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汲取前进的动力,展望浦东的未来。近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应邀做客《东方财经•浦东》频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节目,与安永华中区主管合伙人夏俊女士和著名主持人周俊夫展开对话。以下内容根据视频资料整理,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视频。
Q
现在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热烈地学习二十大会议精神。报告提出我们要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回望过去十年,在2012年,浦东的GDP是5900多亿元,到了2021年,已经达到了1.5万多亿元,可以说翻了近三倍,是名副其实的压舱石和源动力。所以想请教一下,您觉得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 背后的基础是什么?
A
1990年中央宣布改革开放的时候,决定把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高地,一个窗口,实际是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一定会坚持改革开放。当时浦东开发开放的时候,提出16字口号——“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30年过去了,整个浦东的GDP已经占上海的三分之一。上海三分之二的金融机构聚集在陆家嘴地区,上海显然已经变成了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的国际化大都市。
Q
报告中提出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我们知道金融是浦东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所以浦东的金融怎么更好地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怎么在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进程当中去提供它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定位呢?
A
金融离不开实体经济,因为它仅靠自循环是不能够生存的。浦东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无非就是要把全球的金融资源聚集到这里。其次,面向广大的长三角和中国的腹地,要能为大量的实体企业提供融资金融的服务。科创板也放在这里,大量企业到后来越来越走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在相应的资本市场上建立起多层次的融资,就很难满足这些企业成长。我们现在大量的风险投资,股权融资(PE)在浦东产生,也是为了呼应我们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Q
在报告当中总书记提到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联系到浦东,我们怎么在这些领域来形成我们的制度性优势呢?
A
现在整个世界逆全球化的思潮此起彼伏,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需要长期保持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落到一个可操作层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大开放的力度。浦东搞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其把它看成是一个口岸贸易的开放,还不如把它看成是一个制度的实验。包括我们在金融账户上提出负面清单,以及海关监管模式的创新等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有助于内外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尽快形成的。
Q
当前确实经济全球化遇到了一些回头浪,浦东如何在这样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格局当中来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
A
浦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它在过去30年里,很多要素聚集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了,无论是在石油期货,还是黄金等大宗商品市场上,已经开始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定价权。现在需要逐步在制度设计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去改写规则,创新规则。这样,中国未来在整个开放格局当中的地位就完全不一样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