记得,部队出发的前一天,特请假回家一趟,向母亲告别。当我跨进家门时,母亲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眼泪流下来了,我抑制着泪水劝慰母亲:“妈妈别难过,您应该为我感到自豪!”母亲用嘶哑的嗓子对我说:“孩子啊!你参军才两个多月,小小的年纪就要离家上战场,万一你在战场上……”她揪心地哭得好伤心,再也说不下去了。我一面为母亲抹去满面的泪水,一面强忍住别离难过的心情对她说:“我一定会平安回家,妈妈放心。”母亲听完我这番话,她擦干了泪水,对我说:“在部队一定要好好听领导的教导,在战场上机灵一点。”接着母亲为我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川味饭菜,为我送行。


1951年1月8日,从四川内江出发,我们乘着火车专列每到一个大城市的火车站时,大喇叭里播放激昂的战斗歌曲,无数封慰问信、慰问品纷纷送到志愿军战士手里。说来也巧,在无数封信中,我收到了四川内江表姐给我写的一封信。表姐的信,为我增添了一份战斗豪情。


1951年王惠村(第三排左2)在内邱


2月25日,达到河北内邱地区集结点。3月16日,从内邱北上,18日达到辽宁风城地区集结,然后来到了辽宁安东(现名丹东)待令。这期间部队一面加强战备训练,一面精选入朝人员,领导见我年纪小,第一批暂不让我入朝。经我反复申请仍未获批准,我就一哭、二磨、三再送请战书。最后急得咬破手指写了一份血书,我说:“干革命不在于年高,我决心已下,不打败敌人,不为人民立功,誓不下战场!恳请组织批准我第一批入朝。”领导见我意志坚定,最后批准了我的申请。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更是一个大熔炉。在这里,铸就了我的初心。“一切都是党给的啊!一辈子都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入朝18天夜行军,

磨炼了战斗的意志


记者: 王老师,您受命入朝是什么时间?您随15军连续夜行军,一路上如何攻坚克难不辱使命抵达长洞地区的?


王惠村:1951年3月25日晚7时,是15军入朝的时刻,当我们听见指挥员一声令下:“出发,快步前进!”我便同战友们飞奔在鸭绿江铁桥上。只见主桥上除了人行道,还有火车道。我们越过主桥时,看见主桥两侧的副桥已被敌机炸毁了。
    

我随部队快速跨过鸭绿江铁桥后,大约经过半个小时,便来到朝鲜新义州。战火中的新义州城早已是一片废墟,公路两旁全是大大小小的弹坑。

 

入朝参战,面对的第一个考验是“千里夜行军”。在朝鲜战场,美军的飞机每天都在天上飞,我军没有制空权,为避免敌机的侦察和轰炸,行军在夜间进行。当时我在15军野战医院三分院,一晚上要行军六、七十里,甚至八九十里路,还要身负几十斤重的装备,包括干粮、背包、铁锹、宣传工具及医疗器具等,山间小道崎岖不平,夜行军十分艰难。遇到天阴下雨,夜路难以辨认,就每人手臂上系一条白毛巾。行军过程中,饿了,就吃一把炒面吞一把雪,疲困极了,就与战友背靠背坐着打个盹儿。我们这批新兵,个个脚板上都打起了血泡。

 

有一次,走着,走着,忽然,敌侦察机飞来了,投下一个个照明弹,如同白昼,接着数架敌轰炸机向我部队疯狂地扫射,听到命令:“原地趴下,注意隐蔽。”顿时,火光四起,“哒哒哒”的机枪声,“咣咣咣”的炮弹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此时我的心情立即紧张起来,紧紧贴近班长(老班长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我两手捂着耳朵,紧闭着双眼。炮弹爆炸中,我感觉有东西在背上鞭打,打得好重,不知道是不是弹片?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切身感受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敌机扫射一阵后,飞走了。听到一声令下,“往后传,继续前进!跟上!跟上!”


