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通“点线面圈”,提升沉浸式报道生产水平

许芳 何超 新闻战线 2024-03-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新闻战线

摘要

沉浸式报道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创新手段,为融媒产品的生产拓展了路径和应用场景。主流媒体应着力从沉浸式报道的内容“关键点”、互动“连接线”、技术“覆盖面”和生产“生态圈”不断创新突围,持续提升融媒生产水平和融媒传播实效。


打通“点线面圈”,提升沉浸式报道生产水平
许  芳  何  超
“看新闻”,正转变为“感受新闻”“体验新闻”。这种新闻接受和感知上的转变,反映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下沉浸式报道实践不断深化的进程。沉浸式报道是让受众在新闻感受中获得第一人称或第一视角体验的融媒创新手段,正加速投入融媒生产的报道实践和创新应用。
近年来,广州日报在融媒生产实践中,积极开展沉浸式报道实践,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报道的融媒精品。本文主要以广州日报的一系列融媒探索为例,探究主流媒体从“点线面圈”创新突围,提升沉浸式报道生产水平的突出表现,并分析其中的创新策略。


紧扣内容感知的“关键点”
沉浸式报道的最大特点在于营造了受众在场体验。受众置身其中,投入了对新闻场景的信任和情感,仿若与新闻场景相联互通,身临其境。而新闻报道内容也趋于可感知、可参与、更真切。万千形态,内容为本。在开展沉浸式报道的融媒实践中,牢牢把握好内容的可感性、贴近性,正是打造融媒精品的关键。
表达视角上贴近受众。主流媒体开展重大主题报道需要进一步创新表达视角,贴近群众生活,不断拉近与受众距离,进一步强化受众“在场感”。广州日报推出的《小家冷暖》是较为典型的立足群众视角、强化受众“在场感”的沉浸式报道。
该融媒报道采取百姓视角,聚焦“家”这一微观层面,组织全媒体团队赴10个省区市,蹲点回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普通人家,以一个个小家故事为样本,从葡萄、木耳、苗绣、鲜鱼等切入,生动折射新时代非凡成就。蹲点的脚步走近群众,书写的笔触朝向群众,视频的镜头对准群众,报道的文、图、视频内容仿若读者在场所见、在场所闻,内容感知上更加可信可亲可敬。
情感共鸣上贴近受众。通过选用受众熟知的人事物语和历史记忆开展叙事,可有效地调动受众情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这一点从广州日报推出的《大树底下听古仔》报道中不难窥见。广州拥有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古树是城市历史和记忆的符号。该报道以树为媒,由采编团队深入广州各区开展古树名木探访,巧妙地把树与史、人、家、城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小落点触动市民的真情实感和记忆情怀,引发受众高度情感共鸣。那些古树美景、那些古意乡愁,通过情感的牵引变得可感可触、真切流淌。
视听体验上贴近受众。直播、短视频、动画、数据新闻、H5等可视化产品形态,改变了以往报道静态呈现的方式,为受众可视化阅读带来了崭新的视听阅读体验。在视听体验的设置上贴近受众,更有助于为其营造“置身于现场”的真实阅读体验。
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广州日报推出了《南沙前海横琴 一起向未来》裸眼3D视频,正是从穿梭机第一视角出发,结合三维视效呈现三大粤港澳合作平台的昂扬面貌。在视频浏览的过程中,观众犹如乘坐在穿梭机里体验现场,享受着酷炫新颖的视听环境;此外,广州日报持续开展“广州慢直播”,在城市多个点位设置直播机位,观众可以随时选择心仪的视角,坐看城市从璀璨星夜到早上第一抹阳光,从黄昏霞光满天到夜幕下的霓虹闪耀,对受众而言,极具陪伴感和参与度。


