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夜间经济≠夜市
Part1
夜间经济≠夜市
夜间经济源于大都市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而提出的经济学概念,在当前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其定义为“发生在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和游客为消费主体,以休闲、旅游、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注释:夜间经济通常指从下班后进行的经营活动,上海市最新指导意见对此定义为从晚7点到次日6点在城市特定地段发生的各种合法商业经营活动。)
在创造物质环境的同时,地方当局、土地所有者、投资者和经营者共同努力,消除管理和意识层面的障碍,引入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深夜购物、食品夜市、市民庆祝活动、公园之夜、嘉年华和街头表演等,帮助吸引更多包括老人、小孩、残疾人等在内的游客,减少游客对犯罪和反社会行为的恐惧。
在“夜经济”发展的先驱东京,传统夜生活中心新宿和银座、新区代表六本木和台场等服务差异化人群,官民一体推进“24小时日本”。
在全球宜居城市新加坡,传统中心乌节路吸引旅游购物人群在夜间消费,新中心滨海湾定位24小时商业、生活、工作与娱乐中心,满足都市人群多方位需求。
Part2
夜间经济的分类和功能
我们按照业态丰富度和时间维度,将夜间经济集聚区分为三类:
可以看出,综合型集聚区是未来夜间经济集聚区的主要发展趋势,丰富多元的业态和内容不仅为夜间生活服务,更是全方位提升城市活力,这也是国际大都市纷纷提出“24小时经济”的原因。
Part3
夜间经济的需求特点和趋势
在消费升级和千禧一代逐渐成为主力消费群体的大背景下,夜间经济体现出三大特点:业态多元、场景融合、专业品质。
Part4
夜间经济的关键发展维度
我们基于“机遇之城”的综合评估框架,建立了夜间经济评估模型,包括涵盖业态和内容、运营推广和基础支撑三个层面的十个维度。在进行区域和城市评估时,我们结合内部数据库与数据精准抓取,衡量人流情况、业态密度、推广效果等,分析得出夜间经济的提升方案。
日本“夜间经济议员联盟”在成立之初,便提出延长电车和地铁的运营时间、周末实行24小时公共交通的举措,积极借鉴世界成功经验;在安全方面,建立日本版的安全街区认证机制,增设监控设施,发动民间安防志愿者,确保环境安全;同时,定期发布报告,改变人们对夜生活负面印象的舆论环境,由政府引导发展夜间经济。
在FIT&GO,24小时健身房让工作人群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运动,并配套休息室、淋浴室等功能与洗衣等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适合在精英人群分布密集的区域配套,达到聚人、留人的效果。
夜晚也是工作了一天的人群寻求精神栖息之所的时刻,在银座顶级购物中心的茑屋书店便是这样一个精神港湾。书店面积约700平米,以融合艺术的生活为主轴,店里的星巴克以“文人聚集的沙龙”为概念,为加班族提供舒适的文化生活空间。
Part5
夜间经济区域发展的策略要点
借鉴国际最佳实践,从区域夜间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认为夜间经济的打造需要进行系统性考量,注意业态和内容的设计,持续的运营推广和所必需的基础支撑。
业态和内容上,夜间产品要注重差异化,从人们社交、休闲的需求出发,增加酒吧等社交场所和主题性强的表演、沉浸式内容,并首先盘活现有空间,最大化利用空间和增加内容;另外,文化类设施要合理延长营业时间,满足工作人群下班后的参观需求。
Part6
夜间经济背后蕴藏着哪些商机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市场专项研究显示,受到安全问题、交通条件、产品丰富程度等条件制约,旅游企业的夜游产品供给在品类、品质、投资力度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夜间,游客对夜间美景、夜晚活动、文化体验、夜市美食都非常青睐,在文化体验中,书店、茶社、剧院是夜间消费市场的文化亮点。
《纽约夜生活经济》研究报告中,2016年,夜生活为纽约市创造了196,000个工作岗位,62亿美元的工资收入(或为74亿美元员工薪酬),以及191亿美元的直接经济产出。
尽管工作日益繁忙,但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物质文化需求却丝毫没有减少过。
据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19年春节假期,西安大唐不夜城现代唐人街接待387.27万人;
\ 近期热文
本文资料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芒果新文创、和桥机构综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转载好文目的在于增进业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