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

年仅15岁的王惠村


连续夜行军,身上汗流不止,宿营后,住民房、住防空洞,又不能清洗,我们一个个头上、腋窝里长满了汗虱,一抓一大把,真是虱多不愁啊!白天在防空洞口,同志们相互在头上找虱子,脱下内衣抓汗虱,只听见“啪啪啪”地掐虱声,有的说“我掐死了一个班的敌人。”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志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行军艰苦,体力消耗大,营养又不足,有的战士染了回归热疾病,我也被传染上了,症状是连续发高烧不退。我发着高烧身负沉重行囊必须坚持夜行军,医院领导见我年纪小又发烧,特地为我静脉注射了一针阿斯凡拉明并服了退烧药,病情有了好转,幸免被送收容所,终于胜利地到达指定地点长洞地区。


 参加芝浦里地区防御战,

经历过生死考验


记者:王老师,您请回忆一下您跟随部队参加第五次战役的情况?


王惠村:1951年5月,志愿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发起了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中,各部按照计划,穿插出击。至此,彭老总急令第15军迅速在金化以南芝浦里一带组织防御,阻击敌人7至10天,从而迟滞敌人的行动,掩护东线主力兵团调整部署。万分紧急之际,15军军长秦基伟将15军下辖的3个师,分成一、二、三梯队,筑起了三道防御阵地。


记者:王老师,请回忆一下你们部队参加芝浦里地区防御战斗的情况?作为这场战役的亲历者,能具体讲讲吗?


王惠村:1951年5月27日至6月7日夜,芝浦里一战,志愿军第29师粉碎了加拿大军、美军共5个团的34次进攻,歼敌3500余人,胜利完成防御作战任务。


我记得那是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已进入白热化,前线转来的伤员与日俱增。我军野战医院设于山沟,防空洞就是手术室。敌机轰炸更是家常便饭,药品短缺、设施简陋,除了一名正规医生,护理员就是我们这群十五六岁刚出校门的女兵。在这腥风血雨的战场上,我直面因受伤缺胳膊、断腿、腹部有肠子流出体外的伤员……开始时,我看见血肉模糊的伤口,手脚都在发颤。“小鬼,这就是战争!”院长说。我也在一次次抢救伤员中克服了胆怯心理,已不再感到苦累,不再感到畏惧。


一天傍晚,我正在给伤员换药,突然传来了飞机声——这是敌侦察机,随后轰炸机也来临了。“快,将伤员转移到防空洞!一个也不能落下!”院长发出紧急令。我们二班几名女兵立即将身边的伤员背进防空洞。当我折身出来欲转移第三名伤员时,一个左腿已被炸断的河南老兵对我说:“你快去救别人,俺是共产党员,俺能自己爬。”他的话让我震撼。当时,我不由分说,拽着他的胳膊强行背着他向洞口转移。只听见班长大喊“小王,快趴下!”我连忙放下伤员趴在他的身上。当敌机升高在空中盘旋时,我猛地背起伤员使出浑身力气跑向洞口。进洞不到一分钟,洞外便传来剧烈的爆炸声。只见我们的野战医院挨着村庄陷入一片火海,好险啊!晚一分钟,我和伤员就“光荣”了。我捂着胸口,望着一个个安全入洞的伤员,我与战友们都会心地笑了。   


那是我难忘的一次经历。一天下午我独自一人到河畔敲开冰层,为伤员清洗血衣、绷带,洗着,洗着,隐约听到敌机声,我顿时隐入丛林,炸弹掀起巨浪,一时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飞机声、炮弹声震耳欲聋,我紧闭双眼,双手捂着耳朵,身贴地面。敌机飞走了,我又到河边,将纱布、衣服洗完。当我扛着洗好的衣物回到医院,已是傍晚。“小王回来了。”我立即被喜出望外的战友们包围着。大家说“小王命好大,居然没被炸死!”为此,医院写了一篇报道,题目是《勇敢战斗在朝鲜战场上的小白衣战士》刊登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报》上,以此来表彰和鼓励我,还火线吸收我入团。


王惠村与朝鲜小姑娘在一起


1952年春天,我们住的村子里有一个小姑娘名叫小朴勃。她苹果似的红润润的圆脸上,有两个小酒窝,笑起来很甜美。一双聪慧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显得格外阳光。她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叔叔阿姨很热情很有礼貌,我们大家格外喜欢她。


与邱少云擦肩而过,

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记者:王老师,您从野战医院调到了师文工队,讲讲邱少云所在部队慰问演出的情景吧?


