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坛回顾|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低碳转型——上海论坛2023应对气候变化分论坛成功举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复旦绿金 Author 复旦绿金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国际组联合主席、研究员、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Dan Guttman,复旦发展研究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复旦大学IRDR国际卓越中心执行主任汤绪,衢州市金融办党组书记、主任丁丽霞,欧洲科学院院士、世界气象组织科学与创新司主管Alexander Baklanov等嘉宾出席了论坛,并聚焦有效开展气候变化应对、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会议由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主持。
分论坛主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首先发表致辞。他指出,自2020年9月中国“双碳”目标提出后,包括复旦团队在内的多家机构都对碳中和目标下的零碳转型和能源转型过程中所需资金进行了估计,资金需求量高达百万亿元。但从投向来看,现有的绿色金融支持框架对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的碳密集行业转型所需的金融支持重视还不够。未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要加强这些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投融资。需要凭借绿色金融政策,通过自上而下的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以及自下而上的企业和居民的绿色投融资实践,引导市场和社会资金流向零碳技术和新能源产业,通过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新理念、新方式来推动能源转型和低碳转型,最终做好全球气候应对。
在主旨演讲环节,张人禾副校长、潘家华教授、Dan Guttman教授、汤绪教授、丁丽霞主任、Alexander Baklanov院士分别围绕“气候变化与低碳转型”的主题做了正式发言。
Dan Guttman教授的演讲题目是《Climate adaptation governance: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ongoing cooperative country comparisons?》。首先,他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气候适应是重要的手段,而要充分发挥适应手段的作用,需要强化气候适应的治理,特别是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他认为可以通过国别比较来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其次,他提出了三个对气候适应治理进行国别比较的“切入点”,一是比较政策工具、风险分析工具以及发展规划等;二是比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角色与责任;三是根据前两个切入点,总结气候适应治理面临的共性问题,以及如何创新治理手段突破这些挑战。
汤绪教授的演讲题目是《Climate Change and Low Carbon - Where we are and what should we do?》。他首先强调了气候变化为全球发展带来的挑战以及采取行动的紧迫性,并指出能源系统转型和清洁能源替代是实现1.5℃温升目标的重要路径。其次,他提出了一系列推动能源转型的政策建议,包括强化伙伴关系与协作、发展智能化的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认识到可再生能源的气候脆弱性并强化适应能力、提高网络韧性以更好的保证能源网络安全等。汤教授在总结中说到,当前我们生存在一个变暖的世界,意味着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将成为常态,因此,需要强化适应能力,并提出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有许多技术是世界领先的,可以降低我们的减排成本,助力1.5℃目标的实现。同时,也需要与气候治理等框架加强协同,强化国际合作。最重要的是尽快采取行动,努力争取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
Alexander Baklanov院士的演讲题目是《WMO, Climate Change, Disasters, Carbon-neutr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他介绍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与发现,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并展示了一个气候风险管理模型。
最后,分论坛主席陈诗一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气候变化与低碳转型”分论坛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来源 | 复旦绿金
猜你喜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