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要预约、开发票要扫码,这届老人太难了…
现如今,随着健康码、网上预约挂号、移动支付等众多数字科技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对于那些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和网络的老年人来说,这些便利反而变成了一种不便,造成了一道无形的“数字鸿沟”,让他们在做一些以前能够单独完成的事情时,都感觉到手足无措。
高老伯是一位年逾古稀的独居老人。去年年底,他突然感到剧烈的牙疼,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高老伯急忙赶到医院希望得到及时治疗,但却被挡在了门外。
高老伯了解到,去年初,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这家医院口腔科就实施了预约挂号就诊制度,但在疫情平稳,其他科室恢复现场挂号之后,口腔科仍然保留了预约制。
万般无奈之下,高老伯只好自费前往私人医院,配了些止疼片和消炎药,暂时缓解牙齿的疼痛。
当然除了手机网络预约,还可以拨打医院电话进行预约,只不过,电话常常处于占线状态,不太好打。
拨打了多次电话之后,口腔科终于预约到了。那么,老人就诊是否便利呢?
12月28日早上9点,特勤员跟随高老伯前往医院。特勤员发现,医院门口张贴着告示,要求就医者出示随申码,不过,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者没有智能手机的高龄老人,只要如实填写登记流行病学调查表,也能够顺利进入医院。
高老伯填写信息并出示预约号之后,顺利进入医院挂号、候诊。在候诊区刚坐下几分钟,他就被叫到了名字,可以进入诊室就诊了。
无独有偶,去年年底,家住浦东新区的徐阿婆,在准备报销医疗费的时候,也遇到了困难。
徐阿婆今年77岁,她的儿子重残无业,一直由阿婆照料。根据政策,她的儿子每年可凭医疗发票,领取政府发放的医药费补贴。根据往年的习惯,老人将一整年的医疗费在年底前进行报销,但是将材料交上去后,却被告知,其中有一些票据,并不是发票,不能作为报销凭证。
之后,徐阿婆才了解到,以前看病,医院都会直接将发票打印出来交给患者。
但是2020年,上海各大医院逐步推行医疗收费电子票据改革试点工作,纸质发票被一张张印着二维码的收据所取代。
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子发票的使用,减少了他们排队等候的时间,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但是对于徐阿婆这样的老年人来说,扫码开发票的操作像听天书,令她无从下手。
特勤员到这家医院走访发现,除了手机扫一扫下载发票外,在医院内也有指定窗口、自助机器等渠道打印电子票据,还有志愿者会在旁指导。
不过,老人不知情就会错过,而且窗口和机器上,只能打印一定天数内的发票,超过日期的,也只能自己通过手机扫一扫下载,然后找地方打印了。早已超过窗口打印时间的徐阿婆,最终找到了所在地居委会寻求帮助,最终顺利打印出了发票。
居委会工作人员坦言,他们所在的小区,老年人比例超过30%,随着社会上智能化,电子化的逐步深入,遇到像徐阿婆这样问题的老年人还真不少。
下沉到家门口的社区服务,为老人适应数字生活做了不少辅助工作。为方便老人就医,日前,国家卫健委也下发了《关于做好方便老年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就医有关工作的通知》,对于预约就诊的问题,通知要求,应提供足量的现场号源,完善电话、网络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期望老年就医继续突破短板。
医疗机构和社区协力的同时,还有哪些方法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呢?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就组织了一支志愿者团队,他们率先学会了这些应用,然后他们就到社区里面,到银行网点,到电信网点等等,去帮助另外那些还没有进入这个数字生活老年人,让他们能够去学习一些这样的知识和一些技能。
此外,由市慈善基金会资助、市科技助老服务中心编制的《银发升G教程》,用大字版、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老人掌握基本的智能手机使用方法,目前已投放到银行、电信网点、老年大学等地方,老人和小辈都可以免费领取。
相信只要医疗机构继续弥补智能终端适老化服务的短板,一些有能力的老年人也可以尝试着接触,学习新兴的科技产物。只要两方面同时努力,是可以消弭这条“数字鸿沟”的。
详情请关注今晚19点15分
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法治特勤组》
小编丨圆 子
视频丨刘旻月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往期推荐
1、【看·法】地铁车厢内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如此因小失大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