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 │ 建筑遗产的活化与城市文化的传承
建筑遗产的活化与城市文化的传承
作者介绍
陶力,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助理教授。
本文节选自复旦-拉美大学联盟2022年度研究报告《南方国家特大城市的治理现代化》。
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
本文对城市地区开展的“建筑遗产保护”行动进行研究。当前,建筑类遗产在文化遗产实践项目中备受瞩目。长久以来,受风土习俗和历史古迹流失等因素的影响,人类社会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100多年前,西方国家逐渐兴起针对建筑遗产及其保护的研究。建筑类遗产有着相比其他类型遗产的不同特点:一方面,建筑类遗产能够反映与人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整体环境;另一方面,建筑类遗产保护是维护这些遗产和其所在区域功能价值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具有促进城市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城市或城镇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空间形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诸如教堂、城堡、纪念碑或摩天大楼等建筑逐渐成为城镇或市区的空间象征。因此,为了留存这些建筑的历史古迹以及维持自身的特性,制定当代的建筑保护方案非常重要。正如Hmood指出,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类必须坚持和发展对于建筑类遗产的保护行动,这不仅可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能保障未来社会有着不同于当今保护方法的权利,以及在现实和未来之间构建紧密的基础。
关于保护建筑类遗产的界定有多种观点。Elias认为,保护是指存在一系列要使古老地区和历史建筑的特征得以留存的程序,例如修复、移除已经腐蚀或积尘的物品,和为保护一些公开区域制定可接受的标准等。这些都强调城市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维持重要的地区和建筑物功能的必要性。这也意味着对于建筑类遗产的保护需要适应和融入整个城市的结构体系。Feilden将建筑遗产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们以人的创造和生产为基础,是人主动参与的外在形象和物质体现。由于建筑遗产不能孤立在它所处的城市环境之外,我们还需要寻求对城市的治理与保护。当前,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共同使城市经历巨大的变化。除此之外,技术的创新也造成人类社会的变迁,大部分城市类型以及古往今来社会间联系的消失。因此,缺乏记忆和远离过去的城市无法保存它们自己的遗产和身份,这些城市将更容易遭到破坏。我们由此想到了建筑遗产和城市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城市身份的保留离不开对文物建筑或传统建筑进行正确规划的政策。通过再利用和修复这些遗产使其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比保护遗产安全上更进一步。建筑遗产的保护使我们认识到多类型建筑的重要性,例如纪念碑、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和传统建筑等等。本文尝试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建筑遗产与城市文化间的关系是什么;哪些政策可以保存和修复存在建筑遗产的城市结构;如何为现存的历史建筑增添新的元素;这些建筑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修复历史建筑的行动不仅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反映了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的基本需求。Zhu和Maages指出伴随过去20年兴起的“遗产热”,诸如主题产业园区、创意空间、露天公园和主题酒店等,对传统类型的建筑进行了积极修复。同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来自旅游业和房地产市场上的消费推动了我国历史建筑修复实践的发展。
上海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建筑遗产修复的代表性城市,这与其保留的晚清以来的现代化记忆和自身的工业化进程有关。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城市或城镇形象体现在诸如大型工厂、基础设施、酒店、银行和公社大楼等特色建筑群之中。此外,徽派建筑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也坐落在上海的一些小型沿江古镇,有着白色的高“马头”墙的特色。
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政策的相关信息来自上海市文物局发布的有关建筑遗产数据收集的年度报告。从年度报告中可知,建筑遗产的记录保存过程包括:注册、描述、拍照记录其特征、精确测量并绘制到平面图。这一系列过程是通过对历史建筑进行全面调查,并采访参与到其中的专家和有关人员来完成的。
无论是处在保护建筑遗产的决策阶段,还是处在使遗产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维护和修复阶段,我们除了依赖相关文献、数据库、信息以及使遗产保护过程更精细化的文件,在必要时还需要在表格、记录文档和地图上对这些文件资料进行论证。
为历史遗产选择新的适当功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这些困难主要源于选择过程所需要考虑的多重因素,而负责维护和修复遗产的专家团队必须要在其中进行平衡。当然,现实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几座上海传统的江南水乡小镇展现了古老建筑和现代城市生活间的和谐。在松江、南汇(已于2009年划归浦东新区)和青浦区,保存下来的传统城市结构、水路、陆路、桥梁、寺庙和其它历史建筑成功地将这些旧面貌与新模式联系在一起。
