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5后农村女性结婚,县城买房是必须项,“死也要死到县城”

知识万象 知识万象 2023-11-08
核心要点:
1. 做包工头的公公用37万全款为李倩的小家庭购置一套二手独栋,此后在县城买房就成了当地婚姻缔结的必要条件,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当时的全款也仅够后来的首付。
2. 对前代农村妇女来说,城市生活更类似于体验,是“要面子不要里子”,但对新生代农村女性而言,城市本身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 “县城可能肯德基没有但是有德克士,可能没有西餐厅但是有一些融合菜馆。我要他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这无关成绩,就是关于成人。”
2015年以来,农民家庭开始大规模进县城买房。
最迟到2020年疫情之前,只要充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6070后农民一代,都有条件为子代付上一套房的首付。这是他们勤扒苦做、省吃俭用的成果见证。
有父辈几十年积蓄做支持的8090后回到县城之后,结束了农村-大城市的流动状态,真正在离家乡最近的县城展开新生活。
在县城这个城乡的接点空间中,他们的新生活如何?是保留了土生土长的乡土印记,还是已经成功跃升为县城里的新市民阶层?
这关系到农村青年一代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成败,也是我们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反思和优化的关键。
张一晗丨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腾讯新闻知识万象特约作者
一、回不去的乡村:90后农村女性涌入县城
“打死也不回农村了!死也要死到县城”,李倩在访谈时中气十足地宣布道。
李倩出生于华北平原某一普通的小村庄中,现年31岁,在本地县城已经生活了10个年头,“从小就不想在村里生活,感觉村里没意思,打完工以后就更不想回去了”。初中毕业的李倩表示,进城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而且人总要有点前瞻性,不进城,孩子上学的问题怎么办,总之,还是得进城”。
支撑李倩落脚县城的并非父母,而是公婆。2013年那年,刚成年的李倩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公。谈条件时,李倩主动表示,可以适当降低彩礼,但一定要在县城买房,而且自己喜欢独门独户的房子,因为这种房子更私密、空间也更大。2013年以前,在这个中部小城的农村,路边买宅基地自建三层小楼算是男方迎亲的标准配置,一些家境好的家庭刚开始在县城购买房产,李倩算是走在了时代前列。
做包工头的公公在一番权衡后应允了李倩的要求,在县城当时最好的私立学校旁边,支付37万的全款,为李倩的小家庭购置一套二手独栋。李倩公公当时看起来的“巨大花费”被实践证明是十分划算的——五年之内,在县城买房就成了当地婚姻缔结的必要条件,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当时的全款也仅够后来的首付。婚后第二年,李倩顺利生下孩子,一家三口也从农村搬到县城,她的梦想快速落了地。
李倩并非个例。当前中西部农民家庭大量迁移到县城,在县城买房、定居、生活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事实,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农村女性在其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县域城镇化的背后是农民家庭生活的系统化转向。与前代农民不同,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构成了新一代农村青年的成长背景,这使得城乡一体化在人的主观意识层面率先实现了。其突出表现是,农村青年在生活观念、教育观念、消费观念等方面上已经开始与城市中产高度趋同,而年轻女性,由于独特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是对这些生活遭遇最为敏感的主体。
二、为何进城:追求独特消费环境和教育资源
生活场域是生活方式的延伸。对新一代年轻女性而言,乡村无法再背负他们的生活想象,而大城市入场成本太高,家乡的县城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她们现代化生活最为合适的铺陈空间。从调研情况来看,城市独特的消费环境与教育资源是农村年轻女性渴望进城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随着家庭条件的整体改善,新一代农村女性的成长环境相对宽裕,这使得她们与城市生活的融合性更强。
“城里方便,想逛街随时就可以出门。奶茶、麻辣烫不天天吃喝,但是想要时就想立刻能有”“不想做饭时,可以点外卖,这在村里都是不可能的”“周末有商场、有公园,至少有个去处,村里什么都没有,我不明白有什么能去的”。
对前代农村妇女来说,城市生活更类似于体验,是“要面子不要里子”,但对新生代农村女性而言,城市本身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城市的便利性、丰富性、多元性已经不可或缺,这使得她们普遍无法再接受“死守农村”的活法。县城虽然不像大城市一样繁华,但各类消费产品一应俱全,是新一代农民与现代化生活对接的触角。
另一方面,随着阶层意识的强化,孩子教育也成为了年轻女性进行生活决策的重要考量要素,在一套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植入下,除客观的教学质量之外,一些关乎子代成长细节的考虑也进入了农村女性的视野。
在访谈中我问王蔷,如果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是否意味着就不必进城,王蔷回答:“并不是这样的。进城读书不仅是说让他获得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他知道现代生活是什么样的。比如红绿灯,在带他进城前,他只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但是走到马路上依旧是横行直撞,但这难道不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常识吗?但这些却是农村不具有的。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带他们来县城读书,县城可能肯德基没有但是有德克士,可能没有西餐厅但是有一些融合菜馆。我要他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这无关成绩,就是关于成人。”
刘馨也有相同的感受:“不管什么条件我们都决定要把孩子送进城里读书。在农村,上学放学就只能看到土地、花生、野草,在城里,有很多店面和人,见到的东西不一样思考的东西也不一样。我真的下定决心是因为当时带他去了几次洛阳旅游,每次去洛阳,我都觉得他长大了一点,话多了一点,成熟了一点,说出的话都会超过你的想象。我都忍不住想,‘他的小脑瓜子里怎么装了这些东西’,这是在村里这么久都不会发生的,所以要进城里去。”
可以看到,随着生活系统的开放,特别是互联网的作用,使新一代的农村女性愈发地认识到教育对于阶层跃升的重要性,而且这种教育更倾向于整体性的素质教育。与之相对的是,农村教育环境出现了弱质性积累,这种弱质性不仅包括教育资源占取的相对不足,也内含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生活环境的相对劣势。
因此,为了实现家庭发展的目标,很大一批年轻农村女性在结婚前,就将其未来的生活场域规划在了县城。
精选文章:

住了几十年的房子,卫星拍照认定违法须拆除,执法人员:我都觉得不对

南阳迷笛音乐节“偷拿”,周口玉米地集体哄抢,为什么有的村民不觉得是偷?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80岁还在种旱地,丧偶是关键拐点,最怕夜里上厕所跌倒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有家长因学生受伤找学校讨说法,甚至到政府上访
(本文已收入腾讯新闻“陌生的乡土”专题,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更多精品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知识万象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