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数字心脏”动态解析消费密码
在复旦大学,国家级消费市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大屏幕上不断滚动着各种数字和图表。这里就像一颗跳动的“数字心脏”——发生在上海各区域、各商圈的市场消费数据,通过各种渠道汇聚到这里,经过数据模型的清洗、加工、分析,产出一份份动态消费报告,可以细分到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甚至不同业态。
一位研究员刚刚完成了一份月度报告,与文化体育娱乐产业有关。数据显示,全市酒店行业在七八月快速反弹至去年平均水平,不同维度的数据连成趋势,表明上海旅游业正从观光向体验转型,“上海已启动金秋购物旅游季,接下来我们不断会有‘T+1’的动态报告”。
这是上海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一项先行先试——推进数据技术和消费市场深度融合应用。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表示,国家级消费市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是上海从“十三五”迈向“十四五”过程中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探索,将为推进消费提质升级、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决策支撑。
从人工申报走向人工智能监测
为何要建这个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刘敏认为,市场变了!上海商业不断升级革新,消费市场主体跨界经营,在线经济与实体商业融合发展,原有市场数据统计方式已跟不上发展节奏了。
实验室负责人、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希哲介绍,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商业消费统计主要使用企业侧数据,通过商业企业提供报表或者定期申报实现,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它有很多短板,比如,商业行为主体更丰富了,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一些在线经济行为主体难以统计归类;商业消费内容更复杂,特别是服务消费的外延更宽广了;支付方式也更多元,各种网络支付成了日常习惯。
“当商业模式、主体、内容、支付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单靠人工申报的方式,容易与实际商业消费行为发生背离。”彭希哲说,被忽略的数据背后,往往正是那些商业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新品牌和新消费行为,这种误差不利于商业主管部门的商业洞察,也会影响政府更精准决策,“为了更加准确、实时地反映实际消费情况,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以人工申报为主的监测模式转变为人工智能监测,把事后报告转变为动态报告”。
技术支撑“T+1”天动态监测
在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数据的来源也变了,过去是企业端提供,如今以个人支付终端等消费端汇总为主。目前,实验室已与多家大数据企业合作,包括可监测银行卡消费的银联智惠,可校核支付宝、微信和银行卡等多支付方式数据汇总的银联商务,可实现客流监测的上海联通、携程等,实现多维大数据的融合。
“汇总数据后,实验室的工作才开始。”彭希哲告诉记者,实验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清理、脱敏、归类、建模、分析,走过一套完整的流程,最后形成全视角的消费分析报告,实现“T+1”天的实时跟踪,动态监测,帮助决策及预警。
这些流程看起来不复杂,要闯过的难关可不少。比如,近年来在线经济崛起,但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线上消费数据往往通过企业注册地进行数据汇总,它如何被纳入地域统计中?这就需要加强数据清洗能力,细化个体支付数据的标签,区分上海人在本地的支付和在外地的支付等。彭希哲透露,实验室刚刚与一批快递企业达成合作,采集快递数据,通过对快递品类进行归类统计,对线上消费进行补充分析,提高精确度。
技术能力和多学科融合是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特长。据悉,复旦大学早在十年前就已建立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如今揭牌成立的实验室汇聚了该校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计算机科技等多领域的人才团队,结合学校强势学科人工智能算法来建模,同时,关注个人隐私保护,保证数据使用中的安全性。
为数字经济发展搭建指标体系
今年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实验室已先行投入一轮实战演练,用“T+1”大数据真实地展现线下实物消费活动效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两个月里,实验室已对不同数据的对接和标准化输出作了规范,并通过大数据及时提供不同时期促消费门类的调整意见。
据介绍,实验室未来将与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基地对接,纳入中国银联、国网电力的数据,开展国际消费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开发出消费监测的数据体系、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产品体系。同时,消费统计类型可从单一视角向全视角转换,比如,根据消费时点,可实现夜间经济、周末经济、节假日经济、疫情特殊时期监测等;根据消费门类,也可将主题消费品类细分为首店、新业态店等。彭希哲表示,这种大数据动态监测探索在上海先行先试,成熟后有望复制推广,乃至上升为地方标准或国家标准。
目前,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分之一。在彭希哲看来,数据是未来经济增长的资源,任何企业和消费者不仅是数据产生的单元,也是数据使用的单元。实验室在商业大数据监测领域仅仅是开了一个头,将为政府部门在“十四五”时期充分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创造更好商业氛围、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来 源 | 2020年9月14日《文汇报》
排 版 | 邢翌
往期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