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0507实盘周记及浅谈洋河(二)

果子家成长笔记 果子家成长笔记
2024-09-2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笔者的观点和内容,是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用文字留下时光的印记。

走在价值投资成长路上的同时,也希望能给有缘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毕竟每个人迟早都会有投资的需要,投资路上或多或少会犯错,多个视角或许能少点摸索、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我的观点可能会有错误,但绝对是真诚的。

请大家务必结合自身情况,独立分析判断,三思而后行。

 

        这是我的第48篇原创文章    

     

本周持仓企业中:腾讯控股下跌0.46%,洋河股份下跌1.23%,分众传媒上涨12.58%,格力电器下跌10.65%,美的集团下跌2.55%,招商银行上涨3.24%,古井B上涨3.59%。


本周交易:15.08元清仓卖出占总仓位约3%的万科A,全部换入洋河,均价146.28元;均价35.70元买入一点点格力。


截至目前,今年的整体收益+3.2%

         

记录下换股的思考:之前买入万科的逻辑是,万科是房地产的龙头企业,经营比较稳健。房子是人类永恒的需求,未来的竞争局面将会是强者更强、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能享受市占率提升、净利率提升的好处,而且去年8月房地产整体都在极低的估值区域。今年年初我写过两篇分析万科基本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回顾:浅谈万科(一)浅谈万科(二)

         

但是,去年年底以来,国家放松房企的融资限制,导致不少面临困境的中小企业重新得到输血,大大减缓了万科这样的稳健企业抢占市场的进度。

         

此外,这半年来不断学习和思考,认识到房企业务很复杂,大把的利润不断地用来拿地、建房子,自由现金流很少。

         

相比收益的弹性,业绩的确定性更加重要。恰好这段时间洋河持续下跌,倒车接人,考虑过后,决定清仓卖出,全部买入洋河,这样一来,我的持仓含“糖”量更高了。

         

洋河、万科像一对难兄难弟,从去年8月份买入后,他俩的收益都是拖后腿的,下跌幅度差不多。按照老巴芒格唐师他们的原则,卖出只有三种情况:一是股价严重高估,二是看错或公司变质,三是遇到更好、更确定的公司。洋河处在白酒这个超好的生意模式中,未来业绩的稳定性、确定性更高,所以这次操作算是第三种情况吧。

         

对于格力,由于2022年报分红不及预期,与去年通过的股东回报规划相差了每股0.215元。节后开盘,格力股价几乎跌停。在飞刀落下时,我买入一点点格力,主要是感觉明显存在情绪宣泄,它的主营业务没有明显变差,只是分红少了些,不至于来个跌停。

         

格力主营的空调业务比较稳固,尽管跟随房地产周期下行,总体需求也基本到顶,但是空调有10年左右的换新、升级需求周期,凭借品牌和技术的护城河,保持目前盈利水平应该不难。现在的市盈率为8倍,我认为是低估了。

         

此外,公司一贯对研发的重视和正能量的企业文化,我都比较认可,有了这些优秀基因作支撑,我认为格力的多元化和新突围值得期待。

         

上一期,我们从基本情况与发展历程、工艺和产品几部分分析了洋河股份,详见我关于洋河的上一篇文章 浅谈洋河(一)  。接下来,我们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继续分析洋河。

          

01



洋河的优势

从2002年改制后,洋河一度发展速度飞快,截取2006年到2015年几家头部酒企的相关数据。具体如下:


洋河年度总营收从10.71亿增长到160.5亿,9年增长近14倍,年化增长率为34%,净利润从1.75亿增长到53.65亿,增长近30倍,年化增长率为45.7%,成长速度是6家企业中最快的。

         

分析其中的原因,除了处在白酒这个极好的行业中外,我认为还有三个优势:

         

一是合理的股权结构。这是最关键的优势所在,洋河高成长的秘诀在于员工持股,在于大股东和管理层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以及其带来的强大执行力。

