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院巡礼 | 相约环境 拥抱梦想



院长寄语



环境学院院长  史建波



热忱欢迎有志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学子报考环境学院。让我们携手并进,一起为“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贡献力量!





历史沿革



环境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前身为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成立的水文地质教研室(1993年更名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系)以及1975年武汉地质学院建立的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学教学组。现设有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物科学系、大气科学系、实验教学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学院办公室和学生工作组。现任党委书记李素矿,院长史建波。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水平卓越。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9人,教授53人、副教授69人,博士生导师65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学院聚焦“四个面向”,以学科专业发展为主线,形成了地下水和地质环境为优势特色的水利、生物、环境和大气学科交叉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攀升,模式创新。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31人、研究生1087人(含外籍研究生73人)。设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科学、大气科学5个本科专业;建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按照“课程团队、专业教研室、研究方向团队、学科创新群体”分层设置基层教学组织,按照“前沿方向课程化、选修课程方向化、主修辅修复合化”分类重构课程群,已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地下水与环境教学团队)、1个省级基层教学组织(环境地质课程群教研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地下水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和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下水与环境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牵头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地质环境方向)虚拟教研室。实施“四化四型”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通识课程门类化、专业基础课大类化、核心课程模块化和选修课程集群化,已建成3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或精品课程(《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动力学》和《地下水与环境》)、3门省级一流课程(《水文地质学基础》、《环境地质学》和《野外含水层系统非稳定井流虚拟仿真实验》);形成了贯通型、学术型、应用型和国际型的培养模式。


近年来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22届本科毕业生截止目前升学率为64.17%,其中首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班本科生升学率为81.25%。


通过“333”跨学科平台和“四级实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学院研究生每年发表SCI检索论文80余篇。14篇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5篇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3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以联合培养方式赴国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申请发明专利63项,实用新型专利99项。形成了水-土-气-生-环跨学科育人范式。“互联网+”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0余项。提出了“六红、六专、六能、六心”的新时代育人标准,创建了“1+6”资政育人载体和美丽中国“4+N”环境地球科学课程思政体系,发展了基于传统课堂、社团与竞赛、实习实践、网络教学的“四维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资政、专业、课程和课堂的协同育人创新体系,实现了跨学科教学和育人的统一。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学院作为主干力量参与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并拥有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长江流域环境水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地质环境修复技术创新中心、湖北省水环境污染系统控制与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地下水修复技术转化中试基地、生态环境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检测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深部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极端天气气候与水文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湖北省大气污染复合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高寒干旱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矿山生态效应与系统修复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拥有水利部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和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质;拥有“环境水文地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与“环境水文地质”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







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优化完备。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共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共建)3个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及大气科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两个专业学位点。其中,水文地质学属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二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聚焦“四个面向”,水平不断攀升。学院坚持国际前沿与国家需求目标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原则,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服务国家目标的意识和能力。“十三五”期间,王焰新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学院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地质调查重点项目2项,实到科研经费3.21亿元;出版专著21部、发表SCI检索论文938篇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推进,社会合作拓宽,服务质量提升。学院依托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等国际合作项目,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十三五”期间,学院加入中国南南合作网,加入国际大学气候联盟。先后举办5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与山西省政府,广东、陕西、甘肃、湖南、山西、河南、贵州等省地矿部门及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地化所、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科院地化所,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矿业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税务运营有限公司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山西省晋城市建立学校首家省校合作智库示范基地。






党建思政



党建思政成效显著,发挥引领保障功能。学院党委2006年被湖北省评为“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被湖北省委高校工委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基层单位”、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基层单位”,2011年被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教育厅评为“两访两创”活动先进单位,2017年入选湖北高校试点改革学院,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2019年学院党委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21年学院党委“注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入选2019--2020年度湖北省十大党建案例(湖北高校唯一),2022年学院“张国旗班”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学生活动照片合集


#1

张国旗班


#2

志愿服务与课余生活


#3

运动赛事




图文|环境学院

微信编辑 | 许珂 郑婷立

审核| 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