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把孩子的积分奖励表,扔进了垃圾桶
快快点上面蓝字,关注我们喔~~
我家蛮蛮从小属于闹腾型,同样一件事得花数倍于别家孩子的时间讲道理。有一段时间闺蜜突然发现蛮蛮异常“听话”,好奇问我使了什么招。
原来,我给蛮蛮做了一张积分奖励表,记录每天的各种好表现加分情况,累计积分可以换取乐高,就这么简单。
那段时间甚至包括“灯黑没叫爸爸”“一个人上楼”都记录加分,蛮蛮热情高涨,累计换得乐高玩具,更是家长孩子皆大欢喜的感觉。因为我们也省下不少讲道理的时间,很多事情,一听有加分,他不问理由就自觉去做了。
美国有关这种孩子行为的奖励表格非常盛行,主要形式是贴纸表(sticker chart)。谷歌搜索“sticker chart”、“reward chart”,上百万条结果。亚马逊也N多相关产品。我自己也卖很多带星星或笑脸图案奖励贴纸的国外练习册。
这种贴纸表变成美国家长们家教常用的手段,起源无从查证。有一种说法是美国家庭使用贴纸表常常开始于如厕训练,因为这时两三岁的小宝宝很需要正面的鼓励。
可是,看起来这么流行而又确实有效的积分奖励表,不到一个月,我就实行不下去了,上网查询了很多国外资料后,我果断把它扔进了垃圾桶。
一个家庭心理学家的工作故事
艾瑞卡·瑞切尔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著有《优秀的父母做什么》一书。
作为一个为上千个家庭做咨询的心理学家,她发现处于困境中的父母面临的最常见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按他们的要求去做,以及有什么好的工具。
理所让然,最常见的工具,就是贴纸表了。
孩子刷了牙,得到一个奖励贴纸;
自己系了鞋带,得到1个奖励贴纸。。。诸如此类。
孩子们可以收集贴纸到足够数量后,换取实际可用的奖励,例如玩具、出去玩等。
家长们很高兴这套机制能用激励的方法,有效地让孩子迅速进入家长们所期望的行为模式,使日常家庭生活更轻松。而且因为满意,会持续增加更多的项目到这套机制中,越滚越大。
是的,表面上看起来的确如此。
然而,瑞切尔提出了质疑:
因为贴纸表是个强大的心理工具,他们能通过改变孩子的动机来影响孩子的心态,甚至影响他们和父母的关系。
所以,贴纸表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效。相反,它们太有效了,以至于会对孩子和家庭,产生重大的负面和无意识的长期后果。
果然,瑞切尔开始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这个方法出岔子了。
一个妈妈一直很满意贴纸表的效果,直到有一天,她要求8岁的哥哥停下手头的事去帮弟弟的时候,哥哥问道“那你会给我什么?”
另外一对父母困惑系统怎么不起作用了。“我们告诉女儿如果她饭后帮忙我们清理厨房,她会得到额外的奖励点数,这样可以早点买个新手机。但是她回答‘不了,谢谢!‘,这是怎么了?“
瑞切尔把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回报经济“。
在“回报经济“下,孩子学会把良好行为作为交易换取回报。“回报经济”促进了良好行为的交易模式化:孩子们为了回报而表现良好,没有回报则犹豫是否表现好。
这个系统的致命点有:削弱孩子本身的动机,讨价还价不断提高奖励价码,最坏的是,会影响孩子对关系的思考。
在一些例子里,孩子被奖励的,不仅仅类似刷牙这种日常小事,还可能是一些社会学家称为的“亲社会行为”:帮助、协作、分享。
研究表明对孩子的这些行为用有形奖励的方式进行交换,会减少孩子将来帮助别人的行为,会毁掉孩子帮助别人的本能天性。
瑞切尔的这个“回报经济“的概念,是参考了下面”市场规范“的概念。
“社交规范”和“市场规范“的有趣故事
杜克大学教授丹·艾瑞里,是著名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的作者。
此书豆瓣评分高达8.6分,丹·艾瑞里,著名行为经济学家,之前在麻省理工学院,现在杜克大学
艾瑞里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某托儿所,为了减少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制定了迟到罚款的制度,结果发现,迟到的现象更多了。这是为什么?
