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著名报人、时评家、《大河报》原副总编杨长春不幸离世,爱女发文怀念

2017-06-21 郑州新浪乐居


2017年5月27日3时45分,著名报人、时评家、《大河报》原副总编杨长春不幸离世,享年53岁。5月29日早上8:30,杨长春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郑州市殡仪馆1号中厅举行(此前报道:著名报人、时评家、《大河报》原副总编杨长春不幸离世)。


杨长春生前照(家属供图)


据了解,近日,杨长春的女儿写了一篇纪念爸爸的怀念文章——《满目山河空念远》,全文如下:



满目山河空念远



作者:杨长春独女


昨天是爸爸的三七。这二十多天轻的像一场梦,梦里爸爸成了至近至远的人。小的时候,我也曾做梦爸爸被杀害,那时我嚎啕大哭着醒来,扑到他和妈妈的卧室,他们搂住我,问我缘由,爸爸边哄我边呵呵地笑。


这些天我时常想,下一刻,我会不会醒过来。


5月27日早上6点,妈妈在家里的微信群留言:果果,爸爸心脏有点不好,你请假回来吧。那时我躺在北京的床上沉睡。爸爸已经走了。


在报社治丧委员会的组织帮助下,爸爸在走后第三天做了遗体告别。我和家人去医院,去派出所,去丧葬店,去殡仪馆,当时一心只想绝不要掉链子,但求他能在此世的认可与尊重里了无牵挂地体面离开。


但其实心里不舍得分开那么早。我把骨灰抱回家,和他一起过了头七。


头七那夜,我睡在爸爸房间里。


爸爸床头摞着十几本书,床头灯上挂着我大学时去凤凰带回来的苗寨风铃。我打开了窗台上的小电扇,前两天他和妈妈就是用它逗猫拍视频。房间的窗子朝南,冬天时他顶喜欢趴在窗前晒太阳,窗外是报社院的后园。我们搬来那年院里只有细瘦的秃枝,现在凭窗时已经葳蕤一片了。五一的晚上我俩曾在这里散步,石榴树的叶子黑黢黢的,我张望到一朵石榴花。爸说,现在时间不到,等你下个月回家,花就盛了。


我们一家三口从2001年搬来这里,转眼已过了十六年。在爸爸的呵护下,我们的小家庭幸福温暖。爸爸喜欢这个大院,他牵着妈妈去赏小坛里的月季,带我认识新移栽的重阳木和香樟,早上打球回来还会在家的群里发球场前的蜀葵和蓝天。满院子的黄山栾里,他最喜欢大厦东翼拐角处的那棵,一次散步时曾把它介绍给我,他们俩是老邻居,爸爸在东翼103室工作过十来年。我们常在院子里散步。他是大个子,手长腿长,走路很快,我们在树荫下绕行,无边际地漫谈,有时吐槽议论,有时背词吟诗,兴致好时他还会吹口哨。晚风里,爸爸拉着我,手总是很暖。


(家属供图)


那几天,家里繁忙凌乱,但爸爸一直守着我和妈妈。他穿着格子衬衫,眼神明亮温柔,带点笑。他喜欢这张照片,一次提供证件照前,他拿出两张照片问我和妈妈意见,我们都说这张好,又顺嘴夸他相貌堂堂,他很得意。平常哄爸爸开心并不难,他小孩子心性,爱听夸。只是我们平日都当他作依靠,谢他念他,没人夸他,他是个一直没拿到过糖豆的小孩子,不过懂事,自己不提罢了。


其实什么夸他当不起呢。


他是乡村寒门的小孩子,幼年失父,无倚无仗,全凭一个养家奉母的念想要强苦读,考进河大。后来他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研究生,拜刘思谦先生门下,硕士毕业论文《两种基本的情感模式——当代文学中对农民的表现》几乎全文发《文学评论》头题。那是河南文学评论界在《文学评论》上发的第一篇头题,那年他26岁。


毕业之前,学校本想让爸爸留校,但他不甘心纯粹的书斋生活,想去亲历更加广阔的世界。怀着求索的热念,他考进了河南日报,志愿做一名记者。这是1989年,他研究生毕业。


起初,他被分配到报社一家杂志社做编辑。91年,河南日报创办周末版,爸爸被报社抽调去做周末版。


上世纪90年代,都市报风生水起,河南日报晚报版、大河报的前身---大河文化报应运而生。95年,爸爸又被报社抽调参与筹备与创刊。在那里,爸爸从副刊部主任、记者部主任,干到副总编。


