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系统复盘孟晚舟事件的四个要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观察者网 Author 沈逸
作者 | 沈逸
复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
孟晚舟女士在中国政府包机上发表了这样的感言:“中国红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阔别三年的祖国天涯咫尺”。
这1000多天的时间里,孟晚舟女士的命运牵动着方方面面人的心思。作为中美大国战略博弈中最具戏剧性、冲击性和挑战性的个案之一,全体国人在这一千多天的时间里面风雨同舟,终于迎来了一个阶段性的节点,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是整个国家不懈努力,最后艰苦斗争的结果。
本期节目我们来对这个事件做一个全面的复盘,看一下它所折射出来的中美关系的特点和未来的走向。
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女士在温哥华机场转机时被非法扣押。这是一次很惊人的政治绑架,就是“绑架”,而且是美国国内一小部分人对华的极端鹰派,在霸权主义思想的主导下,实施的一次罕见的跨国政治绑架行动。
当时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博尔顿在中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12月6日美国NPR电台对他的专访中,博尔顿表示这次“逮捕事件”他事先是知道的,博尔顿对电台记者表示,他不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本人获知了这一信息。他对媒体说,“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不是每一次都告知总统的”。
当这次非法的政治绑架事件发生的时候,正值中美双方领导人即将在20国集团峰会期间举行晚宴,面对面商谈中美关系的大事——当时的贸易摩擦以及两国关系未来的走向。很明显,美方有一部分人坚定地相信通过所谓极端的施压,包括采取这样一种令人发指的绑架行为向中国施压,打压中国标志性的高科技企业,可以为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赢得一个极其不光彩的筹码。
12月11号,特朗普的一个表态彻底地向世界证实了这一政治绑架事件的本质。
他在接受路透社独家专访的时候表示,如果孟晚舟案涉及国家安全或者中美之间的贸易谈判,他将进行干预。在这个表态之前有很多说法,为孟晚舟事件蒙上了一层所谓“司法独立”的这么一层光鲜亮丽的遮羞布。但是特朗普的表态把这种遮羞布彻底地撕掉了——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法律问题,它是美方制造的一个政治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美方是主导者、是主谋、是幕后的驱动者,而加拿大不光彩地扮演了为美国火中取栗的帮凶角色。
为什么说加拿大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帮凶角色”?
2020年的11月16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法院再次举行孟晚舟案听证会。在此过程当中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把孟晚舟电子设备的密码提供给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加拿大皇家骑警退休警官——他做完这件事就退休了——Ben Chek拒绝出庭作证。为什么拒绝出庭作证?因为一旦上了庭,他如果撒谎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如果说出真话,那么就会把这次政治绑架事件的真相公诸于众,所以他跑了,他卑鄙而怯懦地逃跑了。
同样的根据正常的理论,如果你认为加拿大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有它独立的司法体系,2021年的8月18号,加拿大方面宣布孟晚舟引渡案结束的审理裁决的结果将在10月21号出炉,实际上是加拿大方面说我将在10月21号这个日期开一个会,在这个会上讨论决定什么时候公布我的裁决结果。也就是说10月21号结果还不会出来,而今天是9月25号,孟女士已经获得了自由,登上了中国政府的包机经北极航线返回国内。加拿大的所谓司法程序在孟晚舟案件当中,彻头彻尾就是一个让人感到可笑的道具,而加拿大,不客气地讲,用之前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当中的术语来说它就是个“地理名词”,没有任何主权独立可言,是美国霸权国家豢养的一条凶犬。
孟晚舟的归国,中国政府采取了不懈的努力。
我们第一时间阻断了加拿大政府的冒险行动——在非常短的时间里立刻完成整个引渡程序,将孟晚舟女士交给美方。我们抓了两名加拿大间谍,不管西方媒体口头上如何进行叫嚣,从大国战略博弈的本质来说,这是一种通行的做法,也是美西方这些惯于在国际社会上实行霸凌的霸权国家,和他的同盟小伙伴唯一能够听懂和识别的正确的语言。
