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 | 物流平台转型之路的思考:需不需要车货匹配平台?

2016-11-23 杨浩峰 物流沙龙

先作个简单的定义,什么是物流平台


物流平台是指采用轻资产模式,起步于车辆定位服务、物流传统软件或物流SAAS系统,服务于物流上、下游链条而自己不从事物流实际业务的信息科技公司。

符合以上定义的物流平台包括:易流科技、中交兴路、G7、以运满满、货车帮为代表的新兴物流车货匹配服务平台等。

以上平台或公司,多者已服务于市场十余年,少者也有一两年时间,商业模式也是在不断地探索和改变之中;近一两年国家和行业倡导发展无车承运人,所以,许多物流平台都宣称要转型到无车承运平台;如以往各家公司的发展一样,企业对商业模式的探索无可厚非,一定有其内生或外生的缘由和合理性。


平台

平台转型,是因为面临的挑战

挑战一:新技术对传统定位服务的挑战

多家以GPS、北斗导航起家的民营或有国家背景的定位服务公司,之前,依托货主运输透明化的需求以及GPS、北斗导航的民用化和免费,联合生产厂家,生产出车载式导航设备,销售给有定位需求的物流公司、个体车主,以此切入物流服务市场,在智能手机普及前大有市场,也活得不错;

但2014年前后,智能手机大众化,手机LBS定位得以普及,在一定程度中实现车载GPS定位、轨迹等大部分的功能,故此,对以传统定位工具为服务内容的物流平台企业是个挑战,直接的结果是车载设备销售额受较大影响;而且,车载设备地区、厂家及货主要求差异化,一车多设备,造成应用的困惑。


挑战一:新技术对传统定位服务的挑战

以360免费杀毒软件起端的免费潮,几年来冲击到包括物流软件在内的软件服务行业,免费的或以租代买式的服务模式,对提供定制化或标准化企业服务软件的企业来说冲击较大;缘于

1) 企业生命周期趋短,模式变化快,定制化套装软件不适合快速发展的企业

2) 定制软件普遍的周期长,失败风险大

3) 定制软件高价格,功能过剩

4) 硬件投入大;维护费用高

表现在物流平台营收上,软件服务费呈下降趋势。


挑战三:人力、管理成本高企

开公司办企业,购买设备,聘用人员,缴纳税费,这些成本每年都在增长,但收入却在减少、萎缩,一减一增,对物流平台来说,如何保持稳定、健康的现金流就是个大问题。

故此,物流平台在当下急迫地面临着转型压力。


平台

物流平台的转型模式有哪些?

企业发展,笔者认为一定是个探索过程,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正如攀登珠峰,一定有多条路(也一定有不合适的路),都能达到峰顶或一定的目标高度,也正如那句名言“条条大道通罗马”。

所以,以下关于转型模式,是基于笔者目前观察到的或认为可能的一些路径。


1转型为物流大数据服务公司


比如G7平台;从创始人的目标来看,是想发展成物流大数据公司,强调未来无大数据不平台;基于在交易、运营、金融上产生的数据,通过时间积累,借用大数据技术,给数据产生者提供决策支撑;汇集众多数据产生者的数据成为大数据,升华数据服务对象至社会、政府、行业,通过大数据产生其它赢利渠道。

笔者认为这是一条代表趋势的发展路径,但目前国内大数据应用现状,这种物流大数据服务平台还限于服务个体数据产生者,提供一定管理效率提升及辅助决策;限于单个大数据平台数据的局限性及数据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社会化、行业化的数据挖掘价值服务。

面临的困难有

1) 数据产生对象的有限性

如何服务于更多的用户,产生更多地有效数据,这是一个长期过程,考验物流大数据平台的营销能力和运营、售后服务能力。

2) 有效数据的局限性

市场肯定不会一家独大,同样的大数据平台也会产生,而且,每家平台采集的数据具有互补性,如何多家数据平台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大数据初期,数据就是价值,没有一定的共享机制,数据平台之间不会互相开放数据。包括现在许多核心大数据都在政府手里,如果能从政府手里拿到需要的数据也是个长期过程。

3) 数据应用的困难

大数据平台采集的数据,具有多种模式,有标准的结构化数据,也有非结构化数据,平台之间数据格式缺乏标准化,故,大数据有了,但真正应用起来还存在困难。

4) 大数据法律环境还不健全

哪些数据可以开放?哪些数据可以应用?从政府到普通公民,都还未形成数据生产和消费习惯,法律支撑也还在摸索中。


2转型为汽后车服务公司 


定位服务公司,基本都积累有大量车辆和驾驶员有效信息;汽车在购买后,其上路营业过程产生的需求、驾驶员生产、生活中的需求,据统计,每个长途车一年在运营中的流动资金十多万甚至更多,包括加油、路桥费交纳、维修、更换配件、吃饭、生活消费、保险等,甚至包括前汽车,即在更换或购买车辆时,都会有大量资金和信息服务需求;

那么,基于积累的驾驶员信息,有针对性地服务于他们,利用平台的规模优势,统一采购,专业化服务于司机或物流上、下游群体;物流的运输业务,车是生产力,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深挖车以及驾驶员的市场,这也是一个转型之路。

目前来看,贵阳货车帮已在作出一定的探索,从之前的车货匹配,转向车后服务,如ETC卡、车后金融等。

面临的困难

1) 如何把握对车及驾驶员的粘性?

