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昊:智库发挥中外人文交流功能的若干思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大重阳 Author 黄昊

近期,复旦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黄昊受邀参加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并在分论坛三第一环节“思想创新与智库国际化建设”作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分论坛三现场图


从2017年开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中外人文交流涵盖教育、卫生、科创、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从此,人文交流逐渐成为我国对外关系在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以外的第三个新的力量。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外人文交流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主要是疫情阻断了面对面的交流,还包括中美最主要的中外人文交流的途径和关系面临着“脱钩”风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合作和新的机制,比如说同心抗疫,公共卫生领域科学无国界的合作,“停课不停学”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拓宽,以及网络云端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智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方面,传播新思想、新声音和中国之智,成为对智库的必然要求。


第一,中外人文交流之变


智库已经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体现的是在参与全球治理,助推国际交流,搭建国际平台,传播中国声音这四个方面。从2016年到2020年,伴随智库的深度介入,中外人文交流出现一些新变化。


在新形式上,从论坛、研讨会、峰会这样的形式向博览会、培训、研修班、年会,甚至揭牌仪式的拓展。从内容上,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倡议、G20、金砖等传统议题,向一些涉及中国国内治理的话题,比如像长三角、新型城镇化、制造智能化等问题转化。在参与主体的多样化上,从传统学者政要或者说是前政要,发展到企业、政要、政商学媒的互动。在国内地域的广泛程度上,从一开始以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为主体,拓展到全国范围,如甘肃、重庆智库做中外人文交流的很多,出现了举办层次的下沉化,从传统的官方智库,北京的或者说知名高校的智库,向很多地方智库转移。在交流逻辑的重心上,从讲好中国故事向着回应国际关切转变,之前有太多智库出去讲都是中国怎么好,回答不了国际上面对于中国的疑虑,从今年开始,智库开始做出这样的改变。最后,在组织形式上,从面对面的沟通向线上线下、云端沟通转变。


第二,我国智库发挥人文交流功能的几个形势判断


一方面,在后疫情时期,中英、中欧、中非的人文交流会出现一个所谓的“报复性反弹”;另一方面,中国和美国、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巴西的人文交流,由于缺乏政治基础,尤其是是缺乏安全基础,会出现下滑。


第三,对智库中外人文交流的三个建议


智库理应发挥中外人文交流的功能,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工作,推动自身的国际化的过程,也推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一、我们应该回应世界对中国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关注,讲好中国的环保故事。


二、要回应的是世界对于中国的教育方面的关注,这个教育方面有对我们基础教育的赞赏,有对高等教育的疑虑,同时要讲好我们的人才和教育的故事。


三、要讲好中国文创的故事,推动中国的文创走出去。以李子柒的出现为代表的中国对外传播的现象,智库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缺乏对这种现象的关注,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外人文交流过程中,包括故宫文创等在内的工作值得加强。


来源 | 人大重阳

排版 | 林沁心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