         

查阅招股说明书,2009年发行股票后,洋河集团持股34.05%,蓝天贸易持股11.35%,蓝海贸易持股10.65%,上海海烟持股9.64%,上海捷强持股4.5%,剩余29.81%股份由公众投资人持有。蓝天贸易、蓝海贸易是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持股平台,上海海烟和上海捷强是洋河股份的合作伙伴。所以洋河的股权由洋河集团、管理层及员工、公众各持有三分之一,管理层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深度捆绑在一起。一直到2022年年报,也是大致维持了这样的结构。

         

一方面,没人可以一家独大,洋河集团做不到,管理层也做不到,双方形成了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另一方面,因管理层及员工持股很多,公司的利益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这种多劳多得的分配模式,让大家动力十足。

         

这样的结构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是截然不同的,我认为,这是洋河在其品牌号召力、产品品质等方面并不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杀进中国白酒业三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优秀的产品创新能力。2002年企业改制后的洋河股份,积极思考公司的战略:卖什么样的产品。公司原有的洋河大曲,虽然此前名气很大,但是从销售情况看已经掉队,想凭借老产品实现突破的难度太大。

         

洋河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在长三角地区,商务人士以及应酬活动较多,但是不少人反应白酒入口辣、喝完上头等缺点,于是公司从解决痛点中找到了产品突破方向。2003年,公司通过技术工艺创新、多次攻关,突破传统的白酒香型分类,首创绵甜柔和、醇厚净爽的“绵柔型”白酒,受到市场好评。

         

同年公司推出蓝色经典系列,打破白酒以红色、黄色为主色调的老传统,将蓝色固化为产品标志色,实现了产品差异化,突显了产品个性。蓝色经典系列包含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三款产品,实现价格带全覆盖(海之蓝主打100-200元价格带,天之蓝主打300-400元价格带,梦之蓝主打400元以上价格带)。

         

“绵柔型”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口味,蓝色经典系列的酒瓶也更加美观,同时“蓝色”契合人们追求清澈蓝天的愿望,梦之蓝也恰好呼应了“中国梦”的主旋律。在铺天盖地的“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的广告词渲染下,蓝色旋风席卷全国,公司品牌力迅速跃迁,品牌影响力辐射范围由江苏省内快速推向全国。

         

三是强大的营销模式。洋河2018年报的核心竞争力分析中,除了谈到自然环境优势、品质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等以外,还谈到了营销网络优势:公司拥有一支行业内人员最多、理念最新、执行力最强的营销团队,与近1万家经销商合作,拥有3 万多名地面推广人员。恰恰是这最后一条,才是洋河不同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的控制力源头。

         

各大名酒企业,其销售主要通过经销商完成。但在与经销商的关系处理中,又分为以经销商为主和以酒厂为主两种不同的模式。

         

茅台、五粮液等企业,走的是以经销商为主的模式,企业与经销商是买卖关系,经销商给钱,酒厂发货,交易完成。后续销售环节全是经销商的事情,酒厂顶多在营销费用或媒体宣传等方面给予适当配合。这种模式,对于酒企而言,销售人员少、市场事务少,管理链条短,能力要求低。

         

而洋河走的是另一条以酒厂为主的深度分销道路。依靠洋河自设的分公司和办事处,在当地招聘和培养业务员,由分公司和办事处直接管理,进行市场推广和产品销售,当地经销商主要起配合作用。通过这种模式,洋河牢牢地将渠道和市场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营销模式管理链条长、管理层级多、人员事务繁杂,对运行制度、利益分配体系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要求都非常高。

         

因此,洋河2018年正式在册员工15290人中,销售人员高达5259人(并通过这5259人控制地面推广人员3万余名),占比超过34%;而茅台员工总数26568人,销售人员仅843人,占比3%;五粮液员工总数26291人,销售人员仅658人,占比也只有2.5%。

         

