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杂谈
所谓城市风貌是城市的历史与逻辑、功能与价值、规划与管理的知识网、价值链以及审美准则的总和。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大背景下,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的打造关键在于一个“特”字。
城市风貌不仅仅是建筑,更不能把城市风貌等同于建筑风貌。实际上,大多数人,特别是游客对城市的体验和印象中,建筑只占到很少的一方面,人们真正感受和体验城市最多的还是街道环境、公共空间……
城市风貌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包括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城市风貌,好的城市风貌是否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或标准,哪些因素成就了一个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典范?城市风貌规划应该如何编制?
今天先结合都柏林、爱丁堡和伦敦等城市的具体案例,来聊聊城市风貌的几个问题,包括:
统一和变化?
材料和技术?
传统和创新?
人工和自然?
看不见的细节?
“千城一面”是交通、材料和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每个城市都在追求自己的城市个性,每位市长都希望自己的城市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专家都会问项目规划师你这个方案的地区独特性体现性体现在哪里?
大家也越来越感觉到城市风貌正在趋同,所谓“千城一面”的问题被广泛提及,大家都在感概为什么现代的新区再也没有老城的独特韵味。
但那些古城或古镇的城市特色其实是由特殊地理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所塑造的:
马车为主的交通条件意味着大家不得不用本地材料;
一个地区的工匠可能都是由同一个祖师教出来,而不用担心外来的竞争者,大家都沿用共同的工艺技术;
一本《营造法式》就是全国范围的建筑模式规范,是大家共同的行为准则;
木构或石构建筑技术的极限让大家都对自己的出格想象保持着克制;
就算在工程技术已经能支持建筑做高的年代,垂直交通和供水水压的限制也使得整个国外老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高度统一。
但今天,科技、交通、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让“千城一面”成为历史必然,追求所谓100%的个性或特色是不现实的,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大村子。
不仅仅是中国有千城一面的问题,其实国外也一样,这次笔者看过的国外新城镇,也都是千城一面,把考察的照片堆在一起,也很难区分哪张是哪里。
关键不在于如何一味的强调特色,如果是好东西,多一些又何妨,如果是垃圾,世上独一件也没啥意思。
如果从国外近几年的新区建设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些大家公认的城市风貌美学观或做法,或者说所谓的“千城一面”的国际品质。
三个不同地区的滨水建筑风格和材质比较
爱尔兰-斯莱戈(SLIGO)
爱尔兰-都柏林
土砖由于价格便宜,就地取材,加工工艺简单,已经成为中国农村最为广泛的建筑外墙材料。
比较富裕的地区或家庭会在红砖外墙面上再用装饰瓷砖或涂料作为外墙面,但大部分地区还是裸露的土砖墙体,这些遍布全国的土砖建筑很难让人感受到美观,成为了各地风貌整治的通病,有些重点地区会用政府性资金对土砖建筑外立面进行二次改造,重新加一层外表皮。
而有些地区,比如山东省、广东的惠州市等,已经以环保、浪费土地等名义出台政策禁止使用实心的“小红砖”。但如果你到过都柏林,可能会对土砖建筑有新的认识。
都柏林是爱尔兰首都,整个城市具有城市具有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得益于其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城内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维京建筑群,包括Thomas Cooley的市政厅、James Gandon的Four Courts和海关大楼、都柏林城堡、半便士桥和卡斯特姆大楼等。
整个建筑群现保存较好的区域面积近1平方公里(根据GOOGLE 地图自测,未找到相关资料),里面除了几个主要公共建筑外,其余都是砖混结构,但同样的土砖,却别有另一番风味。
