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甫:中国的发展要有中国话语保驾护航
作者| 张涛甫 教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5日2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指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话语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一方面,“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那后果不堪设想。中国的发展必须有中国话语的保驾护航,需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旨归,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凸显自己的价值导向,传承自己的文化精神,彰显自己的审美旨趣。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须有自己的话语“护卫舰”。
某些西方国家基于话语设计的先发优势,远早于我们设计出了一系列话语概念,固化其意识形态偏见,为其偏狭的利益进行“美颜”包装,形成了强大的话语优势,这提醒我们话语建设的急迫性。
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们当下的话语能力还不够强,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已经雄辩地证明了中国之理的真理性,有待于我们把话语之“词”提炼成为“他者”所理解的概念和表述。
发展的成就解决了“有理可说”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解决“有理会讲”的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习惯用别人的话讲自己的故事。不但容易讲不好,反而容易把自己讲低、讲没了,以至于到了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此外,讲理也是需要策略和技巧的。人喜好故事,借助故事,将话语、道理、价值观传播出去,这是对外传播的有效法则。
讲好故事,首先要善于用事实讲故事。用事实讲故事,是穿越意识形态壁垒的有效传播路径,向世界说明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基于事实叙事策略明智且有效;其次,要把价值、立场、偏好巧妙地融化在事实和故事中,就像将盐化在水中一样;再者,要善于选择讲述者,尤其是目标受众可接受的讲述者;最后,故事的形式感也很重要,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跨越文化鸿沟和意识形态壁垒,实现跨域联通,搭建沟通心桥,书写丰富的中国故事,在此基础上构建凝练的中国话语,我们必能为世界贡献更多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排 版 | 悦 悦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