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男偷香蕉,东北又被黑:该如何看待地域歧视 | 今日话题
今日话题·腾讯新闻出品 | 第4226期
作者/刘文昭 昭昭在目
偷香蕉的是个东北人,验证了一些人关于东北人落后、蛮横、不讲规则的刻板印象。
并非所有的歧视都是基于恶意的偏见,还有一类歧视主要是基于效率,这类歧视被称为“统计性歧视”。
反对地域歧视,要分私域和公域,私域道德引导,公域才应明令禁止。
过去,一说到地域歧视,人们就会想到河南人,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处在“地域歧视链”的最底层,一些企业在招工时也毫不遮掩——招牌上写明河南人不要。近年来,随着各种反映东北人劣迹的故事疯传,黑东北人又成了潮流。今年五一期间,东北纹身男在广西“偷香蕉”被打,又让东北被结结实实地黑了一次。
社交网络时代,“黑东北”成为风潮
每个中国人对地域歧视都不陌生,中国的地域歧视从先秦就开始了,当时各国都不约而同歧视宋国人;到了宋代,则是南北方互相歧视,到了现代,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都被扣上过各种帽子……
地域歧视非中国独有,美国各个州之间互相讽刺,西部州的人会被看作乡巴佬;英国的苏格兰人就和威尔士人合不来,但他们都觉得爱尔兰是吝啬鬼;日本关东和关西人互相看不顺眼……
地域歧视如此普遍,是因为它根植于人性。地域歧视属于一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通常是指对一类人或事物持有的一套固定看法。人类的刻板印象在漫长和残酷的进化中产生——世界无比复杂,而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却非常有限,当一个原始人见到蛇,他的大脑无法马上判断蛇是否有毒,最优的生存策略就是赶紧逃跑(停下来琢磨蛇有没有毒的原始人,死亡率高,基因传不下来)。
久而久之,见到蛇需要跑的刻板印象,成为人们的潜意识。这种认知事物的简化机制,帮助人类存活至今。
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当态度相似或基本一致的人们互相交流讨论时,他们通常会以接受观点中更为极端的看法而告终,这个过程被称为“群体极化”。
近年来,东北成为中国最招黑的地区,“刻板印象”和“群体极化”都在起作用。2014-2015赛季CBA总决赛第6场,比赛开始前两天,辽宁男篮突然宣布门票涨价,而对于已经售出去的票作废退款;2016年春节,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剧情几度反转,最终认定店家违规;2018年元旦,亚布力阳光度假村董事长毛振华雪地喊冤,雪乡屡次宰客……
这些新闻虽是个案,但很快让人们形成了东北人落后、蛮横、不讲规则的刻板印象。这回“偷香蕉”的又是个东北人,一下子验证了这些刻板印象。于是,立刻有人开始骂东北人没素质,辩护者则立刻指责对方地域歧视。一旦网友开撕,极端的观点总是格外响亮,温和的观点无人理睬。
地域歧视不对,但在一些问题上没必要刻意回避地域
如上文所说,刻板印象是人的本能反应,很多基于偏见而产生的歧视,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歧视等等,虽有依据,但经不起推敲,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性恶的一面——心理优越感。这类歧视理所当然应该受到批评,一个好社会也应当努力消灭这类歧视。
不过,有经济学家指出,并非所有的歧视都是基于恶意偏见,还有一类歧视主要是基于效率,这类歧视被称为“统计性歧视”。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统计性歧视”当属学历歧视——由于雇主对应聘者的工作能力信息不足,详细调查的成本又太高,于是雇主倾向于通过应聘者的学历和毕业院校进行筛选。对于这种学历歧视,公众的接受度相对较高,法律也很少介入。
公众对学历歧视接受度较高
实际上,一些与地域相关的歧视,也可以被看成是“统计性歧视”。如因为偷渡客较多,福建同胞申请出国签证比其他省份困难的多,虽然签证官可能也不认为福建人都是偷渡客,但因为无法了解更多的信息,只能整体提高对福建人的签证门槛。
还有一些信托公司不给东北一些城市的房地产项目贷款,主要是过去的经验表明这些地方的地产商还款意愿不强,项目工期和销售进度不也理想;一些券商和银行对特定地方的政府平台不放款,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政府经常有弄虚作假等行为。
这些地区的人或企业肯定会感觉被歧视了——“我遵纪守法,凭什么要为同乡的错误买单”,但对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企业来说,为了控制风险,它们只能这样做。要消除这种歧视,除了要求金融企业提高风控能力,显然也需要这些地区的企业或个人,提供更多的信息,想办法证明自己能够守信守法。
在纹身男子偷香蕉一事中,有对东北人的谩骂,但也有基于地域文化的思考,“放在那没人管的=大家的=我的。工厂是我家,公社是我家,拿我家东西不算偷……东北过去国企和国营农场多,‘大家拿’文化浸淫较严重。”
如果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一涉及地域就将其视为“政治不正确”,那又如何了解问题的全貌,又怎么解决问题呢?
反对地域歧视,要分私域和公域,私域道德引导,公域才应明令禁止
一些人认为地域歧视对特定地区民众的名誉和情感造成了损害,主张用法律打击“地域歧视”。
想到用法律解决问题是好事,但个人私域内的地域歧视却不适合用法律解决。如前文所说,刻板印象深植于人性,在此基础上产生地域歧视或地域崇拜,太过寻常。一个人在私下里说些歧视“某地人”的话,不会给某地人带来具体的损害,如果这都要承担法律责任,那大江南北岂不遍地诉讼?庞大的司法成本又该由谁承担?
因此,在私人领域反对地域歧视,应该通过道德引导,循序渐进,而不是动辄诉诸法律。
在公共领域,尤其是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则一定要避免地域歧视,因为这不仅涉及这些地区公民的情感,更涉及他们的具体利益。如果一个地方的派出所打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横幅,河南人在这个地方基本的生活和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
如果地方政府都打出这样的横幅,一些企业在招人时,直接标明不要某地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2005年,两名河南人因为这条横幅,把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告上了法庭,以侵犯名誉权为由,要求该地龙新派出所向二人公开赔礼道歉
此外,还有一些地域歧视,如城市歧视农村、一线歧视三四线,它们的出现并非完全是源于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也与歧视性制度有关。如一些地方针对外地人的人口管理政策,会在教育、就业还是各方面的社会福利,造成了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在地域歧视的基础上,还会催生出地域间的相互敌视。就像是很多大城市里卖冰棍的本地小贩也看不起外地人,不论你是务工还是来旅游。
户籍制度强化了地域歧视
经济差异带来的地域歧视,只要经济条件改善,总有淡化和解决的一天,但制度造就的地域歧视,制度不变,歧视难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