把握创新互动的“连接线”
要使融媒报道中的沉浸式体验做实做真做深,打通报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链条、创新二者的互动路径尤为关键。把握好创新互动的“连接线”,就是要强化产品意识和用户思维,锐意在报道交互方式上做好文章,通过多样化互动提升信息接受和参与体验,输出更多沉浸式融媒精品。
构建叙事场景。在融媒作品中以增强用户体验为衡量,营造可视化、交互式的叙事场景和拟态情境,有助于快速提升受众的代入感和在场感。
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广州日报推出的《春天的第一份快递到了,请查收!》互动产品模拟了快递寄送的生活场景,通过“寄出快递”“签收快递”等互动设置,强化这一场景的交互感受,让读者沉浸式体验《政府工作报告》带来的各项利好。
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报道中,推出了《一起茶餐厅》手绘产品,以“茶餐厅”这一香港重要文化印记作为叙事场景,并巧用香港影视作品IP形象和经典台词,创新描绘了一幅香港市民谈论生活、互诉情感的烟火气十足的图景。在新闻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仿若走进一家港味十足的茶餐厅。
聚焦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百年主题则推出《本次列车将发往……》创意视频,打造了一趟开往团一大广场的“青春号时光列车”,由此营造沉浸式、可体验的阅读氛围,带领读者体验穿梭百年历程、感受隽永澎湃的青春力量。在融媒报道实践中,广州日报往往能将场景构建互动方式充分运用到主题宣传报道中,生活场景、游戏场景、社交场景……将宏大的家国议题浓缩到平凡的市井生活和大众熟悉的情境模式,让读者在场景互动中手指跟着动、内心被打动。
提升艺术感染力。声、画、舞等艺术形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运用在融媒报道中可极大地激发读者的共情能力,牵引带动受众开放身心、更为沉浸地感受艺术之美所承载的新闻主题。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广州日报启动“现代化 中国‘画’”大型全媒体走读报道和传播活动,持续推出《珠江盛景图》(上下卷)、《烟火繁华图》、《新富春山居图》、《新踏歌图》、《新桃源仙境图》等版面画作,用一幅幅大气磅礴的中国画生动展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图景。这些充满古典美感的画作,立足“名画新作”的创意,由广州画院画家团队挥毫创作,透过专业精细、美感十足的艺术表达,将现代化建设场景鲜活呈现了出来,高质量发展主题也自然而然烘托了出来。
此外,《珠江 Go High》虚拟拍摄动画视频则以“沿着珠江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特别邀请粤剧名旦进行唱段表演,融入以青绿色为主基调的山水画卷中,在典雅的艺术呈现中讲述广东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我们有“绿”量》情景视频则通过微电影剧情表演,艺术演绎古树见证下的城市发展故事, 触动人们心中的记忆乡愁;《国风动效山水长卷》用词牌名串联起广东21地市发展特色,形成一幅中国风的动效山水长卷……一系列创新产品以精致艺术之美写主题报道之实,借艺术感染力增强报道沉浸感,使主题宣传报道“入眼”更“入心”。
强化自主选择。当下,有些网络视频平台兴起互动视频热潮,用户可以通过选定选项主动参与剧情走向。其中的关键,就是进一步强化用户自主选择,营造多线叙事,通过强化用户自主影响来提升沉浸式体验。在融媒生产探索中,这种通过互动叙事来提升用户代入感的方式,让沉浸式融媒报道焕发新的生机。
《湾得福,Wonderful!》是广州日报推出的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魅力主题的互动H5,在创作过程中,创意团队大胆想象,设置了外星人“登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H5故事背景。用户以外星人的第一视角,在不断行进中参与情境体验和互动,并可通过触发选项改写剧情走向,这样作品叙事脉络从单线变成多线,用户从观众变成导播,H5和用户之间形成了自主的交互链条,构建了可植入用户意志的沉浸式场景。


拓展技术应用的“覆盖面”
随着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5G、8K、大数据、卫星遥感等不断嵌入融媒生产,沉浸式新闻报道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基于此,数字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激活和提升沉浸式体验,智能和融媒有机融汇成为沉浸式报道纵深推进的重要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以来,这一趋势愈发凸显。在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中,主流媒体纷纷拥抱人机对话互动、AI绘画等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生产浪潮,开展沉浸式融媒报道探索,为营造沉浸式阅读体验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随着技术革新不断深入,数字媒体领域将会呈现更多元、丰富、创新的发展态势,技术应用在沉浸式报道的覆盖面、应用度和渗透率还将进一步夯实和拓展。
提供强大的智能工具和交互渠道。从广州日报的融媒探索来看,先进技术正在融汇和赋能沉浸式报道实践。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广州日报在推进“现代化 中国‘画’”大型全媒体走读报道和传播活动的过程中,还和互联网头部公司合作上线“现代化我来画”全民AI作画互动活动,植入AI绘画技术,开发互动作画平台,邀请广大网友用AI画出心目中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图景。
全民AI作画互动活动精准地扣住了“中国式现代化”重大主题,更是以技术之“锐”碰撞出新潮的智能互动,使得人们沉浸在参与艺术生成的趣味之中、沉浸在感受广东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图景之中。由此,AI绘画与融媒报道的融合,为艺术化表达重大主题提供了创意辅助工具、为融媒呈现打造了沉浸式交互渠道,进一步黏附年轻受众、触动网民情感,两会报道的穿透力得到有效提高。
此外,视频AI修复技术不断应用到融媒报道,同样为升级受众“参与感”和“共享感”提供了强大的智能工具和交互渠道。聚焦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主题,广州日报推出《AI修复中共三大18名烈士微笑》视频,运用AI修复视频技术,对18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牺牲的三大代表的人像素材进行智能分析、画质修复、画质增强,让百年历史“活”起来,也让观众深刻浸入这一场穿越时空、真切可感的多维视听体验中。
通过虚拟制作实现“虚实共生”。除了带来交互的沉浸参与,数字技术更是通过虚拟制作,实现了虚拟场景与拍摄实景“无缝”融合的融媒视听体验。第133届广交会期间,广州日报制作推出了《推开世界的门》创意视频,着意运用AR视效,打造了极具科幻感的未来拟态场景,并与拍摄实景有机叠加,营造了沉浸式穿梭广交会过去和未来的美好体验。
在广州日报推出的聚焦南沙建设发展主题视频《南沙,回答世界》中,AR虚拟特效同样是点睛之笔,结合CG动画应用,使4000年前的特效场景、未来建设场景的虚拟特效和实拍场景形成有机串联、“虚实共生”,增强了实时交互体验,观众仿若在场,感受南沙过去和未来的发展巨变。