没有这种实力的展示,没有这种坚定的决心,包括后续一系列对加拿大政府的惩戒措施,后续的局势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你可以说这样的过程不符合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对于“美好世界”、“司法程序”的想象,那么欢迎你来到由美西方国家主导建立起的国际秩序下充满了各种不完美的真实的世界——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一国公民的正当的合法权益、他的海外旅行时的人身安全取决于他本国政府有没有足够的实力。
这次事件是非常关键性的,如果中国政府不做出任何有力的表示,不让加拿大政府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遭到应有的惩戒,任何一个中国公民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而现在这种邪恶的图谋被粉碎,事实告诉任何想继续对中国进行霸凌、采取类似政治绑架行动,以达到单边所谓极限施压目的人来说,你敢伸手,你敢替美国火中取栗,你就要做好被烫伤、被烧焦的准备。
而中国政府的处理是极为专业、极为讲究的,这一点同样无需质疑,也不需要被网上那些突然跳出来进行带节奏的所谓法律专家,所谓各种各样内幕消息的抛出者误导了结论和认识。
孟晚舟女士获释之前发生了很多事,我们中间挑几件重要的事情来看:
其一,中美双方进行了直接的沟通和交流。今年的7月份,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之一: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舍曼在天津与中国外交部的副部长谢锋进行了会谈,后来又与王毅部长进行了会见。
在会谈中,中方给美方开出了两张清单,一共26项,其中第一份清单16项被称之为“错误纠正清单”。这个错误纠正清单就是希望拜登政府纠正上一届特朗普政府在对华关系中做的那些让中美关系面临急速下行风险的错事。而其中非常明确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求美方停止对孟晚舟女士的引渡诉求,释放孟晚舟。
美方一开始对此表现得非常强硬,当然最后你会发现这种强硬是没有用的——口头上的强硬,心理上的强硬最终在事实和实力的对比面前都将归于常态。
第二,9月10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了电话,这是第二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双方一致认为,中美元首就中美关系和重大国际问题深入沟通对引领中美关系正确发展非常重要,同意继续通过多种方式保持经常性联系。
后面这一段话现在看起来别有深意:“将责成双方工作层加紧工作,广泛对话,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创造条件”。
这其中一条就是指的就是中方给出的两张清单和三条底线美方必须给出积极的回应,否则创造条件就无从谈起。孟女士的获释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个条件。
然后回到获释这件事情本身。
从技术上来说,在前面那一期孟晚舟事件的解读中我已经明确指出,我们非常关注的是关于延期起诉协议(DPA)的问题。这是一种特殊的机制,这种特殊的机制根据美国方面司法专家的解读就是一个灰色的缓冲区。这个灰色的缓冲区给了美国政府以灵活的方式自己给自己解套的一个可能,从而避免自己把自己逼到墙角的尴尬——起诉了你不该起诉的,惹了你不该惹的,惹出来的后果你是受不了的,这个时候有一个缓冲:你起诉的那个无辜的对象不必要认罪,但是你也可以给出一个交代,双方似乎可以达成某种协议。
目前来看起来,很明显自从孟晚舟女士获释的消息出来之后,在全球范围的舆论场上就掀起了一场尖锐的舆论博弈,这个舆论博弈就集中在如何对这个协议进行解读上。
有一些力量不甘心,或者说不愿意承认遭遇了重大的挫败,所以想尽各种办法去描绘出一种局面,就是“中方示弱,用那种无限制无原则的退让交换到了孟晚舟女士的获释”。但是这种狡辩、粉饰、混淆事实、甚至是提供虚假信息注定是徒劳的。因为启动DPA协议本身就是美方作出的一个重大让步,DPA协议中的一个特点就是被告方是无罪的。以这个为前提,任何陈述不视为认罪——它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然后达成某种条件。
真正DPA协议的看点是达成了哪些协议,协议的内容是什么。如果这个协议的内容当中包含了对于美方某些指控的所谓的“认错”,我们可以做一个逻辑的推论,在现在的这样一轮形势下,在网上极其活跃的这些带节奏的人所主攻的点就应该是这些协议本身。而美方的媒体如CNN之流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宣称,孟晚舟在DPA协议中向美方做出了多少的让步。但很明显,至少截止到录这期节目之前,我们从对于舆论场的观察当中可以发现,那些试图引领节奏去粉饰美方收益、去夸大中方损失的力量没有办法在DPA协议当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论述。
所以他们采取了三种战术:
第一,混淆。将DPA延期起诉协议和庭外和解或者是以认罪交换不起诉相混淆。将DPA协议说成是认罪交换不起诉。
第二,转移焦点。把美国放到一边,根本不提美方的举措,而是将孟晚舟事件解读为中国跟加拿大之间的交易。
第三,翻炒旧的谣言。重新去炒作诸如孟晚舟的国籍,那些阴阳怪气的已经陈年并且被早就辟谣过的陈旧的谣言现在沉渣泛起,以图抹杀、混淆阶段性的胜利。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些误导混淆模糊焦点的操作注定只有一个失败的下场。