车货匹配是促交易,车后服务可以独立于交易;车货匹配存在过程质量的把控,过程质量的控制又需要一定的“重投入”,这又是物流平台不愿意或不擅长投入的,所以,不做交易、重心不在交易和即使交易做成功了,但仍不能有效衔接到车后,没有业务的车后平台对驾驶员及车的吸引力有限,毕竟不能做到一站式。


需要不需要车货匹配的信息平台?

解决的思路恐怕还是要做连接,多个平台、差异化服务的平台之间做连接,实现“超级大卖场各商业业态的一站式购物”。

如果你爱他就让他推广APP,憧憬着物流的希望,每晚夜不梦寐!

如果你恨他就让他推广APP,半生心血艰辛前行,未来遥不可及!

2) 如何能提供全国统一的服务?

物流特别是长途运输,是跨区域、跨部门、跨服务业态的业务模式,作为车后平台,如何能协调、整合和促进区域间、部门间、业态间一致化,不仅考验平台企业的能力和实力,更有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及行业传统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3) 重服务和轻服务的矛盾

要提供性价比高的车后服务产品或能力,就需要做专做精和花费大精力、长时间去洽谈细分领域的实际供应商,这是重投入,表现在聘用专业的人、团队和花费精力去做这个事,就会有较大的投入;

但作为车后服务,覆盖的范围广,如果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要比较重,则平台会比较重,最后表现在成本高、利润低;但如果轻模式,只搭平台,如何保证车主们得到性价比高的产品,这又是个问题;所以,重服务和轻服务也是个矛盾。

3 转型为无车承运平台  

如前所述,无车承运平台,当下,可谓政府、行业寄望颇重,“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各种物流平台,服务于物流的链条,“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例如,运满满这样的物流平台,多多少少接触过运输业务,可能都组成小范围的项目组,尝试着成为无车承运人,做过几票或少量项目,介入的或深或浅,也对无车承运业务有一定的理解。

物流平台在新形势下,转型无车承运人,是一种尝试,有机会,有风险。基于笔者对物流平台的理解,这种转型还需考虑以下因素。


国外案例

优秀的无车承运人:罗宾逊

如何保证线下运营能力和资源的匹配?无车承运业务重在过程控制和结果实现,在实现了业务信息的匹配后,物流过程的控制、风险的规避、资金能力的保证、物流售后服务,物流平台在人才、机制、组织上还需做出合适的匹配。

要向无车承运人发展,还需向物流实操公司多学习,深刻了解物流的流程,作各方面人才的储备,发挥自己信息化及大数据的特长,联接配套服务资源,争取政府及平台客户和用户的支持,稳打稳扎,做好长期战斗准备。


4转型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

例如共生平台、传化陆鲸FBA等,不只是服务于车一端,也服务于货的一端,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平台,给物流链条的上下游或关系方提供服务,核心优势在于其专业性及整合能力、信息化能力等,可谓是当初美国淘金热时的“卖水人”和“淘金综合服务公司”,不仅提供给这个产业链必需的资源,而且还做促进交易、改善交易及交易后服务的事。

共生、易货嘀、货车帮

这当然也是一种物流平台发展路径。

目前笔者来看,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可能存在的困难有。

1)“多元化”和“专业性”的矛盾

“多元化”是指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运力采购、方案设计、信息化服务、金融服务等多样性服务;多元化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一站式,但一站式考验着平台经营者管理能力,多元化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泛泛和非专业化服务,多元化又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体系支撑,多元化面对着不同的细分目标客户群体,对平台企业管理和目标客户的识别造成一定认知困难,是两难;

如何权衡好“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矛盾,这对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来说是个考验。

2)从“运动场馆提供者”向“运动员”转变的诱惑

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是“运动场馆提供者”,给“运动员”提供训练、实操、服务的场所,当看到有“运动员”出类拨萃、“名利双收”,这对“运动场馆提供者”或“教练”来说,是个诱惑,是否下场去挣大钱?操纵或默认利益关系体下场去挣“运动员”的钱(正如所谓的贪官本人不贪,但其家属、部属或利益关系体贪污),则和当初宣称的不介入物流实体业务有冲突,难以保证其中立性和公平性,结果是公信力缺失,进尔影响平台信誉和生命力。

5物流平台其它转型模式


比如天地汇依托园区,开展的智能甩挂运输;比如物流小秘,从车货匹配平台转到和车企合作,依托货流分析,开通城市间甩挂运输;比如新达达、58到家,把平台生意场景连接到线下物流,借用智能设备和定位技术,实现物流的众包; 


比如云鸟配送的从B2C同城车货匹配转向垂直化的C2B2B服务转型;比如沃车港、货大大这样的围绕钢、煤的垂直型物流服务平台,不单纯做信息匹配,还会切入上、下游,尝试整合,保证场景生命力……


当你年轻时,

鲜亮的互联网下的自动分拣


可98%的现场还在危险的操作


平台缔造者必须清楚

自己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客户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最后的观点是:物流平台企业要结合自身的要素禀赋,不追求高大上,探索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勿攀比,勿急躁,小步试错,稳步推进。


文 /杨浩峰


近期精华文章推荐:

阿里巴巴+苏宁+三江 VS 腾讯+京东+沃尔玛,谁是未来新零售之王?

重磅 | 纸箱涨价30%甚至断货,这是咋地啦?

原创 | 2016有点冷的物流——活下来,走出去

物流大数据哪家强?顺丰?菜鸟?京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