王惠村:1952年我调至29师文工队。这年春,29师文工队接受了一个任务,深入连队阵地慰问演出。我们带着几件简单乐器,背着行装,由分队长带队向前沿阵地出发了。


从文工队的驻地去前沿阵地,要翻过几座山,冲过几道封锁线。朝鲜属海洋性气候,冬季气温常在零下30多度。当天气温特别寒冷,凛冽的北风刮得人透不过气来,天上还飘着大雪,队员们一个个被冻得瑟瑟发抖,但是大家都小心翼翼地踩着厚厚的积雪翻山越岭。连队得知文工队要来慰问演出,战士们在冰雪覆盖的山坡陡滑地段为我们铺路,又用背带、草绳接起一条长带,系在被敌机炸断的树上,以便我们攀登。


我们首先抵达的是87团3营9连1排3班突击班,班长带领文工队往防空洞里走,张一壮同志(1956年我与张一壮结为伴侣)紧随其后,我也跟着。后来听张一壮回忆。当时防空洞内光线暗淡,他不小心撞倒一位战士,连声道歉:“对不起”战士立即回答:“莫来头”(川语:没关系)。班长向这位战士介绍道:“这是师文工队的同志,来我们班慰问演出。”接着又向张一壮介绍说:“这是我们班的邱少云同志,四川兵。”张一壮紧握着邱少云的手真诚地说:“你们辛苦了!”邱少云腼腆地说道:“不辛苦。你们才辛苦!”


在班长的带领下,文工队的同志们个个弯着腰、费力地进入了潮湿阴暗窄小的防空洞,坐在战士们编的草垫上。洞里黑乎乎的,班长用搪瓷缸反扣着,上面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光亮下,我们为战士宣读了师首长的慰问信,带去了师首长对战士们的关怀,大家听了个个激动不已……


慰问演出是在防空洞外进行的。首先演的节目是男女声小合唱,接着由我表演女声独唱,拉着手风琴自唱了一首朝鲜歌曲《春耕谣》。


王惠村自拉自唱朝鲜歌曲《春耕谣》


快板还未结束,敌机就来了。班长说:“快!快进洞!”大家快速进了防空洞。文工队分队长最后一个进防空洞。不料,在他准备进防空洞的一刹那,敌机俯冲下来了,一梭子弹打中了他的臀部,棉裤立即开了花,只见鲜血直往外流,班长将分队长抢进防空洞后忙脱下棉裤,快速包扎伤口。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班长、告别了3班全体战士,向另一个阵地奔去。


每当回忆起和英雄邱少云短暂的见面,记忆犹新。没想到我与邱少云第一次的见面竟成了诀别。


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在潜伏的地方被敌人燃烧弹打着,被燃烧了起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邱少云烈士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被广为颂扬,邱少云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胜利的歌声满天飞,

致敬最可敬可爱的人


记者:王老师,朝鲜停战协定是在哪一年签订的?您所在的部队是什么时间回国的?回国后您去了哪?


王惠村:1953年7月27日,人民军、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双方实现停火。


停战后15军在斗岱洞修建了大礼堂,那是用木料做墙的大礼堂,一排排地安放着凳子,可容纳几百上千人。从祖国运来了各种服装、道具、皮靴。我们用歌曲、快板、相声、评书等多种文艺形式歌颂参加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的英雄们。


1953年,朝鲜停战谈判后,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29师文工队,为部队演出大合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第一排左2王惠村)


1953年,停战后庆功会上演出(左3王惠村)


每次演出台上台下欢呼声、笑声,掌声响成一片……特别是在广场演出,朝鲜人民军及老乡挤得满满的,他们高喊:“超士米达”意思是(太好了,再来一个),表演时每次都得返场演第二遍、第三遍。