但是它也提示了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和我们传统意义上认识的由精英层、相关的专职部门展开的国家之间的战略不同,它涉及到广大民众对于世界,对于本国,对于中美两国,对于各方力量的整体性的认识。它是一场认知领域全新的较量,这一点是我们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的。
孟晚舟事件实际上是美方对中国标志性高科技企业进行的一种野蛮的、具有单边霸凌性质的极限施压策略的经典的体现。在这个事件当中我们会发现几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一,全面地看,孟晚舟事件的发生使美方一部分鹰派人士,一些极端强硬派的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样一个让他们感觉到无奈的现实:通过正规的所谓技术或者商业领域的竞争已经很难对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新兴高科技企业以及整个中国进行战略打压。正常的招数已经不灵了,极限的招数也效果有限,只能诉诸于突破底线的这样一种烂招、盘外招。
第二,这次事件凸显了中美战略博弈的一个核心的特点:意志的较量,双方战略意志的整体性的较量,而且这种战略意志的较量覆盖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的全光谱。尤其是在中国这一侧,它不仅对领导人、对相关部门的决策人,对当事人的意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它对于普通的民众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在互联网舆论场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有哪些人的意志仍然是脆弱的,仍然是经受不起这种风浪考验的。而大多数的中国民众伴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成长,他们的意志,对于战略事件的认识,对于策略的正确解读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未来类似的检验和考验将不断地出现。
第三,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和理解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中美两国之间战略博弈最后的结果归根结底是由实力所决定的——一个国家总体性的实力。
以美国来说,我们看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美国表现出了与它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形象截然不符的极其脆弱糟糕的治理能力。而这种治理能力引起的新冠疫情的失控,导致美国软实力的整体性的损伤。
我们也看到了,2021年美国从阿富汗的仓促撤离中表现出的荒腔走板的组织能力,以及在阿富汗20年2万亿美元换来一个如此荒唐的结局。美国作为一个霸权遂行国家战略的有效能力同样引发了各方的广泛质疑。也让大家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你连阿富汗都搞不定,你还能搞定中国?
第四,请大家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的现实: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人每天要呼吸空气,要喝水才能有效地生存一样,国家与国家之间复合的复杂的相互依存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常态。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争强斗勇,完全以实力去霸凌,用这种包括政治绑票在内的卑劣行径去压倒对方,单方面地推行自己的利益,这种霸权的举措注定在现实面前碰个头破血流。中国不怕这一套,也不吃这一套,我们有的是底气、韧性、斗志和智慧。
在斗争的同时,我们也在告诉对方这种斗争是没有意义的。而在美方你看到了当它实力相对下降的时候,它非但没有在打压中国之后就摆脱了所谓“中国的威胁”,相反它在对中国持续进行施压、威胁、霸凌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了美国对中国的需要和依靠。
当大家看到这期视频的时候,孟晚舟女士已经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刻值得所有中国人感到欢欣鼓舞,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不懈努力、不懈与美国霸权斗智斗勇的结果。
但同样的,路在脚下,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博弈还很复杂。各种挑战道阻且长,各种问题还在前方等待着我们。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下,只要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致,那么正在崛起道路上的中国将不可阻挡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并实现最终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胜利。
谢谢大家。
来源 | 观察者网
排版 | 悦悦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