为了理解这个原因,我们先简单了解艾瑞里在书中介绍的:
社交规范(social norms)是约束人类行为的无形力量。
市场规范(market norms) 是有支付、债务、合同和顾客的系统。
实验发现,当同等情况下,两种规范同时存在时,市场规范会占上风,占主导。
托儿所的故事,就是市场规范战胜社交规范的例子。
在没有罚款制度的时候,家长们迟到觉得不好意思(社交规范),而当情况转由罚款制度控制(市场规范),很多家长则更愿意交这个罚款,因为付了罚款则心安理得了。
上一节提到的心理学家瑞切尔,为了证实自己的研究结果,特意跟艾瑞里请教他这个研究理论是否合适家庭贴纸图现象。
结果双方一致认为理论合适。
因为同样的,家长为了追求孩子的好表现,把市场规范引入了具有一系列社交规范的家庭生活,这样市场规范势必会变成主导。
艾瑞里建议家长们考虑长远影响,“贴纸图提供了一个短期满意的解决方案,但是代价是什么?”他说,“如果孩子们把自己在家里的存在当成了工作怎么办?“
艾瑞里又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来表明交易心态是如何毁灭善意的。
他曾经工作的大学(应该是MIT?),使用一个积分系统来确保学院的同事们符合教学要求。当他了解到这个积分系统的计算公式时,他想出了让积分最大化的对策,用最少的工作获取到最高的积分。“我设法一年只教一门课而能达到112分,因为这门课我有非常多的学生和助教。”
相反,他现在工作的大学(应该是杜克大学?)则仅仅预计大家都会自觉做出贡献。“结果是我反而教得更多了”,他说,“每年我还主动义务教本科生一门课,这并不在被要求的计划里。”
所以,他认为积分系统实际上削弱了人的本来善意。
“如果你在家和孩子们从小建立起一种交易关系,那你还指望他们长大后跟你多亲密?”艾瑞里说,“我并不是说给张贴纸就会导致孩子以后对你不问不管,但是如果你这么做,会帮助他们朝这个方向踏进一步”。
回到我的故事
估计大家都猜到我把积分奖励表扔掉的原因了。
刺激需要越来越强烈,表中的积分价码越来越高,发展到蛮蛮参加童子军卖爆米花,这个本来是他应参加的活动,回来后要求额外加50分!不仅如此,还真是让他做个啥都先甩那句“那加多少分?”
我越来越感到不妙和威胁,上网研究许久。
在美国,贴纸表一直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两派争论。在反对者里面,有一个妈妈描述情况跟我家情况类似,另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小学教师,也在班上取消了表现奖励板(类似国内的小红花表)。最重要的是,我喜欢艾瑞里的书和他的理论,而且我家的发展结果就和瑞切尔判断的一样。
所以,我果断把积分奖励表扔进了垃圾桶!
我宁愿费时费力反复讲道理,等不开窍的娃慢慢开窍。也不想等我老了,让孩子们回来一起过个春节,收到句“回来一趟给多钱?”
哈哈!!
PS:育儿的话题永远充满争论,表面或短期的“成功”不代表没有长远的负面影响。
当你在育儿路上,不仅仅是随意笃信育儿专家,而是坚持根据自身娃的定制表现,认真研究到对应的科学理论,时常开动脑筋思索为什么,想通了的理论,那就是合适你家娃的育儿理论。
如果还是发现自家孩子表现不如别家孩子时,别泄气,谁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
PPS:我总希望自己思考消化的某些理论,能费力写出来带给更多家长一个参考。也欢迎家长们有想不通的,提出来一起查据论证探讨消化成自家育儿理论。
-THE END-
你可能喜欢的
乖妈,应数硕士,IT经验+10多年玩具圈风向标。现居美国,给大家带来无数超强独家福利、国外见闻、先进育儿和科普!
公众号guaiguaitoy
淘宝:小乖乖的幸福屋 掌柜:tpony
个人微博:@乖乖妈tpony
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看更多文章。