中英砖混建筑立面风貌比较
爱尔兰-都柏林-维京建筑群
中国农村红砖建筑
另外,不像国内单一的红土砖,都柏林维京建筑群内的土砖颜色、材质非常多样,但又基本统一在土黄、赭红、浅褐等三个色系内,而且,单个砖块的尺寸大小是一致的,就算一条街道出现不同的颜色,也不会显得杂乱,反而会由于变化不会显得单调、呆板。
都柏林-维京建筑群土砖颜色比较
除了土砖颜色意外,精湛的砌砖工艺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几百年过去了,每处沟堑都处理的非常干净、整齐,完全达到了装饰墙的水准。
相比中国农村地区的一般土砖房,要实现这一点似乎并不容易,现在的泥土工早以没有传统工匠师傅的手艺和精神。
中外砌砖工艺比较
简洁的公共场地铺装
公共空间的铺装也有相似性,比如一般一个场景内使用的铺装材料不会超过3种,没有太多的利用材质的平面划分,铺装材质以灰色调为主,比较少采用红色等比较艳的色系。
新材料的应用:高承载的透水材料
如图所示,这种材料由细沙或碎石用某种粘合剂固定,表面摸起来,是细沙或碎石的材质,但很坚硬,牢固,有很强的抗压性,但又没混凝土的硬度,走上去会给人软软的感觉。适用性很广,在英国的媒体城案例种,这种材料被运用在整个地区的所有地方,包括滨水铺装,桥梁面,活动场地。
另外其他领域也广泛应用,比如树坑、人行道、绿道等 有很强的场地适应性,没有石材接缝或切裁的问题,可以实现无缝拼接。比如在树坑的应用案例中,与路线是一体的,没有垃圾或灰层的藏身之地。
创新材料的应用
英国-利物浦--媒体城-游憩场所
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人行道树坑
都柏林整个地区整齐划一的建筑立面控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建筑高度一般在3-4层楼,除了连续的街道界面控制外,窗户尺寸、窗框和开窗的方式、大门的形式等都有比较明显的类型模式。
都柏林-维京建筑群立面模式图
除了传统建筑外,红砖也在都柏林的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维京建筑群的附近有一座同样是红砖的公共建筑,采用了现代的手法,比如立面更简洁,没有传统文化元素或符号,但也遵守了一些共同的建筑语言和规则,比如窗户的尺寸和比例,每个分段的比例等。
另外,在爱丁堡也考察了一个类似的红砖建筑,加了木材作为立面混搭的元素,但窗户尺寸和划分等,简洁的立面风格等,还是能看到一脉相承的影子。
贝尔法斯特市政府广场前面的一组系列雕像让人耳目一新,这组雕塑以中国的兵马俑为原形,通过与中国其他文化元素的叠加,比如有些兵马俑结合了中国阴阳太极的文化主题,展示了另外一番中国味道浓厚,又具有异国风味的视觉体验。
可见,任何国家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任何文化都有它的两面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可能成为永恒的价值标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应该有不同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的去把握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造出新文化。
传统文化的创新
尊重自然是最好的风貌设计策略;少一些规划痕迹,让自然自己来说话。
一般要开发某个景区或历史风貌区,我们习惯于大量的人工堆砌去重新装饰,试图去赋予或挖掘更深的文化内涵,比如用石板路代替原始的沙石路或土路。比如在英国的剑桥,伦敦等地,随处可见用沙石甚至土路,漫步其间,甚至可以想象可能这里几百年前也是这个样子,硕大的一个广场可能就是由沙石铺成,没有其他的划分、装饰,一切都简化到自然最原始的状态。
所以,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还原自然的原本面貌也是另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去挖掘或添加。
自然、简洁的主题
一个大雕塑或文化墙或许可能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但一两个建筑或雕塑救不了一个城市的风貌和文化,大量一般注意不到、甚至看不到的细节塑造,才能提升一个地区真正的文化品位,不是靠门脸,而是细节。比如很多城市的雨水井盖就很多特色,不管是工艺还是造型,都可以算是一件工艺品。
看不见的细节
苏格兰-格拉斯哥
————
来源:云规划(ID:yunguihua)
新土地规划人 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