2003年,河南日报筹备出版社,爸爸又被抽去,再次做起单位开疆拓土的探路者。这次他挑起的担子是一块先天不足的自耕地,因为此后报社的出版社申请并没批下来。其间,爸爸历经了从媒体人到经营者的职业转变,这使他在心理上始终怀着价值认同错位的痛苦。可出于对单位和团队的责任感,他在这里拼了14年,策划出版了厚重河南、当代河南名记者丛书、习近平文学书单等一批有分量的图书。今年河南非遗大型系列丛书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这个项目为多方看好,政府直接拨付一千多万。


爸爸行路,历来一步一个脚印。脚印印出来的,就是他的为人。


他超乎常人的自律,又有担当,不管在哪个岗位,只要接手,就努力干出成绩。28年里,他从编辑丶记者丶河南日报文艺处副处长丶大河报副总编到大河大图文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一路上,没有过一刻懈怠,一直汗流夹背,一直负重累累。没有人抵得过爸爸的坚韧,他像个纤夫,定要崩到纤绳勒进肉里。


(家属供图)


他拒绝苟且,做什么像什么样子。做学生时就是好学生,勤学博览,锲而不舍。本科四年累计总成绩年级第一。学校保送他读当代文学评论研究生,三年后,研究生毕业论文被文学评论界权威期刊发表头题。干工作时就是好员工,勤奋敬业、踏实不苟。他做编辑时被评价编稿量最高,差错率最低,他把这当做单位给予的最高荣誉。在奶奶面前他是好儿子,色温行恭,无微不至。奶奶腿脚不便住在老家,他得了空就跑回去看她,晚上都要住同屋说悄悄话。在妈妈面前他是好丈夫,倾心相待,百般体贴。妈妈常说,爸爸照顾她太周全,使她一直没有长大。在好友面前他是能交心的人,不世故,不势力,肝胆相倾。他的朋友全是性情相投,存的是亲兄弟般的情谊。


爸爸骨子里是个读书人,一生笃行着忠孝义礼信,同时又极性情,长怀赤子之心。我父虽辞今世,但前尘昭昭,他已全力为人。五十三年来,他不负天、不愧亲、不欺友,处世磊落,待人至诚,能承他的血脉,做他的女儿,是我此生极为骄傲而幸福的事。


爸爸,既作一别,但安一心,且徇天道,勿忧俗尘。


我们都爱你。



此前报道:著名报人、时评家、《大河报》原副总编杨长春不幸离世


今日(5月31日),著名报人、时评家、河南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大河报原副总编、大河大图文出版公司董事长杨长春不幸离世。网络有消息称,其离世原因是高层坠落并长期患有抑郁症。但其家属对此传言回应称:“杨长春性格乐观,非常富有责任心,也是有名的大孝子,其去世很可能是个意外”。


据了解,杨长春1964年6月生,文学硕士。1989年进河南日报社工作,曾任《河南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大河报》副总编、大河大图文出版公司董事长、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等职。1990年11月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发表有文学作品和评论百余万字。散文、杂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多次获全国及省级奖项。



大河报原副总编杨长春不幸逝世



5月28日,杨长春的妻子刘玉梅在其朋友圈中发文称:


各位亲朋好友:


杨长春先生已于5月27日凌晨不幸离世。


妻刘玉梅泣告


据了解,2017年5月27日3时45分,杨长春同志不幸离世,享年53岁。5月29日早上8:30,杨长春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郑州市殡仪馆1号中厅举行。


杨长春同志1964年6月生,河南省虞城县人,中共党员,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河南大河大图文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长春于1989年7月取得河南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分配至河南日报社工作。


他曾先后担任河南日报新闻研究所、文艺处编辑,河南日报周末班编辑处副处长,大河报副刊部、文体部、省会新闻部主任,大河报副总编辑。他是我国著明文艺评论家、知名文化学者,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


杨长春出版有《读书耕耘》等专著,在《文学评论》《文艺报》《作品与争鸣》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权威论文多篇,撰写的新闻《不逛超市》《他眼中为何泪光盈盈》等在全国及省新闻评奖中获取一、二等奖。


他主持并策划主编了《当代河南名记者丛书》《厚重河南》《英雄不老》《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习近平文学书单》和“一文九论十八谈”等品牌图书,其中《英雄不老》荣获河南省优秀图书奖特别奖,《何平九论》获河南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工作中,杨长春同志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在担任河南大河大图文公司总经理的十四年间,他积极开拓、辛勤经营,使公司效益连年保持稳定增长,为报业集团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大河报》原总编辑、创始人,著名报人、书法家王继兴为悼念杨长春同志题字:岂容白发送黑发,应由我身换君身。