停战后,祖国派来了亲人赴朝慰问团。战士们搭起了“欢迎亲人慰问团”的彩门,采来了金达莱花,把防空洞布置得整洁而温馨,又把防空洞里的炕烧得暖暖的,炊事班煮好了香喷喷的饺子迎接祖国亲人。


到15军演出的是湘剧团,我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接待祖国亲人慰问团的工作。我在接待湘剧团为部队演出的日子里,与湘剧团的演员们建立了深深的情谊。


女声小组唱朝鲜歌曲《在泉水旁》(左2王惠村)


新疆舞《咱们新疆好地方》(右1王惠村)


黄梅戏《打猪草》王惠村(右)与郑立冰在表演


1953年,15军29师文工队演出歌剧《朴再根》。(左4王惠村)


慰问团为每个志愿军战士赠送了两枚抗美援朝纪念章,还有一个搪瓷杯,上面刻印着献给“最可爱的人”。


1955年凯旋,我随29师在孝感花园镇营房建设(右1王惠村)


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再回顾这场战争,我认为当年的流血牺牲是值得的。为了正义为了和平,我们中的许多战友,血洒朝鲜三千里江山,长眠在异国他乡。他们用无声的庄严,壮丽地实现了人生的辉煌。志愿军战士是那个年代,乃至现在这个时代最可敬可爱的人!去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国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我非常高兴,虽然我的战友活着的人不多了,但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我非常感谢党和人民


2020年10月21日,校党委书记黄晓玫(右1)、副书记唐辉明来到王惠村(中)家中看望慰问,向她致以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为她颁发并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送上鲜花和慰问品。


王惠村即兴手风琴奏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退役后努力工作,并把“只要有了信念,就可以做生活的强者”作为一生的信条


记者:您虽一生历尽坎坷,但当聆听您讲话,感受到您精神饱满,充满激情,是什么支撑着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挫折面前笑对人生?


王惠村:回忆起当年作为卫生员战场上救人的情景,我仍然会激动不已。2021年春节前夕,我走进武汉舟桥旅部队,给一营100多党员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只要有需求,我就去大中小学校给学生上党课,讲故事,弘扬优良传统,当好红色传人。


我在朝鲜战场上入团那天起,就迫切要求入党,在朝鲜战场上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一生永远跟党走。1986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先后在湖北省直机关、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省宣农场、武汉市39中等多处工作,1979年调到地大(原武汉地质学院)工作,先在团委后任艺术教研室主任。任职期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甘为春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奉献自己艺术精华。


1990年,我55岁退休。依然活跃在红色传播的战线上,此后的30多年间我在武汉被聘为大、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每年为青少年作报告传承红色基因,关心下一代成长。我每遇到困难都能以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我曾遭受过至亲离世、中年儿子失踪的诸多痛苦和打击,却依然无法夺走我信仰和情怀。是信仰的力量,使我战胜了多次大手术身体受到重创和家中巨变的困难,在面对大女儿一家三口都是智障重病者,我承担了经济、精神重重压力时,几乎无人可以依靠的我,却拼命地活成了周围人的坚实依靠。


2020年1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之声

社团成员到王惠村家座谈


事实上即便如今我已是满头花白,我常常忘却自己已86岁高龄,我虽然年老多病、腿脚不便,仍然坚持每月回校过组织生活。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之际,我分别被邀请到地大、武汉商学院为大学生做了红色教育报告。我所在的红星社区宣传栏中,称我是一位“人老心红的常青党员”,是一个推不倒、压不垮的坚强共产党员。我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党员和校“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在战场上的历练,我经受住了打击和磨难,“只要有了信念,就可以做生活的强者。”这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如今,我实现了参军梦、入党梦、教书育人梦、传承红色教育梦……我的人生得以飞扬,我将继续以信仰为舟桨,发挥我的余热,把全身心精力投入到我所热爱的社会公益活动中,自觉践行党的宗旨。




文 | 曹南燕 图 | 由受访者提供视频 | 高雅微信编辑 | 梁耀梅
审核 | 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