升级融媒生产的“生态圈”
融媒报道沉浸式体验不断丰富、深刻的过程,也引导融媒体生产流程和模式的更新,甚至一定程度上改造着融媒生产中的关系和生态。
趋向运用微视角讲述大主题。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庞杂化、笼统式的主题包装难以吸引读者用户尤其是年轻受众,简单将文字视频化加工的视频产物也无法真正发挥可视化功效,主题报道的到达率、渗透力亟须有效提升。基于此,随着沉浸式报道实践不断深化,从微视角切入、从小切口着手来展现主题宣传,更能深刻触及人民群众。
用“显微镜”看“大世界”成为主题报道的叙事趋势。以广州日报融媒实践为例,讲好非凡十年故事是篇浩繁的大文章,如何落笔成为关键。经过碰撞讨论,主创团队找到突破口——以珠江这一南粤大地母亲河为经纬,在讲好江河故事中映衬时代之美、折射国家之兴。看珠江,就是在看广州、看湾区、看中国。
于是,一场聚焦自然生态、产业科创、人文生活、历史人文4个维度的珠江全航道探访就此开展,“编辑+记者+专家+市民”的探访队伍深入珠江边水涧山林、高楼工厂、公园展馆、海岸稻田等超过110处,采访基层人物超过100位。文字图片饱蘸泥土味、极富现场感。系列视频以探访的第一视角行进拍摄,走进受访者生活工作的场景进行聊天式记录采访,力求以沉浸式探访走读,还原珠江沿岸发展的场景,把珠江沿岸见闻和国家发展篇章写得鲜活可感、深入人心。
趋向联动优势资源形成生产合力。沉浸式报道的融媒制作往往需要技术、设备和人才等多方位的资源整合。这也要求主流媒体进行大量“破圈”探路,突破传统生产模式,改变单打独斗、独自发声的局面,进一步联动外部、深入合作,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推动从原有的记录、报道功能向参与、交互转变。
为推动“现代化 我来画”全民AI作画活动落地,广州日报主创团队从2022年11月就积极对接具备AI绘画技术的互联网头部公司,充分沟通融媒呈现和技术合作,最终形成“主流媒体+互联网技术力量”的合作模式。广州日报学习实践大篷车将沉浸式互动延伸到线下,驶进广州各个社区里。在筹备阶段,主创团队就提出寻求政务资源合作的组织思路,经过积极对接沟通,大篷车获得多个政务部门认可,顺利落地并被纳入广州市工作部署。推出《湾得福,Wonderful!》沉浸式互动H5后,互联网头部企业即主动联系,发出了后续合作创作的意愿……

《湾得福·Wonderful!》构建了可植入用户意志的沉浸式场景。

可以说,这种勇于推进思维“破圈”、技术“扩圈”、“融圈”携手的意识,正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要义所在。
趋向发挥统筹策划团队功能。随着沉浸式报道的持续推进,不断拓宽新闻生产的行业边界。内容策划、采访写作、拍摄剪辑、技术开发、美术设计、动效制作、活动组织、传播推广……生产分工更加细致专业,复杂程度远超以往传统报道的流程。这就要求统筹策划角色介入并发挥功能,这一角色绝不仅仅是关注内容制作,更多是做把握整体资源集成和流程管控的“项目管理方”。
从广州日报的生产实践来看,全媒体编辑中心组建的统筹策划团队,既做策划也做统筹,既做报道也做活动,既做线上也做线下,既整合自身资源也利用外部资源。一件融媒产品被视作一个统筹的项目,统筹策划团队犹如项目组,跟进和把握项目制作的生产链条。
这种新闻生产角色功能上的转变,恰恰反映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纵深推进。
(作者许芳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社总编辑,何超系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编辑)
 责任编辑:王  月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6月(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