图1 由Athinson和Dallas设计、建于1918年的沙美大厦,原为办公大楼,现被改作酒店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往的城市更新模式因忽视对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而使它们遭到破坏。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迅猛提升,上海能够将其认识到的对于保护遗产文物特别是建筑类遗产的重要性付诸实践。比如,一些包括重新利用和改造等的政策被应用到老建筑、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区。
图2 建于1936年的爱林登公寓,现被用作咖啡馆
除了考虑建筑和城市自身的风格外,为历史建筑选择新的功能通常基于其最初的功能用途,以及它的起源、建造时间和与之相关的重要事件。建筑遗产的所有权类型对于恢复其功能用途会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在该建筑属于私有财产时将更加明显。由于所有者更可能意识到该建筑的价值,因此他们会保存这些遗产并和负责当局(政府或相关机构)合作。例如,武康大厦是上海原法国租界内的一栋历史公寓楼。它由László Hudec设计,并于1924年完工。由于受到了良好的保护,至今武康楼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故事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图3 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楼(诺曼底公寓)仍保留着公寓的原始功能,现在是上海非常著名的地标建筑
建筑遗产的修复往往通过对空间的修改加以实施。这指的是通过对室内、外部的城市结构空间以及相关设计元素进行修改。为了不影响历史、建筑以及美学上的价值,需要基于这些建筑的室内设计元素,同时根据修复建筑遗产、用户和赋予新功能的要求,再进行使用和修改。
除了一般的遗产保护政策外,一些传统房屋也可以进行修改以产生特殊的用途。一些上海的老厂房就被保存下来,并改造为创意空间或公园。例如,上海钢铁工业公司位于宝山区,其老工厂大多被遗弃或破坏。上海需要改变这些工厂原有的功能以适应其所处的城区。具体而言,为老工厂选择合适的新功能是基于它在城市工业记忆中的重要位置,它与周围规划单元的关系,建成创意空间对促进艺术和设计产业的影响,以及这些老工厂的建筑性质。
图4 原来的吴淞创新城不锈钢型钢厂,目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主校区
空间修复过程中的缺陷会带来功能选择不合适和修复不准确等,从而成为建筑遗产修缮过程中的败笔。“空间修复”不仅是针对建筑遗产内部的空间元素,还包括外部的公共区域和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因此需要适应其所在城市区域功能的定位和变化。
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开始,上海的城市景观伴随着其经济和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上海政府试图平衡城市扩张和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城市更新政策就有所侧重,浦西地区试图保留遗存的城市结构,而浦东地区继续发展满足现代需求的城市。
图5 陆家嘴
外滩是追溯中国现代化起源和早期现代城市景观的代表性地点。而在对岸,数以百计的摩天大楼年复一年地拔地而起,直观上反映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一江分割两岸,但现代建筑的形象增加了其对于上海的代表性,也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面貌。新功能的适当选择是基于其在城市结构中的地位,与周边区域的关系,自身的历史根源和功能,还基于新功能对于修复继承所处区域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遗产建筑的性质。此外,考虑到遗存建筑的年龄和建造状态以及空间方面的其他影响,需要根据时代和用户的需求对其进行调整。
对特大城市建设发展的启示
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能够将建筑遗产修复的重要性付诸实践。一些包括重新利用和改造等的政策用在了老建筑、城市设施和历史文化区域。为建筑遗产所选择的新功能应适当融入周边的环境,同时进行最小幅度的更改以协调新旧用途间的关系。
上海除了对遗产建筑采取留存和保护政策外,还通过对这些建筑进行翻修、维护和再利用,将它们的服务范围扩展到周边区域。建筑遗产的修复不仅要力争投入最少的成本、精力和时间,还要考虑到以后影响这些遗产使用的因素。它们的地点、价值、原始功能、空间分布,还包括它们的大小、所提供的服务以及所有权的归属都是选择新的合适功能所需要考虑到的因素。
上海政府的城市建筑遗产修复政策遵循确保建筑在城市发展框架下得以活化的原则,这是对遗产进行修复和更新的保护政策。上海国际饭店由匈牙利建筑师Laszlo Hudec所设计。在上海,有超过40座建筑都出自这位设计师之手。其中,国际饭店是其设计的最著名的酒店之一。现如今,相比于国际饭店周边的高楼大夏,这座于1934年建成的22层楼的酒店其实在1982年之前一直都是上海的最高建筑。另一处热门景点是上海外白渡桥,它低矮的曲线和深色的桥梁如同一只毛毛虫蹲在苏州河上。历经几次修复,作为中国第一座全钢桥的外白渡桥依旧保持着最初的风貌。
至于为建筑遗产选择最合适的现代功能,那些对传统建筑、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进行修复的专业案例,均表明了建筑遗产对于传承和维护城市文化及历史的重要性。为历史遗产选择合适的功能并不容易。这些困难主要源于选择过程所需要考虑的多种因素,而负责维护和修复遗产的专家团队必须要在其中进行平衡。具体而言,除了建筑和城市自身的类型,选择新功能的考量还基于这些建筑的初始用途、建造时间,和与之相关的重要事件。
南方国家特大城市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具体问题加强城市治理现代化——复旦-拉美大学联盟2022年度研究报告发布
排版丨上官文博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