(家属供图)



《随树成长》



(杨长春生前公开见报的最后一篇文章)


刚进入河南日报那年,我才满25岁,一转眼,马上就要52岁了。


27个年头,河南日报看着我由青年变成了中年,长出了一头白发,我则看着河南日报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多彩。


河南日报是一棵大树,面对这棵大树,任何一个人,即使为之倾注了满腔心血和汗水,其实对这棵树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微不足道。但是,作为这棵大树上的一片树叶,如果谈到这棵大树对一个人的影响,则往往刻骨铭心。


河南日报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做事情要上心,要精心。


记得最初来到报社上的第一课,除了几位领导从政治高度强调新闻工作的意义外,还请当时报社仅有的一位高级编辑王继兴给我们讲解业务。继兴老师反复强调:干党报这一行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严重的政治差错,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他说有许多次都是夜里签版回家躺下后,对某一篇文章或者是某一句话心里不踏实,又重新穿衣返回办公室进行核对。这入门第一课所强调的职业态度奠定了我在河南日报的心理基调,以至于以后我在工作中对自己甚至产生一种带有强迫倾向的苛求,也保证了我的工作质量。


河南日报对我的另一个影响,是教会我遇事操心。这个意识的养成,同我在河南日报周末版的工作经历有关。


1991年下半年,河南日报筹办周末版,这个动作在全国各省是走在前面的。


当时省级党报中,南方周末才露头角,“周末版”这个概念属于萌芽状态,大部分省报还都没有动作,河南日报便以文艺处班子为基础,从各个业务部门抽调一批骨干组建周末版编辑部,那个名单,从领导到编辑包括王怀让、王钢、肖建中、李蓬、董爱云、李刚、陈炜等一干人,应当说是个顶个的。


现在回忆当时最被强调的业务理念,有两个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策划。


所谓策划,现在想想,其实就是凡事提前安排、主动操心。最开始,我在周末版第三版编纪实文学。这个版面,文章篇幅长,要求题材具有分量,写作具有功力,单靠自由来稿是难以为继的,所以,每周刊登什么内容,首先是选题需要策划。


除了策划选题,需要提前安排主动联系的还有作者队伍。当时河南日报周末版的办报标杆是全国一流水平,为建立一流作者队伍,我多方收集线索,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单位,登门拜访穆欣、顾迈南、郑宏范等一批新闻界前辈。


在当时的阅读条件下,他们的文章可以说是为河南日报读者开辟了一扇扇天窗。那段经历,强化了我做事的独立策划意识,逼我学着遇事操心。遇事操心,提前策划,这应当是一个人成人成事的前提。


在河南日报工作,我还培养了做事出新的追求。


后来跟牛青坡处长一起办河南日报周末版,周末版第四版是一个文艺专版,如何将这个版面办出新意,牛青坡处长和我一起设计了许多方案,最后决定,除了将平常版面和栏目办出特色外,每月再增加一个以思想性随笔为主的“每月笔会”专版,我们认为,这样的版面,因为不囿于某个圈子趣味而更适合大众阅读。


为了向读者传递中国知识界最活跃的思考动态,我和编辑拉出了包括王蒙、冯骥才、刘心武、邵燕祥等一批著名作家在内的作者名单,每月一次请他们轮流做版面主持,为版面题写刊头,有时甚至帮助组稿。这个版面在读者中的热烈反应使我认识到,办报纸,只有出新才会有活力。


回望进入河南日报工作这么些年,自己一直在报纸走向读者、走向市场的探索岗位上拼搏。虽然像迎风的鸟儿一样常常感到很累,倒也磨炼了飞翔的翅膀和耐受力。27年,作为一片树叶,我随着河南日报这棵大树一起成长,我祝愿这棵大树永远强壮。



来源:大白新闻(部分删减)

本期编辑:dream



【郑州人都在关注】

资深老炮儿揭秘:调控半年,郑州房产中介将被打入“冷宫”?

激烈!天地置业PK50家房企熔断复垦券地块/保利文化广场地块落定

张占仓/谷建全/张敬国/王建树/方东兴等十四位大咖对话国家中心城市论坛,看看牛人都说啥?

高铁东广场土拍意外中止!本周郑州将连续5天卖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