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委宣传部 新闻战线 2024-03-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新闻战线

强化数字赋能,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湖北省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实施媒体传播能力提档升级工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理念、手段和对象都发生了深刻改变。2023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强调,“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武汉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直面数字空间新领域,运用数字技术为宣传思想工作提质增效,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奋力开创武汉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深化媒体融合,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坚持内容为王,做优融媒体产品。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优质内容依然是媒体“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近年来,我们整合媒体资源,加强新闻策划。党的二十大期间,推出全媒体报道“光辉照耀英雄城市”、《看武汉·这十年》大型直播,涉武汉报道7次被中央网信办全网置顶。今年春节前后,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主题,超前谋划、主动供料,推动中央和地方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向发力、同步宣传。春节后上班仅5天,武汉获人民日报及新媒体报道近30次,新华社报道近60次,央视“新闻联播”专题聚焦光谷,时长近5分钟,武汉击鼓催征拼开局的精气神获全国网民点赞。今年一季度,聚焦“樱花季”主题,邀请世界知名音乐家吕思清在东湖畔演奏世界名曲——维瓦尔第《四季》之《春》,融媒体产品《来武汉,聆听春天的声音》迅速出圈,在北京、上海、南京、哈尔滨、长沙等城市主要商圈户外大屏同步播放,新时代英雄城市形象广泛传播。
坚持移动为先,推进媒体数字化改造。在移动互联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强化移动优先,着力打造智慧传媒。2022年9月,集直播录播、视频制作、会展演艺于一体的长江演播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以5G直播车为载体,党的二十大期间推出“赶路人之声”声音空间,开进100个社区倾听民意,搭建政府连心桥。省市两会期间,开设“电子心愿墙”、MR(混合现实)虚拟互动区,邀请600多位代表委员参与互动,成为两会一道亮丽风景。积极打造武汉新媒体矩阵,目前长江日报新媒体端口粉丝超4700万,“武汉发布”全网粉丝突破800万,12个外宣账号粉丝近600万,九派新闻实现年阅读数据破千亿,抖音号影响力居全国媒体第一方阵。“武汉映像”官方视频号年阅读量超5亿,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媒体融合新品牌。2022年,武汉成为唯一入选中宣部对外话语创新支撑平台的副省级城市。

2023政务V影响力峰会在武汉召开。
坚持技术为要,提高舆情分析研判数字化水平。目前,武汉拥有近8万家网站,网民规模超千万,互联网普及率81.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网络综合治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近年来,武汉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覆盖全市16个区和80余家市直部门的网络舆情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设,实现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核实回告、转办处置、指挥调度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定期举办增强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能力专题研讨班、网络舆情防范应对专题研讨班和网信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专题培训班,有力提升了领导干部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和对信息化发展的推动能力。


创新智慧服务,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引擎。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和战略安排。近年来,武汉积极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推进数字阅读、数字演艺、数字文旅,打造城市文化活动新亮点。
数字化平台和场馆建设深入推进。加快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创办“书香武汉”全民阅读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百万册电子图书资源、10万集听书资源,平台粉丝130余万,访问量超千万人次。武汉博物馆的“智慧武博”是湖北省第一家上线的数字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推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数字展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推出“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数字展厅,运用激光、3D建模等方式,将馆藏藏品进行全景式、立体化展现。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再现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时的场景,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优秀案例。
线上文艺展演有声有色。2020年3月,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武汉举办“居家‘绽艺’”“我们一起看春光”线上文化活动,创作文学(童画)、短视频近3万件,微博话题阅读量3110余万,抖音话题播放近9000万次,22场云直播带领3.13亿人次走进武汉的春天,起到了鼓舞士气、浸润民心的作用。
3年来,线上文艺活动已全面融入市民生活日常,琴台音乐节、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纷纷“触网”,优秀儿童剧、舞剧、音乐会目不暇接,“大武汉之夜·云上艺术季”如火如荼,市民足不出户就能领略艺术精品魅力。积极推广“武汉文惠通”平台,通过“积分+消费补贴”引导居民参与文化消费,3年累计上线近500个优秀演出项目,直接带动3.2万笔演出订单,平均每单为观众节省115元,实现了演出市场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匹配畅通。
文旅融合亮眼出圈。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武汉夜游名片。“知音号”作为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被中国文旅总评榜评为“最具人气沉浸式夜游奖”。“夜上黄鹤楼”行进式光影演艺运用激光投影、演员影像互动、3D动画灯等创新技术,实现光影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深受游客追捧。江汉路步行街以“5G+新型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智慧灯杆服务,构筑江汉路无感防疫天网,推出智慧街区治理平台,入选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积极举办国家级文旅盛会。2021年,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正式落户武汉,这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文旅融合为特色的国家级展会。与首届相比,今年4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文旅博览会更加聚焦数字赋能,大美中国馆的国家公园“生态文明之旅”,极目楚天馆的楚风神韵,武汉馆的可交互人工智能形象等,让观众体验“人在画中游、身在景中乐”。


