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该是有知觉痛痒的
(若想查看被删文章,请回复“删除”二字)
文/尚青正(微信公众号:随手传福音)
(授权所有微信公众号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
孙中山先生曾将人群分为三大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这应该是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和需要而来的,他主张革.命应该以先知先觉唤醒后知后觉,从而带动不知不觉。先知先觉,是指事理早于一般的人,股市投资市场、社会思想启蒙、政.治风云际会,便需要有先知先觉。《孟子·万章下》中也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孙先生无疑是视自己为先知先觉这一类人的,而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应该是属“后知后觉”者的吧?许多事情都是别人说白了才恍然大悟,待读懂了方击节叹赏并心有戚戚焉。有趣的是,少有人会把自己归于“不知不觉”的,圣经说: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2)“不知者”意识不到自己不知道,这才是人最大的问题啊!
又有人说:先知先觉最孤独;后知后觉最辛苦;不知不觉最幸福。是这样吗?
也许吧,“先知先觉”的人,就是那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言谈多让人讶异,其行止也必不随大流,特立独行,也就难怪是孤独的了。就如家庭中第一代基督徒们,初信主时,心中有大喜乐,内里火热,巴不得把福音马上传给家人,与自己一起信。奈何此时生命尚属幼嫩,虽言辞恳切,激动万分,因家人与自己太过亲近,各人底细都看得忒清,稍好点儿的不过给浇一头冷水,严重的还会遭到强烈反对,这一类的转变还是潜移默化些为好。另一方面,也许你还会遭致家人的不解、抵挡甚至是排挤与逼迫。这都不算奇怪,因我们本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这是向魔鬼手里抢夺被虏的灵魂,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属灵战争。
“后知后觉”者,就是那些亦步亦趋跟随大流的人,人天生群居的惯性促使个体不断地寻求认同与安全感。“合群”的代价就是要牺牲独立思考的能力,难免会高举人群中的那些先知、领袖、带头人。他们或因对仰望者高山景行而无法企及、跟不上步伐而心生挫败,又或者遇人不淑或是最终看清偶像的真相,然后信仰支柱就此坍塌,陷入大虚无与混乱之中。所以说这些人是辛苦的。
而“不知不觉”者,就是所谓“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终游”的人了,或者真实情况是秋水望穿而生发的逃遁归隐?是烟云散尽后得意悟道的难得糊涂?还是沙场酣战后余剩的心灰意冷?人有意识,都有追问与探究未知的天性。所谓不知不觉者,大概不是先天的愚钝,而是后天无奈的抉择吧。
这些都属于知识方面的问题,那么在体悟方面呢,是否也有相对应的人生态度:“有痛有痒”地,“道痛不痒”地还是“不痛不痒”地活着?
道痛不痒,这等人“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赛6:9)不痛不痒,就如“说谎之人的假冒,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提前4:2)如果说不痛不痒是麻木,道痛不痒是混沌,那么有痛有痒就算是清醒了。因为有痛有痒,才是生命的真相:因为“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人生短暂在世,只会有须臾片刻的平静,苦难却是常态。诗人也说: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言下之意,最美好的青春也多有怨怼,可见遗憾是注定难免的了。
有痛有痒地活着,就是与“难得糊涂”的避世哲学与犬儒主义对抗。在信仰中,“没有个人主义的真基督徒”。在灵性上以上帝为依归,在生活中过舍已的生活,就是以别人的痛痒为感同身受,“爱人如己”的真意,是以别人为中心,而非自我为参照物。当然,我们也得知道:凡一美德,没有来自基督爱的平衡,便成为人的灾难与罪恶。
投稿邮箱
suishouchuanfuyin@163.com
阅读作者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