正是凭借这三个方面优势,洋河才得以快速崛起,成为白酒行业的几大龙头之一。

          

02



洋河的劣势

从2016年高端白酒复苏后,洋河逐渐掉队,甚至2019年、2020年营收出现负增长。在此,简要分析下导致这种局面的劣势。

         

一是股权结构走样。2017年蓝天贸易和蓝海贸易合并为蓝色同盟,成为管理层和员工持股的统一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打天下的老一辈管理层逐步退休退出,但仍然借助蓝色同盟继续持有洋河的股份,分享洋河发展的利益。查阅2022年年报,主要股东情况如下:

管理层持股情况如下:

查阅蓝色同盟的股东情况如下:


从中可以看出,现在的管理层直接持有74.2311万股,蓝色同盟中只有陈太清、尹秋明各持有约1%的股份,总体持股约600万股。新的管理层,只有极少量的股份,大致是打工人的角色。自己努力拼搏后,获益更大的却是老一辈。没有直接的巨大利益牵引,也就没有“种自家的地,半夜都想着起来干活”的那种干劲,工作积极性难免大打折扣。

         

二是高端产能有限。虽然洋河推出了蓝色经典,也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但是,随着时间的拉长,蓝色系列的新鲜感和热度逐渐消退,在消费升级、崇尚健康的大背景下,人们更多的选择是“少喝酒、喝好酒”,于是产品质量成为最终衡量的标准。

         

从2015年白酒复苏以来,高端酒是最大的赢家。在浓香酒的生产中,最关键的是窖池,窖池越老,优质基酒产出率越高。五粮液、泸州老窖是当之无愧的两大巨头,引用老唐2020年初的分析,五粮液有高端酒产能2.3万吨,泸州老窖高端酒产能2万吨。市场上高端酒的容量大概是6万吨,茅台占有3.3万吨、五粮液2万吨、泸州老窖0.5万吨,其余2千吨是其他酒企的份额。

         

五粮液、泸州老窖因为产能大,承接了茅台那部分的空缺市场,于是他俩在2016年后,无论是归母净利润还是营业收入的增长,都超过洋河十来个百分点。


为什么洋河的份额那么少,为什么没有承接住?关键是没米下锅,高端白酒产能太少。洋河有2020口明清窖池,其中明洪武年间89条,万历年间的523条,清代窖池1408条(主要是光绪年间的)。

         

数量是不少,但是苏北地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战场,这些窖池基本上都中断过生产,微生物群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上市后到2013年,洋河通过收购双沟、扩建产能,形成基酒产能16万吨,按照公司披露,大约有5%是可以满足梦9以上品质,也就是8000吨。但是这部分基酒生产出来后,还要存放10年、15年或者20年才能罐装。所以,洋河的高端酒产量十分有限。

         

三是分销模式作用下降。在这样的模式下,酒厂对经销商的把控力和话语权非常高,经销商的作用基本局限在了物流配送上。对于经销商来说,相对于销售其他品牌的白酒,洋河的利润不高。这就导致酒行的店员会优先推荐其他品牌的酒,而不是洋河。


当白酒行业处于低谷期时,洋河的深度分销模式优势明显,酒厂可以帮助经销商开拓市场;而当白酒销售火爆时,掌握市场资源的经销商还是愿意自己开拓市场,赚取更高的利润。


所以,从2019年起,随着白酒市场的火爆,洋河的深度分销模式弊端开始显现。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乏力,甚至开始出现负增长。

         

关于洋河,今天就先聊到这里,下次我将总结一下我对洋河的看法和估值,我们下期见。

更多音频文章,欢迎关注喜马拉雅“果子家成长笔记”~

欢迎订阅公众号“果子家成长笔记”,关于投资、读书与教育。请点击右下角“点 赞”和“在看”,感谢支持!


浅谈洋河(一)

20230430实盘周记和“成绩单”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果子家成长笔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