培育新兴业态,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建设。目前武汉市新业态领域文化企业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比重超1/4,2022年,其实现营业收入占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的44%,比上年同期增长11.7%,涌现出微派、艺画开天等一批快速成长的数字文化领军企业,展现出蓬勃生机。
政策供给持续优化。近年来,武汉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出台《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6年)》等纲领性文件,提出打造九大支柱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的“965”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以“链长制”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夯实数字创意产业链“链长制”,武汉制定了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数字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十四五”规划,实施重点数字创意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明确企业“服务专员”,主动对接企业困难诉求,提供“一对一”挂点服务。培育壮大数字创意领军企业,发布线上文娱、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网络直播等领域明星企业榜单,努力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环境。
产业招商精准发力。编制《武汉市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手册》,重点推介数字创意领域招商资源和应用场景,围绕动漫游戏、网络视听、音乐影视、优质IP主题乐园、数字出版、文化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定向招商。今年一季度先后赴深圳、广州、北京等地开展招商,2023楚才回家(广州站)暨文化产业专场活动吸引50多家数字创意企业参会,11家广州文化企业现场签约。4月召开的文化旅游融合与创新大会现场,签约涉及文创园、游戏、动漫、元宇宙、直播等招商项目47个,签约金额459亿元。

武汉数字漫游节开幕。

重大项目有效带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2022年,武汉建立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90个,总投资近1800亿元,其中数字创意类项目超过1/3。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华中智谷(华中数字出版基地)二期、光谷新文化电竞中心、中科武大智谷等一批数字领域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积极举办数字文化赛节,2020年,首届英雄城市电竞嘉年华“英雄联盟”全国挑战赛总决赛在汉开战,有力带动了电竞及动漫、游戏、影视、音乐等产业在武汉聚集。今年,成功举办2023数字漫游节暨TGC腾讯游戏超级世界、第六届CGF中国游戏节·光谷动漫嘉年华以及武汉数字创意产业招商签约大会等系列数字文化节会,通过“数字+科技+文创”形式,融合武汉文化打造沉浸式科技互动体验,并以节促游、以节聚商,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武汉,构建数字文创产业生态圈。


紧扣国家所需,培养网络安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武汉拥有高校92所,在校大学生近130万,各类人才总和占全市人口总量近1/4。2016年,在中央网信办指导下,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落户武汉。多年来,武汉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融合生长的良好局面。
以优质教育培训夯实人才队伍根基。国家网安基地锚定建设世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的目标,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2020年9月,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正式入驻基地开展教学。目前已入驻学生2304人,2023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796人,现有教授博导106人,开展科研项目400余项。实施“网络安全万人培训资助计划”,引进中国电子、中国电科、深信服、天融信、奇安信等优质培训机构与基地开展合作,开展系列网络安全培训活动,年均向社会输送万余名高层次网安人才。

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实景图。

以核心技术攻关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网安基地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紧盯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网络安全前沿核心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网络空间安全实验室、网络安全众测平台着力构建国家级安全可信能力鉴定中心,对企业新产品、新服务进行安全性能综合测评与定级,制定相应国家标准。武汉金银湖实验室聚焦提升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原始创新能力,支撑全产业可持续发展。
以产业集群构建引才聚才磁场。成熟的产业集群对于高层次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近年来,奇虎360、华为、新华三等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深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科曙光等国字号企业纷纷入驻,远望信息、珈港科技等“专精特新”企业不断集聚。目前,基地已入驻相关企业近200家,基本形成了覆盖硬件安全、通信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的网络安全产业链。为吸引更多人才,武汉出台网安基地“黄金十条”,对在网安基地企业就业的本科学历以上应届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专长型、实用型人才可享受购房奖励,对顶尖型、领军型、骨干型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奖励政策,推动人才聚集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杨芳秀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7月(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